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仓资本就是这样的一支基金:一年前,在创业最鼎盛的时期,该基金成立;一年后的今天,创业已经进入寒冬。这让这家年轻的VC巨头得以重新审视创业这件事儿,当然,作为米仓资本的创始人,沈振也看到了寒冬带来的更多机会。

1、米仓是谁?

米仓资本官方介绍中透露:“米仓资本由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及老阿里、资深资本市场投资人共同发起设立,管理团队由原阿里高管以及国内资深顶尖的投资专家组成,致力于帮助新一代创业团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行业领袖,投资方向立足于信息产业最热门领域,包括移动互联网、智能硬件、云计算、数字娱乐、影视娱乐等。”

从资金规模来讲,米仓资本有云梯、猫头鹰在内的早期和中晚期系列基金,基金规模超过50亿元。从资金量上来讲但在业界,米仓资本一直刻意的低调,较少发声。

“我们一直在思考,米仓到底是谁?经过这一年对创业和VC领域的理解,我们给出了自己的定位。”沈振告诉思达派(Startup-Partner.com),米仓对投资的理解,和别人明显不同的地方有两点:

①“创业服务公司”

其实VC注重投后的,并不止米仓一家。险峰华兴、经纬创投等等,都把投后服务作为竞争力之一,但是认为自己是一家创业服务公司的,恐怕就就只有米仓资本才肯这么“接地气”了。

“截止到2015年3月,米仓资本投了21个项目。早期项目投资体量比较小,有很多共性需求:比如公关需求、技术需求等等。”作为阿里巴巴早期团队成员,沈振非常在乎创业团队的感受。于是米仓资本投资了两家纯技术团队,然后又投资了一家针对数据底层的技术团队等。

②“链”投资

米仓资本在投资方向上,更喜欢针对一个产业链进行不断拓展,也就是说,他们更喜欢产业链上下游有密切关系的投资。这样一方面,已投企业的需求,会印证被投资企业的商业逻辑;另一方面,已投企业的创始人,会对被投资企业做出更准确的价值判断。

2、沈振谈寒冬:一半的VC会死掉

作为一家新型的VC,在短短一年内经历从繁华到趋冷,沈振的视角有些独特:“今天来看,VC的寒冬会迅速到来。”

首先,VC拿钱会随着经济变冷而遭遇寒冬。最近多家VC发出警告,要求被投企业赶紧融资、准备过冬。由于大多数VC都是募集资本,接下来新募资本增速会变慢。很多小基金接下来会很难过。

其次,业务响应速度问题。过去,具有更深厚资源的上市公司等传统机构,对于创新的响应速度比VC慢很多,留给创业者和VC一个很大的窗口期。但现在传统机构对于创新的响应速度非常快,尤其是上市公司,通过自己干或者直接投资的方式,切走一块蛋糕。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VC需要融资、投资和投后管理。而上市公司融资容易、投资和投后基本都在实业领域上,更加专业,而且本身就在产业链上。在寒冬时期,对VC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

目前,中国有2万家注册的VC,其中有业务运营的超过8000家。沈振预测,这次寒冬如果持续下去,将会有一半的VC死掉。

但对于创业企业,沈振则相对乐观。“确实会有一批创业企业死掉,但对于优秀的创业者而言,这是非常好的机会。”当然对米仓而言也一样。沈振透露,米仓资本主要为自有资金,并不担心融资难或者长期持有问题,因此,接下来,将是米仓在寒冬里重点狩猎的时间。

3、面对冬天,米仓如何应对?

作为新型VC,面对冬天,米仓这样做……

米仓资本刚成立的时候,沈振带着更多的理想主义,表现也更为激进。但随着一系列的项目投下来,沈振认为当下的创投圈太过浮躁。在“冬天论”到来之前,沈振就开始带领米仓进行转型。

“最初米仓的投资偏早期,虽然估值已经被高估,但是问题还不大,毕竟上升空间还有。但目前后期的很多项目,包括独角兽项目,距离天花板已经很近了——目前来看,创业企业的数据远远不足以支撑估值。”

发现创业领域这一状况之后,米仓资本开始把节奏放慢,将投资重点放在了优秀创业企业B、C轮融资上。

“早期项目还会看,撒种子一样的投,但孵化功能会放弱。”米仓在接下来会战略投资一些技术领域、容易形成壁垒和门槛的技术公司。

作为以服务创业者为己任的思达派创小二来说,当然还要关注米仓资本这种变化对创业者带来的主要影响。对此,沈振透露,未来的投资基本上是看团队。

“看CEO战略眼光、对未来的判断,团队的整体能力。”沈振告诉创小二,“他们会在业务讨论会观察CEO以及管理层的运作方式,看CEO是否能够准确传达公司的方向和价值观,看管理层是否会准确理解CEO的意图。”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文章所涉及判断和结论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经理人分享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