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求职季

最终那场面试我还是被“刷”下来了。Lucy和Karen都顺利被录取。我知道有同学非常渴望进到那家公司。因为实习后基本上都是可以留下来的,而且工资开得非常慷慨,工作也不会太辛苦,还可以时常出国。总之基本上可以进去舒舒服服地“养老”了。但她们两个都没去。

那段时期学校里面试铺天盖地。那是在2011年初,欧债危机还没爆发出来,就业市场一片欣欣向荣。我们上一届同学堪称中欧史上最牛的一届,他们申请、入学于金融危机最水深火热的08、09年,所以那年有好些“华尔街”回来的牛人,年纪轻轻就顶着某些大投行VP的职衔,年薪动辄上百万美金。那年“常青藤”学校毕业的人也不少,但大多都十分低调谦和。他们那年找工作的情况可以用“井喷”两个字来形容:都是工作去找他们,而不是他们找工作。那年100万年薪的就签了好几个,最高纪录创下了320万!史无前例的。

我们找实习也是在那段“黄金时期”,所以每个人都有足够的筹码挑来拣去的。我终于切身体会到自己是站在一个多么好的平台上了,资源丰富得令人眼花缭乱,除了学校职业发展中心,还有强大的校友网络。我像新生的婴儿一样,好奇地打量着身边每天来来往往的各种机会,但并没有急于去抓住其中的任何一个。

我知道:这次择业对我而言非同寻常。比起那些永远冲在同龄人队伍最前列的“精英份子”,我很清楚自己根本“跑”不过他们的,而且也没必要去和别人比。但我真心希望自己能够选对跑道,这远比跑得快更重要。

抱着这种一定要“选对跑道”的想法,我那段时间每天做的,就是放开思路去好好了解各行各业,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找身边的同学聊。他们都是从各个行业出来的精英,也都十分愿意与你探讨职业发展。除此之外,我还以“学妹”的身份写信给无数年长的校友们,或是通过电话,或是约见面聊,主要是想看看在某个行业已经干到某个位置的他们,如今都过得怎么样,听听他们怎么来看待各自的行业。

那些天,我常常乐此不疲地穿梭于上海各大写字楼,单陆家嘴那趟就拜访了四个校友。他们分布在各家不同的金融机构,都是MBA毕业——这样才有参照意义嘛!而且年纪都在四十岁上下。作为“嫡系”,MBA校友们真可谓“亲上加亲”。这点我不得不自豪一番:中欧早些年的MBA是一群“根正苗红”的青年精英。整体感觉下来那个年代的中欧门槛更高,因为当年中欧几乎就是培养“职业经理人”的摇篮,招生的标准还远没有像今天那么多元化。所以当年录取的MBA中,严格按照“名校+名企+流利的英语”的标准筛选,缺一不可。

比起同龄的中欧EMBA,这群MBA出身的中年人明显书卷气更重些。他们大多是大公司的中高级管理层,模样看起来都十分体面:男的西装革履,风度偏偏,女的妆容精致,知性优雅。无论是说中文还是英文,这些人讲话都很注意措词,非常礼貌。他们也跟我聊自己的生活、家庭。听起来都挺“西式中产”的。度假不是带家人孩子一起出国,就是在国内自驾。他们很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懂得保养,所以看起来普遍都偏年轻,而且生活得相当有质量。我可以预见班上一部分同学十年以后会变成他们。但也会有另一部分的同学不再遵循这样的轨迹。毕竟,时代变了,中欧也在变,“职业经理人”不再是MBA培养的唯一群体。

这些MBA学长学姐对我特别友好。和我约好后,他们会特地抽出宝贵的时间来招待我。我那天见了四个校友,恰恰这四个人都很喜欢以咖啡会友,害我一下午就灌了四杯咖啡,频繁跑洗手间。

查看《彼岸》更多章节请点击作者姓名。

附:《彼岸》以中欧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商学院为背景,真实展现了原汁原味的MBA学习生活,共15万字,希望给到想了解MBA的人士最“一手”的经验分享。小说目前连载于微信公众平台:ceibsnovel,独家授权与经理人分享网及MBA宝连载,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或经理人分享网予与授权。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文章所涉及判断和结论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经理人分享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