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share:世界在发生变化,国际关系的舞台,总是强者在主演。

英法德三国被视为欧洲的“三驾马车”,是欧洲的领导者。法德是两大支柱,英国是连接欧洲和美国、大西洋两岸的纽带。

习近平主席刚刚结束对英国事访问,两国开启“黄金时代”。10月29日-30日,德国总统默克尔就对华正式访问。11月初,法国总统奥朗德也将访华。

前有中英外交的特殊成果,默克尔和奥朗德访华就有了特殊的象征意义--欧洲三国具有浓浓的中国情结,法德两国也不愿落在英国后面。

自恋的不是中国,不安的是西方世界。《金融时报》专栏作家拉赫曼认为,中英关系让美国不但失望而且是不高兴。还是这家英国报纸,认为欧洲国家为了利益和中国拉关系,使欧洲缺乏统一的对华政策。

这就导致了卡梅伦首相为了表示维护英国的政治传统,或者为了安抚英国和欧洲的意识形态派,近日他在谈到香港政改问题时表示,希望在香港选举行政长官可不需先经中央政府“筛选”。

似乎很可笑,但也合逻辑。说明一个事实,西方意识形态很重要,但外交更讲利益,英国如此,法德难以免俗,美国也未必跳出圈外。这正是国际关系的现实,因而意识形态的正义凛然,在利益面前其实什么都不是。何况,还有意识形态根深蒂固的偏见呢。

由此来理解中美关系的斗而不破,中英关系的热络密切,以及中法中德关系的利益攸关,更符合大国外交的现实主义。

英国对华是雪中送炭--是第一个加入亚投行的西方大国,拥抱中国资本,给予中国60亿英镑的核电项目,对中国高铁技术非常有兴趣,伦敦要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中英两股股市伦沪通和伦港通也提上了日程...中英关系不仅仅是互利双赢,而是英国对中国战略实力的确认。世界大国,主动承认是中国最紧密、最开放的伙伴的,英国是独一家。

法国和德国的对华关系,从经贸合作而言,也称得上是历史最好。但法国和德国的对华情结,远不如英国对华那么亲密——与其说英国对华真诚,还不如说英国政治的成熟与睿智。有着日不落帝国荣光的英国,有着超越全球其他国家的视野与格局;孤悬于欧洲大陆之外的岛国,英国又具有其他国家没有的危机意识。因而,英国总是以在欧洲之外选择世界级强国并强化外交关系,以体现其大国地位。英美关系是一例,现在英国选择了中国……

作为欧盟两大基石,法德两国对华中规中矩,经贸合作虽不断深化,但在对华外交上并无“逾矩”。但是有了英国这个榜样,德国和法国在深化对华关系上让人充满期待。

以中德关系为例,默克尔总理此次访华是其就任总理以来的第8次,在西方大国中,她是访华次数最多的一位。在其任内,中德关系于2014年达成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共识。

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认为,默克尔总理此番访华,重点是“创新”。的确,默克尔总理赶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之际来华访问,这次会议将筹划出决定中国未来五年发展战略的“十三五”规划。中德关系如何在新的战略阶段继续深入拓展,是中德两国政治家亟需思考的宏大课题。

客观言,中德两国在经贸合作上,深度与广度是超越中英和中法关系的。但中德战略关系要实现新突破,德国还是要学习英国,仅有“经热”,中德关系难以实现新的超越。中国希望德国像英国那样,严谨的德国不要太保守太矜持。

作为大陆国家,法国是最像中国的大国。奥朗德时代的法国,少了萨科齐时代的冲动,多了一些大国的稳重。

去年3月,中法两国决定升华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即开创紧密持久的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时代。相比中德、中英,中法经贸关系还有更多发展空间,但自视欧洲第一大国的法国,要想开创中法关系的“新时代”,奥朗德还须更新中国观。

简言之,要像卡梅伦那样在外交和政治冒一点险,在中国关切的全球战略问题上,敢于首先站出来支持中国。

世界在发生变化,国际关系的舞台,总是强者在主演。现实世界,美国是第一主角,中国渐成第二主演,英法德等国,和中美两大主角都搞好关系,才是最佳选择。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张敬伟
来源:商业见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