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share:躺着当然是比喻啦。

理财越早开始越好,这已经说过了。

那如何开始呢?

从今天开始存钱。

可存钱这事儿究竟实际上有多难呢?统计表明,73% 的美国人只有 1,000 美元不到的“应急钱”。按说,中国的文化决定了历史上的储蓄率全球最高,但随着全球化的进程,随着年轻一代的成长,随着信用卡的普及,没多久中国人估计也跟美国人差不多。


从心理学上来讲,理财教育很难成功的原因在于传统理财教育总是很笨,总是用错词 —— 这不是开玩笑,有时候改改措辞就可能引发巨大的改善。

教育者常常很土很笨,想着把人家从火坑里拉出来,干的却总是上前踹一脚的事情,然后还总恨铁不成钢……

真的不要告诉自己,

“我需要存钱,将来用来应急”。

“应急”这个词会引发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的心理抵触 —— 这个词会令我们紧张、不悦。谁愿意真的相信自己将来一定会遇到倒霉事儿呢?—— 虽然,我们都知道那其实是真的、必然的……

你要这样告诉自己的话,可能更容易成功:

我得存钱,我才不想跟那些笨蛋一样呢……

我们自己推理一下:毫无疑问,不存钱的人,在理财这个人生最重要的技能上就是笨蛋。然后,无论你是谁,都不希望自己成为笨蛋,这也毫无疑问。于是这是一个“因为没有引发负面情绪而更容易被大脑采纳的建议”。

不要告诉自己:

为了存下钱,就要拼命省钱

靠省钱发财明显是不可能的 —— 如果你的赚钱速度低于平均水准的话。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固话,都与个体的赚钱速度有直接关系,而不是与节俭程度有关系。赚钱速度很快的人之中,也有非常节俭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说他是靠节俭致富的。

而且这个建议不仅会引发负面情绪,也会直接给生活质量带来负面影响,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会收到负面影响。

自制力很重要,但每个人的自制力是不一样的。过分的自控,只能带来不舒适。另外,要知道一个重要的事实:一个人的自控能力是总量一定的,某些方面的高度自控,会导致在其他方面的失控。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公认自制力超人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竟然一直无法戒掉烟!


(照片截取自奥巴马在G7会议期间与意大利首相交谈…… 注意奥巴马手中的东西)

所以,在一些事情上适当放宽对自己的要求,其实是健康的。反过来才是有害的。

该花就要花,有的时候就要活在当下(注意,只是“有的时候”)。四十岁之前不富有,爱吃麦当劳肯德基的人,哪怕有一天真的中了彩票,也会痛苦得发现自己其实还是觉得垃圾食品更好吃,人越老赚到的钱对改善生活质量越没用,这是事实。年轻的时候,确实越是应该适当地享受人生,甚至应该有意培养一些高质量的生活习惯。

问题在于对“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的清楚认识。让我们再审视一个事实:

爱面子,其实才是绝大多数人存不下来钱的根本原因。

年轻人更爱面子,为什么呢?说穿了,就是不成熟呗,过分地、没必要地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

从商业模式上,校园分期是很成功的;从风险投资的角度,那几个做校园分期的创始人也是非常优秀的,优秀到令人眼红。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那些肯支付年化 30% 甚至到 50% 的利息购买 iPhone 的小朋友,也挺吓人的…… 真的合适吗?分期都没还完的时候,新一代又出来了……

同时,说实话,我也承认,自己都四十多了,也还是忍不住科技产品的诱惑 —— 甚至毫无抵抗力……我也仔细回想过,发现自己小时候比谁都更爱面子,当然也因此花了很多冤枉钱。不过,谁不曾如此呢?如若真的有不是如此的,也很少很少罢。

那如何摆脱呢?

我有经验:

推荐海量阅读心理学书籍。

尼采认为一切都是主观的,其实也有一点点道理,因为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我们都是受自己的主观意识所影响的,或轻或重,只不过有些人可以通过对心理学常识的理解去调整自己。

几年前我还在做留学辅导的时候,经常在小朋友们申请结束后等待结果的几个月里推荐一些心理学普及入门读物,所以有机会观察其后的几年里他们的变化和成长。最近的一些年里,心理学和经济学也开始越来越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人们的选择是从“主观”出发的。

以下三本书,国内都有中译版,网上都可以买到:

  • Mean Genes,《本能:为什么我们管不住自己?》

  • Predictably Irrational,《怪诞行为学》

  • Freakonomics,《魔鬼经济学》

虽然不一定,但有知识的人通常相对不那么乱爱面子,对现代心理学、经济学有常识性认识的人,更是如此。

最近,还有一本书值得同时推荐:

  • Succeed: How Can We Reach Our Goals,《成功,动机与目标》

读过之后你就明白了,你太爱面子,只不过是因为你依然是个“Be-Good Type”,尚未自我提升为“Be-Better Type” —— 读书确实很管用的!

还有个办法非常有效:

给自己培养一个不那么费钱的兴趣爱好。

大多数人出去花钱,根本上来看就是“闲的” —— 女生们该笑出声了,因为她们自己最清楚。

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个超级省钱的兴趣爱好 —— 可竟然有很多人认为“书太贵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因为“连希望都是对一些人是极其危险的”……再比如,弹琴,也是个花钱比较少的兴趣爱好,吉他比钢琴花钱更少。有个兴趣爱好的好处是,闲暇时间有所寄托 —— 没功夫乱花钱,这不挺好的吗?

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财无非是“开源节流”。相对来看,节流固然重要,“开源”才是正途。

对年轻人来说,努力提高自己未来的营收能力才是当务之急。

微博,微信朋友圈固然得看(不然就看不到这篇文章了,不是吗?),但更为重要的是要花更多时间去系统地研读正式书籍,多花时间去打磨自己的劳动技能。不要只顾着升级手机系统,也要常常升级自己的大脑,选择更好、更强的思维模式,进而有能力做出不同的选择。

最后,死活存不下钱的人,某种意义上都是有共同特征的:

他们常常“一厢情愿”。他们一开始是“心里希望”,后来是“认定”一切都会自动变好的,甚至进一步成功欺骗自己说,“这才是正能量”……

骨子里,这是拒绝成长,拒绝承担责任,乃至于心理学上还有个专门的词说这事儿,“彼得潘综合症”(Peter Pan Syndrome):

The 'Peter Pan Syndrome' affects people who do not want or feel unable to grow up, people with the body of an adult but the mind of a child. The syndrome is not currently considered a psychopathology. However, an increasingly larger number of adults are presenting emotionally immature behaviors in Western society.

May 1, 2007 Science Daily

现实是这样的:

这个世界和这个社会整体上来看是会越来越好的。可每个个体的状况却不一定,很多人越来越糟,没有人会自动变好的只有行动会带来变化,期望本身在没有行动支持的情况下只能变成自我欺骗。

好罢,现在没有借口了。开始存钱罢。存多少好呢?

砖家的建议是(对,他们就是砖家):

  • 50% 花在生活必需上;

  • 30% 花在生活质量上;

  • 20% 存起来。

这个建议哪儿不对劲呢?不对劲的地方在于:

它既不适合现状,也不适合当作未来的目标。

对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现状可能不那么乐观。弄不好生活必需所占的比重会超出收入的 80%,甚至入不敷出。于是,这么个砖家建议,常常只能令人气馁。

把这个建议当作目标呢?又太 LOW。社会在进步,生活必需越来越依赖精神上的富足。未来经济独立的你,物质生活必需只占 10% ~ 20% 才算是理想,不是吗?—— 事实上,很多物资必需正在变得越来越便宜,将来会更便宜。


反正人和人的差别就是很大。

不过,有个事实也值得注意: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你的收入被压缩了 20%,你终究还是会适应;如若压缩 20% 非常不适应,那就压缩 10%;还不适应,就压缩 5% —— 一般来说,压缩 5% 不会产生明显的不适。

选择一个自己觉得合适的比例罢。不选是不行的,因为你不想成为那样的人。成年之后,几乎生活的一切都是选择的结果。

然后,得给自己设置一个机制,使得自己就是不能动用存起来的钱。这样的时候,欺骗一下自己其实是有用的 —— 还记得那些四岁的小孩是怎么还学会通过骗自己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吗?

就当那些钱丢了。

丢了的钱,不是用来“应急”的;丢了就是丢了!丢了的意思是,没了,那些钱彻底没了!

如何制造这种效果呢?这个灵感来自于《本能:为什么我们管不住自己?》的作者,你可以这么干:

到外地办一张储蓄卡,记下卡号之后把卡扔掉;以后每个月转账一定的数额到那张卡上。

其实金额大小并不重要,到底是不收入的 20% 还是 5% 也不是很重要,真正重要的是:

给自己一个机会在 5 年之后体会一下突然可以动用一笔闲钱的机会。

如果你今年 25 岁,等待相当于自己已有生命的 1/5 的时段,是很惊人的成就,这段经历在未来很可能会“折现”成惊人的毅力(Grit) —— 另外一个提高收入的重要能力。而且,来自于经验的毅力更可靠,五年后你赚大了。

给自己存出一个机会,这就试试?

为什么今天的人们更应该重视理财呢?

理由特别简单:

人们的平均寿命变得更长了。

人们可获得收入的工作时间也随之变长了。

于是,哪怕起点稍微晚一点也无所谓了。

现在要再补充的是更为重要的理由:

  • 普遍来看,普通人的赚钱能力在越来越快地提高

  • 普遍来看,普通人在生活必需上的开销所占比例正在缩小

虽然即便是今天,大多数人还是会认为,只有通过干坏事儿才能赚到大钱,但世界早就变了。


赚钱难。站着赚钱更难。所以很多人就跪下了…… 这是姜文影射的现象。跪有两种,一种是向权贵屈膝,另外一种是向命运屈服。前一种可耻甚至可恨,后一种呢?过去是无奈,将来是可悲。

不知道喜欢看电影的各位是否已经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

黑帮片正在没落。

全球都一样。为什么呢?本质的原因是,黑帮本身已经不那么风光了。为什么呢?因为,现实中:

暴力越来越不值钱了,智力的折现能力早就超越了暴力。

《怪诞经济学》的作者 Steven D. Levitt 在十年前就在洛杉矶时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为什么那些毒贩还住在父母家里?》,他引用了芝加哥大学毕业生 Sudhir Venkatesh 的调查(以下为摘要):

在街头贩毒的喽啰,大约一小时赚 3.3 美元;小头目,大约一小时 7 美元,然后,这些可怜的家伙们却要冒着高达 1/4 的概率随时被干掉的风险 —— 这不算他们随时可能被抓坐牢的风险呢。他们为啥跟父母住在一起?租不起房子呗……其实中高层也赚的不多,年薪相当于 10 美元,但开销也不小,因为要租豪车、戴金链子、出入高档消费场所……节俭一点不行吗?答案是不行 —— 因为招募新兵全靠这些看起来的风光去“骗”……


香港关于古惑仔的电影,票房已经几乎没多少了,更逗的是,即便在电影里,古惑仔们卖的不再是白粉,而是奶粉…… 这其实还挺写实的,要知道那些没多少文化的古惑仔们真的想要转型,那可真的是要多难就有多难啊。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卖毒品的利润率虽然依然很高,但比起开发网络游戏来说,唉,那可是大巫见巨巫了。被抓的、被打死的毒贩们,要是真有机会看看八零后、九零后的小朋友们是如何开发游戏或者开发社交软件赚钱的过程,弄不好都可能当场就因羞愤而自我了断了罢。

作为这个时代的年轻人,要坚定地理解上面提到的两个事实:

  • 普遍来看,普通人的赚钱能力在越来越快地提高

  • 普遍来看,普通人在生活必需上的开销所占比例正在缩小

现在的九零后、零零后,大多数情况下是绝对不再需要“铤而走险”的。社会的进步正在整体改善个体的生活状况。要相信第一条,所以才能坚定不移地想尽一切办法通过学习可以获得更强的赚钱能力;要相信第二条,所以大可不必刻意或过份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去换取未来的财富 —— 这两条都笃信且实践,才能做到“别把自己的青春过得太穷”。

这是基础认知,还有更重要的。个人理财,即管理自己的现金流。开源比节流更重要,这已经说过。

那如何开源呢?

大多数人并不在意的是,收入其实分为两种:

  • 主动收入

  • 被动收入

所谓主动收入,就是你必须干点什么才能获得点什么的那种收入;而被动收入则相反,就是那种你不必干什么但竟然可以有的收入。

被动收入的最常见例子是利息。利息是需要本金才能获得的,没有本金怎么办?

先说说我自己。我个人第一次有真正意义上的被动收入,是因为我写了一本书《TOEFL 核心词汇 21 天突破》。这本书写于十年前,2005 年 3 月(那时候我 33 岁)第一次出版。迄今究竟出版了多少册,我都记不清了。反正,它到现在每年还给我带来不少的税后收入 —— 但我总是私下开玩笑,说这笔钱是“睡后收入”。

这本书的版税,除了第一个半年的,我就压根没有动过。后来的版税存在一张我已经故意丢掉的卡上,密码当时是胡乱输入的,所以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出版社每年往那张卡里转两次账,每次都会给我发一封邮件,但我也从来没看过。这本书我的版税率是 11%,也就是说,一本售价 29 元的书,我大概能收入 3 元人民币。它长销了 10 年,还在继续卖,销量稳定。

后来我给自己创造了更多的被动收入,后面还有两本长销书:

  • 《TOEFL iBT 高分作文》(2007)

  • 《把时间当作朋友》(2009)

即便到现在我个人的日常开支都基本上来自于这两本书的稿费。本质上来看,这些“睡后收入”,是我从 35 岁开始总是“不务正业”的根本原因。关于我的“不务正业”,身边的朋友都习惯了:

@eastwoodnet: 我们都忘了笑来老师的正业是啥了……

@zhufengme: 放心,只要笑来老师不务正业,就比务正业的事儿干的高效靠谱,233

到了开始写《把时间当作朋友》的时候(2007 年春节),我已经不太在乎创造更多的收入了,于是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是 100% 网上公开的,没想到的是,它竟然因此更畅销了 —— 甚至“被动销量”巨大,很多读者买很多本送给朋友,甚至有公司(比如赛门铁克和盛大创新院)批量买,后来出版社不得不为它们单独加印……

我个人的经历其实不太适合作为例子,因为“不典型”。在这里提一下,只是为了说明被动收入对个人的财务自由有多么重要。事实上,我知道很多人的“睡后收入”不仅比我高,还比我高很多很多…… 比如我看不上的___和__。

可在这篇文章里要提醒的是,更多的人,不仅没有睡后收入,还有很多的睡后支出…… 分期消费,其实挺负担的。

这是很认真、也是很重要的建议,不管你什么年龄:

从现在开始刻意寻找那种可以一次性付出却可以长期收入的事儿去做。

这种事情不像看起来的那么难,甚至有越来越简单的趋势。比如,过去只有靠写书被正式出版才能拿到版税,现在很多人写写微信公共帐号就可能开通“打赏”,并且收入更高一点,这就是趋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刻意”的力量还是挺神奇的,最终你会发现,那听起来像是胡说八道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其实还真的是存在的一种现象。


如果你还是在读的学生,竟然已经看到这篇文章,然后有所启发,那应该是这样:

拼命锻炼自己的创作技能。

可以是任何领域的创作,但必须是可以获得收入的创作。慨叹一句:所谓的创作,从某个角度上来看干脆就是“无中生有”啊 —— 成本长期趋近于零,收入长期趋近于无限的一种活动。

前两年我在老家遇到一个老朋友的孩子,跟我聊天,铁定了心去学纹身。我当时听着就晕了:

你这辈子一个一个地接客户,纹一个赚一点钱,这得纹到什么时候啊?!更可怕的是,就算你干的好,名扬天下,可你一天只有 24 小时,亲手最多能纹多少个啊?

我尽力尝试了一下,失败了。我没能说服他做我觉得更有前途的事情。为什么呢?这涉及到另外一个需要长篇论述的问题,也是大多数人最终是否理财成功的关键:

我们真的有选择吗?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李笑来
来源:学习学习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