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小政府+有效的大市场’将是中国经济未来的希望和增长点,即让政府的权力下放,把更多利益转给企业和人民,激发市场活力,这一点也是深化改革的核心,即让市场起到支配作用。”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案例研究中心主任、长江中国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博士在“中国经济新前路——长江商学院中国宏观经济论坛”的主题演讲中表示。本次活动还邀请到了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巡视员、研究员魏加宁和经济学人企业关系总监康仕学(Rob Koepp)等中外知名经济学家参与专题讨论。《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执行主编、长江商学院校友李昕担任论坛主持嘉宾。

逆境中的企业投资:是喜是忧?

中国经济近年来出现了大幅度下滑,但“草根层面”却保持了进取精神——企业,特别是各行业业绩超前的企业,在逆境中仍然看好未来,保持着相当强的扩张动力。李伟教授就此发问:这种扩张到底是喜是忧?

清华大学的一份统计数字显示,调整价格之后的税投资回报率,1993年为15.67%,2008年下落到8-10%之间,到2012年已降至2.7%。“这是非常大幅度的下滑”,李伟教授说,“可以看到这次经济增速的放缓,可能背后主要因素是结构性的,而不是单纯的周期性问题。

他认为,企业在逆境中保持相当强的扩张动力,所谓进取精神,即冒险精神在中国企业里体现得比较强烈,这是非常好的一面;同时也有令人忧虑的一面。“企业的这种乐观很有可能是建立在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预期上——经济形势越不好,国家越可能推出更大幅度的经济刺激政策,推出之后如果你还没有扩张?对不起,你就‘踏空’了;所以企业必须在有预期的政府大规模扩张刺激政策之前先走一步”,李伟教授谈到,“因此,我们担忧的是,一旦形成这种预期很难打破,这个时候如果真的不出台刺激政策,问题就更大;相反,如果在此之前各企业就已经采取紧缩措施,则损失会更小——有一种倒逼宏观经济政策放松的意味。”

政府和市场关系:放权让利

GDP增长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李伟教授指出,经历这么多年的经济增长后发现居民消费支出在GDP的占比仍不到40%,这和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紧密相关。他直言:“我个人认为这个数字被估低了,但即使超过40%,这个数字与全球同类国家相比也是相当低的,所以可以看到我们主要的经济增长动力仍然是投资。”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改革,核心就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李伟教授表示,这个思路是非常正确的。“目前主要有两种增长模式:‘大政府+小市场’或‘小政府+大市场’,英美和苏联分别是这两种模式的代表。未来的方向是:‘有效的小政府+有效的大市场’。经济改革就是放权、让利,把政府的权力下放,把更多的利益转给企业和人民,激发市场活力,这一点也是深化改革的核心,即让市场起到支配作用,大幅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支配。” 典型问题与优化手段

“从历史上来看,我们的利率已经很低,很可能低于通胀率”,李伟教授在谈及利率和财政问题时表示,“在低利率的情况下中国形成了非常高投资率,超过了47%。其它国家,如新加坡、韩国、日本,都达到了几乎40%的程度,但它们达到这个程度之后马上减缓,希望中国也能走这条路,缓解产能过剩,优化投资资本资源。”

同时他也指出了中国债务存在的一些结构性问题。“典型性的问题包括:期限错配——很多企业短期借贷长期投资,但一旦融不到资金就造成资金断裂,出现自身的流动性危机。货币错配——中国的利率高于美国,继而可以把美元搬到中国来投资,进行套利”,李伟教授举例说,“但一旦人民币贬值、美元升值,套利企业和个人会承担巨大的压力,甚至破产。”

改革“闯关”:破釜沉舟的顶层设计

1978年的“闯关”式改革让中国将重点转向了经济建设;1992年邓小平“南巡”也是在经济低迷期间,闯关“倒逼”改革。对于今天面临的挑战,李伟教授提出如下建议:“首先,今天我国面临经济结构失衡、环境污染、贫富差距、腐败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继续成功‘闯关’,这也是唯一的选择。错失改革良机,可能会陷入比较大和比较长期的困境;其次,必须要看到,一些改革措施短期呈现‘紧缩’态势,但改革必须有魄力、有毅力——经济低迷之中搞紧缩政策是很大的考验。目前的一系列反腐举措,已经打碎了很多既得利益集团,减小了改革路途上的阻力;最后,目前政府对机关、国企薪资和人员的调整也是实现‘有效小政府’的重要一步。这些‘紧缩’性的措施可能对某个领域有一些短期影响,但对于保证整体中国经济的长期利益是有效的。”

魏加宁对此表示,经济下行可由多方因素综合导致,而改革是中国经济未来的主要出路。“导致经济下行的因素一般有三个:长期因素,即潜在增长率的下降;中期因素,例如改革周期对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等的新需求;短期因素,包括出口、消费投资等方面受到的抑制”,魏加宁说,中国经济唯一的出路就是加快改革,要通过改革把民间消费搞上去,让民间消费来替代政府消费、用民间投资替代政府投资——从政府这个‘档’换到民间这个‘档’。中国经济未来何去何从?就是要看改革。”

康仕学(Rob Koepp)从中美大型企业的对比中,强调了改革的必要性。“中石油和埃克森美孚公司(ExxonMobil)都是世界最大的石油企业之一,但前者员工人数为54万,后者只有7万多;两大企业的净利润,埃克森美孚320亿,而中石油只有170亿”,他列举一系列数字指出,“通过更少的人实现更大的利润,这就是中国需要深化改革的原因——让民间企业来代替政府力量。虽然缩减企业规模,裁掉很多人才十分可惜,但我非常佩服政府改革的勇气。”

推动改革的着力点

在对于中国改革着力点的讨论中,各位专家、学者发表独到见解。魏加宁认为,改革要从政府自身做起,简政放权,减少审批,优化PPP(Private-Public Partnership,公-私合作模式)。他说:“三个重大的意识要树立:平等意识、法制意识和契约意识。经济波动是常态,但持续下行不是常态。市场对健康、教育、养老、环保等需求强烈,但我们的改革还没有跟上——只要方向对了,潜力很大!”

李伟对此指出,我国的政治体制和治理体制虽然还需要不断完善,但我们应该看到,即使历经磨难,中国仍然能“杀出一条血路”成为第二大经济体。“难以想象当我们的政治、治理步伐跟上以后,又能释放多少能量”,他谈到,“中国人比西方人更进取,那么未来我们会不会比西方更富?我认为前途非常广阔。”

“我本人非常支持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这样会给许多产业带来巨大发展空间”,康仕学(Rob Koepp)表示,“例如由老龄化和持续个人发展的需求所推动的健康和教育等。中国人有一种特有的进取精神,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经济要远优于其它新兴经济体。希望未来的改革,能够把中国人才的潜力进一步发展出来。”

目前最关心的问题

在论坛结尾,主持嘉宾李昕让各位专家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目前最关心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李伟教授认为反腐是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措施,反腐必须和“小政府”相结合。他说:“只有‘有效的小政府’才能根本解决腐败,‘有效的小政府+有效的大市场’是中国经济未来的希望和增长点。”

魏加宁最担心的是改革停滞,最希望的是改革提速。“期待中国和欧美各国能就改革问题达成共识”,他表示,“之前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归功于80年代各主要国家对改革的共识,现在也不能躲避改革,不能只通过货币手段来解决发展问题,这样只能爆发新的危机。改革的共识,是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福音。”

康仕学(Rob Koepp)表示最期待看到各国在全球化时代理智、开放的心态。他指出:“外国人不一定是你的敌人,也不一定就是朋友——他们都是你的竞争者;希望各国之间能放弃互相的敌意,开放共赢。”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来源:长江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