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share:好好做你的产品,做你该做的事情,去获取利润。融资,只是帮你起步,但你如果打算靠融资活下去……还是去死吧。

资本寒冬挤去的是行业的泡沫,筛选出真正有价值,有前途的项目,这是行业的良性的自我进化。

这种进化之中,必然会有淘汰和沉淀,很多团队会消亡,或者在求生挣扎中重新思考定位和路径。有很多创业团队因为这场寒冬在温饱线上沉浮,但是也有一些创业公司大肆宣扬融了千万级甚至上亿的资金,美其名曰存粮过冬。他们的逻辑似乎不融资就不能创业,而且这种逻辑似乎已经蔓延到了整个创投界,创业者不谈融资都不好意思称同行。但是也有人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有人说:

1.凡是现在融了巨额资本的初创公司,绝大部分都会死在后天的早上;

2.傻B的并不是蠢人,相反是很多非常聪明的人,包括很多非常知名的投资机构;

3.拿不到钱,才是创业者最好的创业时间;甚至我都可以断言,如果你拿不到钱,每年公司业务还能有500%的增长,连续三年,恭喜你,你离亿万富翁也就不远了;

走在创业的路上,还是融资的路上

先来听两个故事

故事一

昨天有一个老朋友来拜访我。他是天猫一家年销售十亿人民币淘品牌创办人。我跟他三年多没见了,公司在二线城市。四年前的时候公司只有一百多人,现在公司已经是500多人了。

在天猫这个行业前六名被称之为S级的卖家中,他们是唯一一家没有融资的。当初不是他不想融,四年前的时候,我带着初出茅庐的他几乎敲遍了主流机构的门,没有一家有意愿要投资。

其实那个时候他们规模在淘宝已经不小,差不多接近了一个亿的收入。他和他的创始团队完全是外行创业,硬是靠用户的热爱和追捧起来的。我记得当时他跟投资人讲过的几句话:我们是把自己放到贴着地面做人,低着身段给用户服务;我们时刻告诉自己,不是我们多聪明多牛,是我们赶上了淘宝的风口。

这些话,投资人听了纷纷点头觉得这团队很务实,但就是没有一家有掏真金白银的打算。

为什么呢?现在看来,他们有几个硬伤:          

1.大学生创业,都没什么光辉的大公司履历,比如前BAT,至不济也前个微软啥的;          

2.不懂公关包装,不会忽悠,不舍得砸钱在包装上,也没有什么很强的资本和媒体圈关系;         

3.因为年轻不懂得打点,被狠狠坑了一把,店铺因为某些原因被淘宝关了一段时间,造成了短期收入的下滑;

4.太老实,VC问什么就答什么,全盘托出自己的所有的想法;          

所以后来他们没有拿到钱,一切都只靠自己发展,作为一个小老板,他对公司发展有以下要求:

1.一定要赚钱,利润率再低也要能保持在10%左右;烧钱的事情都不干,优化所有的流程,提升管理,节省不必要成本和开支;     

2.以做品牌的正规军打法应对淘品牌客户。比如用挖了很多专业的传统行业人才,比如用更专业的大代工厂。总之不要让自己有任何一块短板。还得必须有一招鲜的长板;       

3.不再浪费时间跟机构谈融资,安心做业务。不去参加任何不必要的聚会,不想上市,也不跟风任何热点;        

我昨天问他,你现在这个收入和利润规模,可以在国内上市了。正在某知名商学院读EMBA的他谦虚的说,我觉得我们团队的能力还不够,如果上市,我拿了钱做什么?这些我还需要学习。       

我自己默默算了一个帐,如果他立刻上市,1个亿净利润加上一些新的概念,100倍市盈率,100亿妥妥的。       

我知道已经有券商在追着他们谈了!   

 故事二

今天有一家P2P行业的企业找我,也是我老朋友了。这家公司一直以非常严格的风控著称,一年多创业中,做了600多个项目,百分之百的兑付率,没有任何的违约情况。         

有意思的是,这家公司最开始的时候也没有融资,最早的钱是老板自己私人掏的腰包,而那个时候他刚从一个疯狂烧钱的电商泡沫中脱身。那一次,他失败了,烧钱烧不过人家,又融不到更多钱,公司就倒闭了。

结果今天见到我的时候说,丁哥,我们刚刚在6月份融了一轮3500万人民币。我说不错啊,谁投的,他说某某上市公司。我查了下,果然在7月中旬,这家上市公司做了一个披露。然后他告诉我,丁哥,上市公司跟我们已经签了一个并购意向,差不多再过段时间就可以卖掉了。     

我很为我的朋友开心,然后我好奇的问了问,现在你们多少人,他说我们50多人,现在还每个月净亏二十万。但是我们差不多有信心一年内就打平了。然后我就问为什么这么确定。他解释:

其实道理很简单,一方面业务开拓可以稳步进行,明年做七八个亿销售的话,也有千万级别的收入。第二是明年准备把风控部门和技术部门分拆,现在他们风控能力已经很强了,完全可以给其他的友商提供独立第三方服务。这样一来,成本还能下降。        

这两个故事中的创业者都专注于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故事一,老老实实做品牌卖货;故事二,老老实实做风控。他们看起来有些不像创业企业,没有华丽的概念,没有盛大的媒体推广,但是他们却获得了成功。VIPKID在这些方面和他们不谋而合。

一整年的时间打磨产品

VIPKID是一家在线1对1直播的英语教学平台,授课老师全部为北美具备小学教师资质的老师,而用户一端则面向5-12岁小朋友。

他们借助了低龄留学的趋势。国内每年有6-10万中国学生去参加SAT(美国的高考)考试准备申请美国本科,而家长对于孩子的国际教育,已经深入到了很低龄的阶段。另外一方面则是教育费用的普遍增长,VIPKID一年的学费大约一万多元,但相较于一个家庭对儿童业余兴趣教育的整体支出(例如音乐、美术、舞蹈等,一年达到10万并不罕见),也并不是太大的支出。


VIPKID的模式一方面抓住的了高端人群,另一方面,模式的可规模化限制却并不明显,所以未来充满想象空间:无论是基于这个群体(其实就是他们的家长)引入其他教学服务(例如游学、移民、投资),还是基于学生的生命周期做延展,比如从12岁延展至更高龄学生的出国考试培训。


VIPKID创始人米雯娟说,一年多至今,VIPKID没做太多推广,去年一整年更是在闷头打磨产品,不断和家长沟通调整教学内容,同时完善教学质量控制和老师管理的流程。米雯娟认为,这些基础性工作是今年VIPKID能够依靠口碑传播较快增长的原因。

寒冬之下的N中死法和N条出路

我们把项目分三种: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创意服务型

资源密集型

比如安卓的市场(marketplace),当时创新工场等很多机构都投资了类似的AppStore,最后的结果是怎么样呢?QQ,360和百度,一出手就把这些对手消灭于无形。(百度收购了91)。这样的创业项目,根本不是资金和人的能力决定的,巨头的流量有天生的优势。


所以做资源密集型项目,尽快做,然后能找个机会把技术和团队卖给头是最好的选择。有时候给大公司做外包也是一种资源密集型,靠的是某个稳定的关系。如果没这个能耐,就别做。


资金密集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滴滴和快的了!大量补贴,这种游戏下,没有资金根本就玩不转。普通创业者没巨大的资本,就别想了,而且在资金密集型项目,也没有人会收购你,没有价值。


创意服务型

比如我自己投资的手机游戏公司成都天上友嘉,辛辛苦苦几年,拼命磕产品,最后在去年到今年大爆发;今天预计8000万利润,12亿并购给上市公司凯撒股份。包括我上面提的这两个故事。


绝大部分创业者如果你老老实实做服务,做创意,做内容,做收入,做利润,做客户,结果都不会太差。相反,死掉的往往是那些太聪明的人。


点评下资本寒冬下的几种死法

1.不切实际想做平台的,死

2.没有实际业务,不断融资的,死

3.天天上媒体包装的,死

其实想想也不难理解,你的商业模式是toC还是toVC。如果你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为用户服务,还怕赚不到钱公司不能发展吗?但那些围绕着VC,围绕着上市的,越想上市,就越上不了市。上行下效,想快速做大,就要刷单做假,一个公司风气如此,离用户就远了。如果融资过多,超过业务的真实需求,那多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


马云说,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绝大部分企业看不到后天的太阳。我说,创业如果今天很残酷,后天可能很美好;今天很美好,后天可能很残酷。谁笑到最后,谁才能笑得最好。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来源:创业微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