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文·凯利新书:4个未来的趋势你必须知道

Managershare:现在还都是雏形,未来更激动人心。

10月26日,由译言·东西文库、电子工业出版社、中国信息化百人会联合主办的“凯文·凯利《必然》新书发布会”,在北京言几又书店举行。凯文·凯利在发布会上提出了4个未来的趋势:共享、互动、流动和认知。

凯文·凯利表示:未来令人难以置信,我们须相信那些不可能之事。我们尚处在开始的开始,未来20年最伟大的产品尚未问世。你,为时未晚!

凯文凯利:4个未来的趋势《必然》一共讲了12个动词,我现在就快速地谈一下其中的4个。这4个动词并不是预测,我要谈的是4个未来趋势。20年前它们是趋势,接下来的20年它们依然是趋势。它们正在发展,还会继续壮大。它们告诉我们该做什么,该接受什么。当这些趋势来临,与其阻击,不如投怀送抱。

1、共享

首先就是共享,其中的一部分就是“共享经济”,这一趋势非常重要,我们不能抑制它,阻止它,只能与其共处。我观察到,Uber是最大的出租车公司,然而它没有自己的车队;Facebook是最大的媒体内容公司,然而它并不拥有内容;阿里巴巴是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然而它没有自己的库存。Airbnb是世界上最大的住宿平台,然而它没有自己的房产。

所有权似乎不如以往那样重要了。实际上,获取渠道要比所有权更好。所有权意味着责任,有了所有权,就要负责备份、存储、维护、升级、归类等等。如果你没有所有权,便没有以上的烦恼了。因此关键还是要有获取渠道。新兴科技恰恰允许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即时地获得获取渠道。等下我还会说到,这不光是数码的东西如此,实物也如此。让我们能够分享的技术让我们从追求所有权转向追求获取渠道。

我们都知道Uber,但其实我们还可以有很多手段来发明获取渠道。Uber只是交通领域的一种实现,我们还可以有其它实现。譬如,很多时候你的汽车在车库或者别的地方闲置着,当别人需要用车的时候,恰好离你那辆近,他就可以来开走。这就是不同于Uber模式的获取渠道。

除了Uber模式之外。渠道不仅仅关乎所有权,不在于能成就一家公司。如今我不再购买电影,因为我有在Netflix获取电影的渠道;我不再购买音乐,因为可以在Spotify上获取音乐资源;我不再买书,因为我可以在亚马逊上获取图书,我也不买游戏。因此,作为一名消费者,我再也不用买东西了,我发现获取渠道要比单单的所有权更加强大。

“共享经济”使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获取渠道必须是即叫即到的,否则没用。大家可以想想,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变成“即需即用”的模式。无论在硅谷还是这里,很多人都在想着模仿Uber改造别的事情。譬如,食物。你不“买”,你“订”。家具、衣服、医疗器械都可以试试。

美国硅谷有大约9千家创业公司正努力把一些事物转变成以共享为基础的服务,然而很多都无疾而终。不过没关系,有些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关键是他们在探索各种可能的方式来创造出人们不用购买却可以订阅的服务。

如果我们将“共享经济”的领域拓宽,资金也可以变成一种服务,Kickstarter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过全世界还有成千上万个众筹平台,其中之一就是刚刚在中国成功众筹中文版《银带》的平台。

就在我们讨论该怎么办的时候,众筹真的特别给力。仅去年来说,180亿美元对全球经济虽并不显眼,但重要的是如果你看到增长曲线的斜率你就知道增长有多快了。我们不过才刚开始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如果你通过众包测试是否做P2P,是否进行P2P借贷,如果你要众筹资金,你可以借助P2P,如果有P2P平台,如果你将要做之事所需的资金分配出去的话,消费者也就置身其中了。甚至股权也可以众筹,你希望让消费者拥有股权。但在美国(在中国可能也一样),对此有各种法律、行政、财务限制。实际上只有很少的公司能做到,但是如果你有不一样的模式,只用25美元或者是上千人民币就能让你的伙伴加入你的公司,这样意味着你就完全不用获得许可才能融资和创立公司。美国在2016年将有相关的新法生效。法院将判决股权众包是否合法。

那么分享、分布、P2P可以进行到什么程度?唯一还在由国家、央行运营的东西便是货币,因为货币需要稳定、安全、可靠。我们通常的思维会觉得有必要建立一种例如中央银行的监管机构,以保证这是真钱,不是假钱。
比特币是一种加密电子货币,通常在黑市流通。

但有意思的是,它是真正意义上的“P2P货币”。比特币背后的技术叫区块链(blockchain),实质上是个分布式的结算系统。这是比特币的精髓所在,比特币不过是那种结算系统的一种实现。分布式结算系统意味着货币的安全和权威不再在中央银行。

很多风投、机构投入资金研究可以保证安全和权威的分布式系统。如果权威可以共享、分布式的,那么没什么是“共享经济”办不到的。连货币都能做了,别的更加能做。

因此我认为,能共享的必会共享。对于想创业的人来说,问题便是,现在有什么东西是还未共享,但是可以共享的?

我想强调的是,不光是数码的东西可以共享,实体的东西也可以共享。一群苹果的前员工设计了这样的室内暖气系统:系统会学习住者的生活模式,什么时候回来,什么时候在哪,然后在住者回到之前把室内气温调好。而当住者离开时,就会关闭暖气,这样就能省钱省资源。于是,锅炉这样的硬件变成了软件,表现得更像网络。

因此,“使用权重于所有权”对实物同样适用。所谓的物联网,就是把一本书、一双鞋“放到”网上。所谓的“互联网+”就是拿件东西来,加入互联网元素,即使是实物、线下流程也可以。

如果你想增加一样东西的价值,分享之。分享会增加事物的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得到分享、传播后会变得更有价值。

我们仍处于分享时代的初期阶段。互联网、社交网络等技术增添了分享的手段。未来二十年,我们将继续探索“分享”这一活动。

2、互动

第二个是互动。在西方,现在我们都是通过屏幕来展示我们的文化。我想在中国也是。我们曾经有一种文化,大家都会看书,都会写下东西、集结成书。但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有屏幕,每件事都在屏幕上发生,因此我们的文化缺少了活力。

屏幕无处不在,在上海,大厦也可以变成屏幕,它们是非常灵活的。实际上,我们可以想想看电子书,现在你有一个kindle或是其他类似的设备,它们平板坚硬,像你的手机一样坚硬,就是一块木头,未来的电子书它可能不是一页纸,它可能会跟书的一页纸一样薄,不同的电子屏绑在一起,像一本书一样,但是每一页都是电子的屏。拥有纸质书的优点的同时也拥有可以随时变换的屏幕。

将来在任何一个屏面的表面都可以成为一个屏幕,屏幕将变得极其廉价,并将覆盖一切事物的表面,你的衣服、桌子、墙上,一切都可以成为屏幕,包括常见的可变事物,不需要离开,我们也可以把它们变成屏幕,像是书。因为我们有第二块第三块屏幕,我们在看向屏幕时也在使用屏幕,有时我们会同时看着三个屏幕,所以其实屏幕有一整个的生态系统。

重点在于,屏幕改变了一些地方,一本书,在书里面的内容是固定的,非常确定、明确,他的著者有一种权威性,书和印刷品都有一种权威性。你必而现在我们把所有东西都搬到了屏幕上,都是流动性的,随时变更的。我们在屏幕上的东西随时随刻都在变化,这改变了我们的文化,权威性不再,对于每个专家都有一个对应的反专家,所有结局都是开放性的,你对于真理的理解将会改变,因为没有权威信息告诉你什么是对的,须自己去证明真理,自己参与进去并写出真理。这与拥有屏幕的世界很不同,它们会与真理互动。

我们现在用自己的身体与这些屏幕来进行互动,不光是我们在敲击键盘,这是我和史蒂夫·斯皮尔伯格一起制作的电影,我们在试图想象2050年的世界,电脑会是怎样的,你可以用你的手臂来进行互动,你可以用你的手臂移动数据,这个点子来自钢铁侠的托尼·史塔克,用手来移动大量的数据库,重点是他的整个身体都在于数据、与电脑互动。即使是手势也能让我们与事物互动,它们可以辨识手势及以外的东西,它们可以辨识出我们眼睛在看哪儿,我们看着的屏幕会反馈回给我们,我们看的所有屏幕都会看我们,跟着我们的目光,看我们在看什么。当网页能够利用目光跟踪辨识出浏览轨迹,这意味着网页设计者将可以更快改进,因为他们能知道哪些部分吸引眼球而哪些没有,然后可以据此变更内容。

但现在还不止是看,电脑能够识别人类所有不同的情绪,所以当你看电影的时候,如果你注意力不集中,或是感到困惑,或是觉得无聊,抑或是感觉恐怖,我们看过的内容会回应我们在观看的时候产生的情绪。这意味着,电脑和我们制作出来的东西更类似于一种交流,我们和它处于一个关系网中,我们看它,它会看回来。就像我能看到你的脸、你的情绪,和你对谈,根据你的反应调整话题,我们的电脑将能做同样的事情。它们将实时适应我们,所以拥有这种可调节的情绪的屏幕将在你看它的时候也看向你。

虚拟现实就是整体的人整体的高度相互作用,虚拟现实就是当你戴上头盔、戴上手套和套装,或是其他什么装备,它会追踪你的整个身体,看进你的眼睛、所有一切,并会给你带去令人惊异的感受。

我过去一年尝试了虚拟现实,简直太棒了。它确实奏效,它确实能在你不动的时候把你传送到其他地方,你的身体会觉得你在那儿而不是心理上,有时候你的身体甚至比你的内心更相信你在那个地方,而这些新的平台非常适合游戏。

不过我觉得它和它的表兄弟AR,也就是增强现实,将在未来二十年内成为比肩手机的平台。AR是Augmented Reality,只需要更加简单的设备,可能只是一副眼镜或是其他,你就能看到世界顶尖的虚拟世界,你会看到与往常相同的房间,然后你会看到另一图层,和一个从旧金山来的人,或是另一个空白图层,你可以用手操纵,用软件制作,裁剪出未来的办公室。不是往房间里放满高质量的屏幕,而是只需要戴一副眼镜,你就能拥有虚拟屏幕,你可以让他们拥有超高分辨率和并且非常完美,因为你只需要很小的空间,你只需要用你的眼睛看就可以。

所以这是个非常有力的新平台,对于工作、游戏、教育来说都是,而且我觉得它会变得非常非常强大,而且配上设备确实非常实用,但确实需要时时刻刻注意降低成本。当然,除了玩游戏,你可以去一些人类很难接近的地方,比如深海、宇宙,我尝试过进入一个无人机,跟着小小的无人机一起上升盘旋,你可以穿上VR的设备,你会觉得你好像真的在一架无人机里面,像一只小鸟一样,你也可以去些对人类来说很危险的地方。

传感器是一个人脑计算机接口,类似头盔,它会读取你的大脑思路,我试过了,我可以通过思维控制一台电脑,我可以只是思考,就控制一台电脑,运行得没有那么顺畅,但是它在越来越好,未来二十年内,将会适用于VR或是其他什么,只要用想的,就能做到。所以,如果你没法突破这个坎,我们将持续需要这样的磨合。你可以把VR和AR当作一种浪费,这样我们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3、流动

你所涉及的事物都在流动,无论是数据、农业、住宿、交通还是教育,所有的商业都是数据商业。数据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们并非是用来收藏、存储的。它们需要的是流动,与其他数据相连接。如果将数据与其他的数据相连,并且处于流动的状态,它们才能发挥出更为强大的作用,因此,计算机行业的三个阶段,首先是办公层面,比如文件、目录桌面,然后就转移到网页、链接。但是现在我们正处于第三个阶段,就是“流”,正是目前我们在经历的阶段,别想文件、目录、网页链接什么的了,想一想“流”,像我们熟悉的微信流、微博流、推特流、脸书流、Instagram流、电视屏幕下方滚动的信息、音乐流等等,它们并不是静止不动的,相反它们时时刻刻都在流动。

一种“流”,我是在8年前创建的,我在想现在我们佩戴的设备是怎样跟踪记录我们自身的状况的。任何事物否能够被跟踪记录,身体的每个部位、一个人的一生,我们可以对其进行量化,然后进行测量、跟踪、记录。一开始,一些人运用一些设备,千方百计地跟踪记录自己的情况。现在有许许多多的手表等设备都被用来跟踪记录,它们记录各色事物,比如睡眠质量、睡眠模式、脑电波、葡萄糖含量、血糖,血压等等,我的一个朋友就说这好比星际航行采用的测量仪器,只要接触到这些仪器,就可以知道诊断结果。记录仪置于太阳穴,它就可以读出你的脑电波、血压以及氧含量等等。

关键是,甚至Apple腕表也有跟踪记录的功能。任何你认为可以测量的东西都能够测量出来。由此得知,我们有一大良机去开发、制造感应器去测量能够被测量的事物。这样做意义重大,因为我们在搜集、测量、连接这些信息。你一生都会记录这些信息,通过记录你所有事物的日志,你可以知道自己正常状态。你的体温每天、每月、每个季度都会有变化。凭借多年累计下来的体温曲线,你能够掌握自己的正常状况,一旦知道这一点,就可以直接定制适用于自身的药物。

我们说3D打印技术,可以直接生产出一剂供你服用的药物。服药后,用感应器来评估药物的疗效,第二天,它会根据之前的评估结果来调整用量,每个人按需定制,这应该是信息流动的最终目标吧。我们不仅在自我跟踪记录,同时别人也会跟踪记录我们。

地球上的60亿人都在记录着彼此的一切。有的时候我们交出自己的信息,我们以一登录网站,就允许公司跟踪记录我们的信息。像汤姆·克鲁斯要是逃跑的话,为他定制的广告也会始终跟随着他,他逃不开这些广告,因为它们在跟踪记录他。这就是我们的未来,任何能够被跟踪记录的东西都会被跟踪记录。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应对,我们不能将其终止,那该怎么做呢?怎样才能使其变得更具吸引力,更好呢?

4、认知

我想谈的最后一个趋势,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趋势:认知。这个词显得有点高端,它的意思就是人工智能加物品智能(smartness of things)。我认为,这将是未来二十年最大的变化之一。我对这领域目前的发展状况的了解越多,我就越深信这将是一个“大事件”。

我们现在可以瞥见人工智能的应用情景。譬如你可以对着手机跟Siri对话,或者在安卓上使用等效的服务。我们现在还有了实时翻译的应用,可以翻译文本,直接把西班牙语译成英语,把汉语译成日语,还还原了同样的字体。谷歌现在甚至有了同声传译的应用:我说英语,应用能说出汉语,就像今天的同传那样。别人说汉语,我听到的是英语。这应用是基于云端技术的,因此在中国演示不了,因为谷歌被禁了。不过这应用在90%的情况下都是有效的。这应用的翻译水准比不上今天这里的真人同传,但起码比什么翻译也没有要强,而且这技术每隔18个月都会改进——人工翻译并不能这么快地改进。

这些就是人工智能可以办到的事情。谷歌有一项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观察照片,然后告诉你照片里有些什么。我往谷歌上传了14万张照片,之后我可以对谷歌说:“把所有我和妈妈一起拍的照片找出来”,谷歌就能把所有这些照片显示出来。把所有有船或者有海盗帽的照片找出来,然后谷歌就会把所有这些照片找出来。这并不是因为我给照片做过标签,而是因为谷歌能够“看懂”并“记住”图像。

谷歌还有学会玩电脑游戏的技术——不是玩的技术,而是学会怎么玩的技术,两者差别很大。譬如,有一个新款街机游戏,8小时之后,机器能学会怎么玩,并打赢人类玩家。

我谈的都是谷歌,不过当然,百度、腾讯也正在人工智能领域重金投入,微软、Facebook同样如此。这些大公司拥有开发人工智能技术所需的海量数据。开发人工智能技术需要庞大数量的数据,数量越多,技术越强大。

今天人工智能作诊断可以比医生更准确,办案可以比律师做得更好。今天,从旧金山到北京的航班上,机师只操作8分钟,其余时间都是机器控制。汽车的自动档比人好,汽车里有防抱死制动系统(ABS)。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的威力很大。IBM把这技术应用在自家的Watson电脑,在Jeopardy!(美国竞答节目)中击败了人类。现在,IBM要把它重新训练成医生。我试验了一下,效果真不错,比一般的医生要好。比不上最好的医生,但比普通的医生好。

机器人有两种,其中一种不需要你对它编程,你用就行了。这种机器人跟工业用的机器人不同。这种机器人还可以不断学习,提供自己的能力。因此未来会有就站在你身边、帮你工作的机器人。

无论是谷歌、百度还是腾讯,他们研发人工智能的目的,是把IQ做成一种服务,这体现了刚才说的“从所有权到服务”的转变。这种服务以后会跟电力一样普通。一百年前,工业革命让一切都自动化,手工变成机工。同样,人工智能服务就会像电一样,你无须自行发电,只需要购买,而谷歌、百度这样拥有海量数据的大公司有卖。你要多少IQ,你就买多少。

人工智能其实是云端技术的核心。我们不能光把数据上传到云端就完事了,我们还需要人工智能技术去做例如自动标记的事情。我们需要用人工智能去发明新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越多,就能产生越多新的人工智能技术。越多人用人工智能技术,这技术就会变得越聪明;当这技术变得越聪明,也就会越多人用它。人工智能就是这样具有网络效应。

我预测,未来二十年,会有千万家创业公司,虽然做的事情各不同,但都会把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有偿服务加入自己的业务。我们将会看见旧有的事情加入了人工智能,产生了千万种不同的结果。

我们将会走向何处?无人驾驶、虚拟现实等事物总令人难以置信。刚才我说,屏幕会变得很低廉,以后墙上到处都是。而以前当我说电脑会变得很廉价,门上也可以镶一台进去时,大家哈哈大笑:“放门上作甚么?”现在,宾馆房间的门把上就装了台小型电脑,给你刷卡进入。是难以置信,但很多时候还是相信为好。而很多将成真的事物正是依赖分享、去中心化技术而实现的。分享和去中心化的技术让我们能够在前所未有的水平上进行创造。Facebook的诞生和成功完全有赖于互联网、智能手机,这是以前不能实现的。科技让以前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

我想强调的是,我们才处于这一时代的开头。我们还在互联网的夏商周。今天的模样,不代表以后的模样。二十年后会发生什么?有一点我倒很确定,二十年后最伟大的产品今天还未诞生,因此现在还不晚。

YOU ARE NOT LATE你,为时未晚。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凯文·凯利
来源:东西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