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对于金融市场“黑天鹅”式灾难性事件的恐慌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哪怕是在美股迎来2015年最佳的一周涨势之后。

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推出的有着“黑天鹅指数”之称的偏斜指数(CBOE SKEW Index)显示,当前市场对“黑天鹅事件”的恐惧感升至空前水平。该指数通过标普500指数价外期权价格的偏离程度来衡量市场对意外事件的担忧程度。

简而言之,交易员正在买入只有股市大幅下跌才有利可图的期权。如果期权一直保持价外(out of money)状态直至行权期结束,投资者的钱就会打水漂。

“黑天鹅指数”飙升

自9月底以来,偏斜指数已上涨30%,仅本周一就看似毫无缘由地上涨了10%,报收148.92点,为1990年有数据以来最高。这比2006年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前以及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崩溃时触及的水平还要高。同时,它也比2014年底末触及的水平更高,当时市场担心埃博拉病毒会蔓延并因此引发大规模抛售。

投资者对未来30天爆发潜在黑天鹅事件的可能性进行了定价,”Brean Capital股票交易主管Roberto Friedlander周二在给客户的报告中写道,“当前定价显示,未来30天里发生极端事件的可能性为15%。

目前尚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期权交易员本周变得如此恐慌。出于对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忧,标普500指数的确在8月份进行了回调,但眼下担忧情绪仍在。

这一点从做多"恐慌指数"VIX的ETF-iPath S&P(即VXX)的大受追捧中也可见一斑:

(10月以来做多的VIX ETF呈现资金净流入)

彭博汇编的数据显示,由于担心近期市场的平静无法一直持续下去,投资者流入VXX的资金高达2.49亿美元。这扭转了该ETF连续九天没有资金流入的局面,并且在上月底美股见底后的一周里,投资者曾撤走多达近10亿美元的资金。

下图所示为VIX远期曲线,同样呈现远期升水态势。即期低于远期意味着,投资者预期从现在到远期所包含的这段时间里,市场会有坏事发生。

(在8月美股暴跌后,VIX远期经过七周才恢复常态)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处的市场。投资者期待的反转,即近月合约的价格高于远月合约的价格,过了很久才发生。VIX曲线花了近7周时间才从8月的美股暴跌中恢复常态,相比之下,去年10月的暴跌后,它只花了6天时间恢复常态。

(VIX下降,“黑天鹅指数”飙升)

同时,尽管此时“恐慌指数”VIX仍然处于史上最长的回撤期中,但是金融博客zerohedge表示:低VIX/高“黑天鹅指数”的结合意味着:市场整体处于洋洋得意之中,但是大型投资者预感到的尾部风险远超平常。

投资者在担心什么?

那么,除了中国经济增速无可避免地放缓之外,还有哪些事件让投资者担忧或者可以称之为“黑天鹅”的呢?

首先,仍然是老生常谈的美联储年内是否加息以及加息是否有害经济这一问题和随之而来的巨大不确定性。再过半个月,美联储将再次召开为期两天的会议,以决定是否加息。美联储理事Daniel Tarullo近日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通胀和薪资都没有上涨的迹象,美国经济形势还不支持加息。

其次,地缘政治局势的变化也是市场担忧的来源之一,投资者日益担心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频繁现身。

当然 ,10月本来就是一个以市场崩盘闻名的月份,28年前“黑色星期一”就发生在这个月份。此后几乎每年的10月份市场都会出现暴跌。

学者兼作家Nassim Taleb在金融危机期间令“黑天鹅”一次一举成名。很显然,这一次他也在利用市场对于黑天鹅事件的恐惧。据《华尔街日报》报道,Taleb旗下对冲基金Universa Investments 8月份某一天的收益就高达20%,当时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一度下跌超过1000点。

担忧或有夸大,但仍须保持警惕

当然了,顾名思义,既然叫“黑天鹅事件”,这些事件本身就应该是不可预测的。而从历史纪录上看,偏斜指数的预测能力也是时准,时而不准的。

据金融博客Kimble Charting Solutions说,偏斜指数大涨后的三个月里,标普500指数实际上平均上涨了1%。

“我想说担忧被夸大了,这决不是聪明钱所为,”在金融服务业从业30年的Chris Kimble周二在一篇博文中写道。该技术分析师还指出,近些年来,该指数越来越频繁地出现的极端数据,损害了其预见性。

不过,我们也不应该因此忽略这样一个现实:仍然有些投资者在用真金白银下注未来30天会发生黑天鹅事件。

毕竟,华尔街见闻上月就援引高盛的报告介绍过,即使在美联储9月会议后,VIX能够重归平静,它也不会回到2013-2015年8月中之前的水平, “美国经济周期和跨资产风险水平的上升均显示VIX已经进入兴奋期”。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来源:华尔街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