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93年IDG资本进入中国,风投的概念从无到有,到今天有8000家活跃的风险投资机构,这中间,从对赌到给创业者充分的自由再到帮扶创业者,风险投资也快速迭代了好几拨。

今天,思达派(Startup-Partner.com)与梳理了中国风险投资的四代人以及各自代表人物,关于VC领域的投资人划分情况,都在这里了。

第一代投资人:拓荒者(1993年IDG开始)

在中国相关立法还没有完善的时候,IDG熊晓鸽在中国成立了第一支风险投资基金。这一阶段,中国对于风投都是懵懂的,市场也没有完全开化。

由于所有风投的概念都是海外引进来的,因此风险投资的操盘者大都具有海归背景,基金也多为海外基金。

从1993年发轫,到2005年左右,是第一代VC纵横驰骋的年代。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那就是:海归背景、对赌条款。这不是说他们都有对赌条款,而是说第一代投资人时,为了约束企业家采取的一个措施。后来,很多股权争夺或者创始人失去控制权的故事,都成为财经热门新闻。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很多,目前都被冠之以投资教父之称。其中包括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软银赛富CEO阎焱、前鼎辉创投创始合伙人王功权、联想投资朱立南等等。

和后来风投侧重服务、维护创业者利益不同,当时的投资人更看重创业者自身的抗压能力和付出多少。王功权当时就称,如果创业者没有拿出自己的身家几乎倾家荡产去创业,那么投资人是不敢把自己的钱拿出来砸过去的。

这一阶段的投资人心态上要求团队完成和成熟。例如:

熊晓鸽认为:“我的工作就是做投资,只琢磨3件事:一是市场,二是产品,三是管理团队。实际上,最根本的就是琢磨人。琢磨一个项目进入的时机,还要观察项目的团队对资本的复杂态度。”

王功权认为:“一个值得投资的项目必须具备五个条件:首先,一定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具备市场潜力;其次,启动的时间要合适,即对投资时机的把握和判断;再次,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强的团队在面对方向有误的时候,也能够迅速调整过来,而且克服困难和承受压力的能力也更强;第四,项目具备创新的商业模式;第五,一个合适的投资价格。”

第二代投资人:本土风投崛起(2005年开始)

在2005年之前,中国知名的互联网巨头中,大都是国外VC垄断。进入到2005年前后,中国的VC开始崛起,和海外VC交相辉映,显示了本土投资人顽强的生命力。这一阶段,中国的VC更年轻也更接地气,也放松了对控制权的设计。与此同时,和此前Copy To China相比,中国的创业者们也有了更多自己的模式,中国一部分先驱VC也开始在中国模式下下注。虽然这一阶段本土VC仍旧错过了BAT,但他们开始积极寻找下一个BAT机会。

与第一代投资人的另外一个不同是,他们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开始放下身段,帮助创业者解决问题。

这一代投资人的构成中,来自投行、VC的占多数,也有第一代VC投出来的创业者,功成名就之后出来做投资的。前者包括经纬创投创始合伙人张颖、今日资本CEO徐新、纪源资本合伙人李宏玮等等,后者包括红杉资本(中国)创始合伙人沈南鹏、经纬创投创始合伙人邵亦波等等。

和上一代VC相比,第二代投资人的另一个特点是,在投资上并非完全参照Copy to China,而是同样关注中国模式。高德、豆瓣、唯品会、口袋购物、三只松鼠等等中国特色的企业,都由这一波VC投出来。

这一阶段的投资人心态更加平和。张颖认为:

“投资界的机构要更加专注、专业,更加为创始人思考,因为他们拿钱更容易了,为什么拿你的钱,所以你不要折腾他们,要更多的对他们好。所以竞争越来越残酷,我们要做好自己,善待创业者才能继续有饭吃。但是大多数的基金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从骨子里他们就觉得老子是爷,我代表钱,我代表甲方,我就应该高高在上。”

第三代投资人:新VC的移动时代(2008年开始)

2008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但也正是那一个资本的寒冬开始,中国移动互联网开始起飞,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到来了。风投显然在这个浪潮中也是助力者,我们会发现在这一波中,新型的VC在早期起到的作用更大。

无论是李开复的创新工场,还是徐小平最近启动的“梦想中心”,亦或是沈振把阿里巴巴“店小二”移植到米仓资本的“创小二”文化,大家强调的都是为创业者服务。

“拥抱移动互联网、服务创业者、侧重早期投资”这三个标签可以更好的概括这一阶段的新风投。

从人员构成来看,第三代投资人的来源更为多元,尤其是科技巨头企业的高管纷纷下海,拥抱全新的移动时代。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原谷歌高管李开复创建的创新工场。

此外,贝塔斯曼中国首席执行官龙宇、险峰华兴创始合伙人陈科屹等投资人,以更新锐的视角推动中国创业者向前,在移动互联网浪潮涌入和第三代投资人的努力下,创业不再是风险巨大、高高在上的拼死一搏,有想法肯打拼的创业者有了更多的机会。例如聚美优品、豌豆荚、知乎等等都是在这一代投资人的支持下喷薄而出。

和此前两代风投相比,这一代投资人更接地气,也把服务做到了极致。甚至其中的很多风投,不仅劝人创业,还会做创业的思想工作。例如:

徐小平说,“创业者最坏的结局,是回到他原点的最高处,成为职场上的炙手可热的人。有什么不好呢?拿着我的钱试了一把,证明了自己,长板短板,然后再重新出发,这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一次社会试验,这个试验每天都在诞生着。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者,就是拿到更多的钱,碰到更多的人,有了利润,但是每天每日也在解放着无数的传统意义上的失败者,传统意义上的失败,就是那种碌碌无为,不敢冒险,然后一辈子在幻想中,虚度青春的那种人,人的一生应该怎么渡过呢?不应该在白日梦中,看着别人的成功,临渊羡鱼,人的成功应该是一步一步走向自己梦想的彼岸,中间你会呛水。”

而龙宇则认为:“在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放在地狱里,之后你才会知道有多幸福。如果在年轻的时候没有经历过那种彻夜不眠、连续加班把自己推到极限的日子,之后会很难有极致的快乐。”

第四代投资人:天使时代来临(2014年发轫)

在以太创始人周子敬看来,第四代投资人从2014年开始延续至今。“2014年以来,有一大批新VC出现。”按照周子敬的分析,这一大批投资人大抵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上几代基金中的)投资人出来单干。

这些基金的特点是:规模不是特别大,一般都募集几亿人民币或几亿美金;人也不会特别多,一般都在10个以内;创始合伙人大都都有5年以上的投资经验。例如源码资本曹毅、愉悦资本戴汨、长石资本汪恭斌、蓝湖资本胡磊等等。

第二是创业者转行投资。

最近两年,从阿里腾讯(包括上市公司出来的高管)的创始人、高管等都出来做投资,而且很有战斗力。比如腾讯吴霄光,阿里吴咏铭,以及创办米仓资本的沈振等等,都是行业代表。

和前面几代投资人相比,第四代投资人更具有创业思维,也更侧重早期的风险投资。在这一阶段,扎克伯格所说的“去中心化”时代已经基本显现出来,创业带来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上一波创业成功者中的很多人也从原有企业退出,或继续创业,或者成为天使投资人。投资变得越来越早期。此前,早期投资几乎是无人问津的,大家追逐B轮、C轮,而这个时候,早期投资蜂拥,后续的跟进变得慎重。到了今天,当有一个资本“寒冬”到来时,大家发现融天使相对容易,而后续开始不给力了。

第四代投资人也更具有危机意识和创新精神,比如源码资本、以太、华兴都在对风险投资的未来进行深入研究,并尝试推出创新产品。

关于未来的变局,米仓资本创始人沈振认为:

“未来的创业服务领域,首先是有一批熟悉创业的天使投资人,他们捕捉任何一个细微的火花,进行创业早期投资;其次是米仓资本这样的中早期投资者,用充沛的资金和完备的服务体系帮助创业者快速成长;之后要么是传统产业、PE或投资或收购,利用已有的产业链资源整合创新;要么是顶级风投接盘,助力创业企业直至IPO。”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文章所涉及判断和结论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经理人分享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