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share:安全驾驶早就已经是全社会的话题了。但如果只是改变购买车险的方式,保险公司还是跟“衙门”还是没有什么区别。未来的车险,需要对用户研究,全方位满足车主的需求。才能保证个人甚至全社会的安全。

听闻最近众安与平安开了场火星发布会。

这两家公司一起宣布了首个互联网车险——“保骉(biao)”诞生。它们在这款产品中正式提出多维度定价因子和差异化服务等概念为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仔细研究了这款产品,这两个概念就非常近似与我们一直以来在探讨的未来车险服务的设想了。

众安和平安管它叫“保骉“,我们管它叫“个人定制管车事务官“,其实质都是一样的——我们设想中的未来车险,它将是一个你身边最亲近的“人”。

比方,某天大雪,我们刷牙时看看镜子就知道天气情况、交通情况和车子的状况,同时还有一位Siri一样的“个人定制管车事务官”会给我们提建议:防滑链可以不装,但你车速不要超过50噢;今天的天气会费点油,但只多10块钱左右而已,不用焦虑;今天拥堵,你最好早点出门,否则必定迟到……

最后,这位“个人定制管车事务官相”可能会问:亲,你早上吃了两颗感冒药哈。其实,你要不要考虑乘地铁呢? 

有木有一口地道的啰嗦英国伦敦腔管家的感觉?所不同的是,英国管家是通过十几年摸索出来的一套服务规则,而这样的提醒服务是面临纷繁复杂的汽车信息和路况。前者奠基于感性感悟,只对生活服务尽职尽责,后者是依托大数据进行精准分析之后的精准诊断并推送之,并料敌于先。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对“客户”的全方位了解,与对“客户”真正的关心。      

马后炮的车险,什么鬼?

传统意义上的车险,即是出了事故之后,保险公司进行的一系列的理赔服务。其特性注定其只能扮演一个事后诸葛亮,事前猪一样的角色。这种保险只是车主在一种万般无奈情况下的一种保障性的措施,但是汽车一旦发生事故就是极为严重,轻则车毁,重则人亡!

车祸,往往是两大类原因产生:1、主观原因;2、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包括了车辆因素、道路因素与环境因素;主观原因,那就是人的因素。其实开车的人都很清楚,除了无法避免的例如滑坡、地震等自然原因,或者车辆本身的缺陷之外,人的因素往往主要原因。

交通部门曾经统计过。每天上午11时至下午1时、下午5时至晚上9时是事故的高发期,这个时段发生的事故占事故总量的40%。据分析,这个时段人们容易出现神经和视觉疲劳,容易导致判断失误、处理不当,再加上又是上下班的高峰期,人车混杂、乱穿马路等紧急情况较多。而午夜0时至凌晨3时,正是人容易犯困、感觉疲劳的时段,由于此时道路上车辆、行人稀少,不少司机可能放松警惕而致超速行驶,较易导致汽车撞到路边的树木、建筑物上,从而发生重大交通事故。

不过谁又愿意直面这惨淡的人生?所以,人们希望能有一种全方位照顾车主行车安全的保险,只要你不高傲如叶良辰,必定会希望让那种马后炮式车险,拜拜拜拜,再也不见!

评判风险,难度真是不要不要的……

传统车险因为跟踪数据样本有限,所以只能采取一刀切的模式,制定一个统一的保费标准,抑或统一的保险综合项目。然而,有些车主根本不需要这些保险项目,更不需要那么高额的保费,而另外一些车主则需要更多的保险项目,更高额的保费。因而导致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一些自以为“车神”的新手,或者那些本来就开车习惯不好的人,根本不在意什么天气什么车速这些细节。一上路就觉得此路自己开,其他车子都是在给他添麻烦。出了大小事故,一个电话后就等着保险公司理赔;到续保的时候,就跟保险公司干仗:凭什么保费又涨了?! 

他们中一部分人,觉得自己保费增加了,甚至继续保持糟糕的开车习惯——反正有人赔。大不了明年多交点保费而已。

这,简直就像是在纵容他们去“祸害”那些开车习惯好的人。而且后者并不能从自己的好习惯中获益,他们的保费不会涨但也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在路上,他们可能会被那些“冒失鬼”撞上,更糟糕的是被“冒失鬼”连累着撞别人……

但传统保险公司不在意这些。

准确地说,目前中国的大部分保险公司都没办法做到这一点。它们只能按照事故责任主次、金额等来判断车主风险。他们做不到判断车子的风险、环境的风险以及车主确切的状况…… 所以也就只好假装不在意,继续推销这种没有丝毫针对性的车险,被推销员不断地推销,得到的服务却相当不匹配,车主时不时会出现“总有刁民想害朕”的感觉。

但假装不在意就是真的不在意吗?

拥有一个“个人定制管车事务官”?

用一句豪迈的话来说:时代的车轮是被人民的需求推动着轰轰前进的。

意思就是说,如果市场有未被满足的需求,你就真的能靠忽视假装不知道混过去吗?这么傻的公司也老早就被时代的洪流冲走了。

利用大数据推出的车险基于UBI保险,然而更高于它。所谓UBI保险,是指Usage Based Insurance,即基于使用量的保险,由于UBI主要在车险领域被提出,所以又被称为Pay As You Drive。虽然大家觉得很陌生,但是在国外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了,且集中于被动观察的使用量和驾驶行为为基础的定价。

国内也具备推广UBI车险的条件。技术层面:车联网目前在中国已经有了雏形,ADAS智能辅助系统目前已经在探索;监管层面:保监会推出的国内费率改革将让UBI车险动态厘定和调整的条款费率有了可操作空间;如前文所述,而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早已对现行车险模式不满了。

UBI保险模式根据从汽车内部的OBD盒子(实时记录车速、里程、油耗、机油量以及发动机参数等信息)得到的汽车数据和驾驶数据,建立精算模型,并根据其来打造私属的保险项目和保险费率。

然而,这离一个“个人定制管车事务官”还很远。对于保险公司来说,由大数据建立起来的精算模型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事先风险预判,与即时风险预警。

当保险公司能进入到车主的车辆中后,它还能做到的是根据车辆状况、车主开车习惯与环境状况,进行实现的风险预判;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根据车辆的实时数据,判断出车主当时的驾驶状况,进行即时的风险预警——这可能会让驾驶习惯不好的车主感觉有点不舒服。但不管你舒服不舒服,心理学研究也证明在警示的状态下,车主会由被动预防风险逐渐切换至主动预防风险的模式。

这对于车主来说,是安全驾驶的重要保障;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事故的减少,就能降低赔付率;对于社会,则是降低全社会的事故发生率,让人们的生活更安全。所以说,这位“个人定制管车事务官”其实还是一位“个人定制驾驶安全事务官”。

到刚推出的这款“保骉”车险中,两个安以合作共保的形式联手,依靠双方大数据资源,以OBD(车载诊断系统)、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多通道场景式理赔服务体系等创新技术为驱动,正在力图将差异化定价和精准服务等未来车险概念变为现实。

这让人感觉……完美!(此处请脑补金星姐姐的表情)

“个人定制管车事务官”其实就是O2O?

要做到上文所说的这些,唯有通过O2O模式。首先对车主出行的场景化进行大数据收集,精算建模,然后通过整合线上互联网生态(滴滴、神州、途虎)给出行者精准推出相应的服务(就近洗车,就近4S店,养车服务······),车主再通过线下享受这些服务。

有一些创新驱动的保险公司,例如“保骉”目前就可以通过OBD收集车主信息、根据大数据筛选出驾驶习惯好的车主,向他们推送洗车、养车、用车等车生活增值权益,鼓励用户提升信用和驾驶习惯。它未来的目标,利用大数据立志于打造的全方位,有机生态的车险业务链, UBI只是其中最基础的一部分。

一个完美(此处请继续脑补)的由大数据构造的“个人定制管车事务官”将无微不至的照顾车主出行。

由UBI保险这一产品出发,结合成一个场景化服务的有机出行生态系统。那么这种高维度的商业模式结构,此后面对单一的保险产品,还不是花式吊打?高维打低维就是这么残暴的啊。

所有的这一切,都离不开大数据。所谓大数据就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其精髓在于数据处理能力,已经广泛运用于O2O、网购等等领域。

举个栗子,你在网购平台上浏览了一件商品。很快,各种类似的商品及配套商品都出现在你的页面界面上。在天猫和京东的广告打得满天飞的网络世界,甚至会出现在各个门户网站上。

大数据最大的用处就是能够定制专属的服务、推送内容,精准营销。

不过在车险领域,目前而言,由于汽车上实时记录数据的只有OBD盒子一个端口,而且其中的数据有些是保密的,无法全部推送给保险公司,从而难以精确地进行精算建模,从而制定专属式的保险项目和费率。而对于事先风险预判与即使风险预警,就更难事先——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太多的壁垒,当然不可避免的还有涉及个人隐私数据收集的界限。

不过,随着UBI保险模式的推广,车险领域O2O模式的持续深化,商业模式将催化汽车数据的收集。

纵容车主的任性或者委屈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都将不会继续,未来,基于大数据的车险服务——请注意不是车险,而是车险服务——必然是车险的未来。

附上,保骉车险 点击可以了解更多。

版权:本作品由作者首发于经理人分享(managershare.com)。若非授权,转发时切勿删除版权信息,否则追究相应责任。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文章所涉及判断和结论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经理人分享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