首先要说明的是,这个“华尔街之王”跟我们熟知的好莱坞电影《华尔街之狼》的那个主角没有任何关系。剧中的贝尔福特就是个骗子,而“华尔街之王”施瓦茨曼则是一位诚信的金融投手,为客户创造高额的回报。

他是全球私募巨头黑石集团的联合创始人,他从20万美元起家,创办了现在全球拥有750名雇员,价值过千亿美元的私募股权巨头黑石集团,在全球500强企业中排名12位,是华尔街成长最迅猛的金融王国。施瓦茨曼是黑石集团的灵魂级人物,其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赚到了高达7亿美元的巨额薪金,成为华尔街最会投资的作手,被《财富》杂志称为“华尔街新一代的领军人物”。

施瓦茨曼出生于纽约一个普通的家庭,在哈佛商学院毕业后,在华尔街著名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工作。在这里,他结识了黑石集团的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彼得森,两人从私交到工作,都非常的投契。

到1985年时,他们双双离开了雷曼公司,仅凭着两人仅有的40万美元的存款创办了黑石公司。当时的黑石,除了他们,还有两个助理。一家规模仅有四个人,40万美元创业资金的投资公司在华尔街成立了,在那个巨头林立,动辄亿万规模的华尔街,这样的小公司根本无法竞争。

黑石的第一笔大生意,是靠着彼得森早年与索尼总裁盛田昭夫的交情促成的。那时的黑石在华尔街是无名小卒,根本没有人愿意相信黑石的实力。但凭着彼得森以前在雷曼工作时积累的政商人脉,黑石才能勉强获得一些客户的订单。它的第一个大订单就是20亿美元的收购案,帮助索尼公司收购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可这笔生意却没能捞到油水。

正是这次代理收购的挫败让他们转变了经营方向,转而成立了私募基金。但起步的阶段总是艰难的,为了争取客户,施瓦茨曼四处奔走,一家接着一家地敲开那些有可能投钱的客户的大门,但却吃到无数次的闭门羹。施瓦茨曼曾回忆说:“那是段令人绝望的过去,19家被我们认为最可能同意投资的公司,488个潜在的投资客户都一一拒绝了我们。”

施瓦茨曼并没有因此而气馁,相反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陷入困境的黑石终于迎来了转机。美国的保险证券巨头保德信金融公司投下了1亿美元的订单,在这样的带动下,大都会人寿,通用电气,日本日兴证券也纷纷加入。黑石的第一只基金就募集了高达8.5亿美元的资金,参与的投资人就达到了32位。

在当股票市场的投资只有3%的回报率时,黑石基金的回报就高达33%,是前者惊人的十倍之上。在各大投资人看来,黑石就是赤裸裸的“印钞机”。不仅如此,在美国最严重的股灾之年,黑石也能保持平均收益24%的稳定回报,如此出色的经营能力让它名声大振,各路资金纷沓而来。黑石的业务也扩展到全球,规模呈几何级的增长。

施瓦茨曼始终坚持着“绝不恶意收购”经营原则,使得黑石成为连对手都愿意与之打交道的公司,因而发展出了一张庞大的人脉网络,使得黑石在往后的收购投资中左右逢源,无往不利。

它收购了德国的化学公司,转手卖出就获利30亿美金,它大肆地挺进房地产,用65亿美元收购希尔顿酒店,如今它却暴增到260亿美元的价值,如此成功的收购数不胜数, 施瓦茨曼凭借着其独到的眼光和出色的投资能力把黑石推上了顶峰,它接管的企业就达到了65家,掌握的资金高达1250亿美元。

黑石集团其实就是一家世界级的资产管理公司,它通过成立基金,募集来自全球各地的资金,把这些钱用于收购困难的公司,购买便宜的资产等等,利用自己的资源盘活资产,帮助企业走出困境,让他们成长得更优秀。

当黑石卖出收购的这些企业时,就会获得好几倍的收益。目前,黑石基金的回报率是股市的十倍以上,这样就不难理解,连当时最赚钱的苹果公司,其创始人乔布斯都妒忌得丢出豪言,发誓要收购黑石。

如今,这位“华尔街之王”还在继续带领着他的团队,在美国甚至是全世界创造着投资的神话。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王自留
来源:财经八卦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