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share:这样的骗局哪个女孩不想上,哈哈。

10月8日,黄晓明和Angelababy两人的世纪婚礼在上海举行。除了宴请各界名流把婚礼变成了颁奖典礼之外,据悉,“教主”黄晓明为了让Angelababy能像公主般出嫁,不但打造了一枚值千万的6克拉冠冕婚戒,还从某品牌博物馆借到了镇馆之宝的古董皇冠给Angelababy在婚宴上佩戴。

如今,钻戒不仅是打造一场世纪婚的礼标配,也是老百姓们坐实婚姻、为爱情保值的工具。但是钻戒真的是稀罕的无价之宝么?为什么我们会相信钻石恒久远?暴利的钻石行业里,钱究竟被谁赚去了?

钻石,一场世纪营销骗局

现在全球的钻石开采和供应主要被戴比尔斯和俄罗斯的埃罗莎两大巨头控制。百年企业戴比尔斯(De Beers)是全球最大的钻石垄断组织,巅峰时期曾垄断了全球90%的钻石产量。

直到100多年前,钻石仅能在少数几条印度河流和巴西丛林中找到,每年宝石级的钻石产量也就几公斤。那时候钻石也就是宝石的一种而已。然而,1870年南非Orange River发现了巨大的钻石矿,产量可以用吨计。

一夜之间,市场上充斥了钻石。南非矿背后的英国投资人害怕了,钻石没有使用价值,高价完全因为其稀有,随着南非新矿的开发,钻石早晚会掉价为一般的宝石。

为了应对,这些钻石矿的主要投资人合并了他们的资产建立了一个单独的实体,控制产量,维持公众对钻石稀缺的印象。这个实体就是De Beers,成立于1888年的南非。De Beers通过在各国设立贸易公司,控制了全球的钻石交易。

De Beers对钻石的控制算得上非常成功。其他商品价格,无论黄金、白银、铜、橡胶、谷物,还是石油,都会随着经济状况大幅波动,而只有钻石,从30年代以来基本都能够稳步上行。其对价格的控制力如此之强,70年代美国高通胀时期,甚至有人拿钻石保值的。

这不但是通过垄断控制价格,还是一种方法,将碳晶体成为财富、权力和爱情象征的普世认同。De Beers不但控制着供应,也控制着需求。众人被灌输钻石不是一种可交易的商品宝石,而是求爱和婚姻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了稳定市场,De Beers赋予了石头神圣的幻觉,是永远的,永远意味着不应该被转售。

所谓稀有性不过是定义的问题。钻石矿不算稀缺,尤其是大白熊进来以后,如果戴比尔斯们不控制供应端,市场上钻石价格就还不如石头了。卖钻石的生意还是最好别做了,因为实在是没有任何竞争力。

钻石生产加工和销售的链条是:采矿-原石批发-加工(切割抛光)-批发商-珠宝商-客人。在批发这个环节,价格非常透明。批发商薄利多销,利润只有5%左右,是全世界的通例。而零售商量小利多,销售价格一般是批发价的3倍。在钻石的利润链中,普通珠宝商的零售价是批发价的3倍左右,而著名的品牌珠宝商能以批发价的10倍卖出。

最早彩钻是没有透明钻石的价值高的,甚至很多人不要彩钻,后来从业者又编出各种理由,证明彩钻是更稀有的,于是现在更多的小白们对彩钻趋之若鹜,愿意为之支付更高的价格。还针对颜色也做出了标准,同样的,什么样的颜色才算更纯,如果不放在一起,谁他妈知道啊。但是销售a就会告诉你,a比b更纯,价值更高,但是销售b那里可能就会反着说。

制造“一颗恒久远”的神话

从30年代大萧条开始,欧洲钻石价格已经崩溃,很难让公众重拾信心。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情侣都不再用钻石戒指作为订婚礼物。在英法,钻石被看作是贵族的专属。而且欧洲处于战争的边缘,扩大钻石的销售基本没可能。

然后美国就成为De Beers唯一的市场,就像当下,欧美都困难,奢侈品公司把中国当作救命稻草一样。1938年3/4的钻石用于美国的订婚戒指,但是其中大部分都比在欧洲卖的要小且品质差。因此De Beers相信通过广告策划能够让美国人买更多的高级钻石。

1938年8月,De Beers创始人的儿子Harry Oppenheimer去纽约见了Ayer广告公司,是摩根安排的。摩根一直给Oppenheimer提供融资,现在看到全世界钻石价格都在跌,也急啊。大家谈的不错,Ayer将在美国人中为钻石塑造一个全新的形象,而De Beers指定Ayer为独家广告代理,并支付相关市场调研策划费用。

先是市场调研,发现从1919年一战结束到1938年,在美国销售的钻石无论按克拉算还是按金额算,都下降50%以上,原因是经济环境、社会态度的转变以及其他奢侈品的竞争。虽然经济环境无法改变,但可以通过广告和公关活动改变社会态度,与其他奢侈品争夺用户和市场。Ayer的方案是强化公众将钻石和浪漫爱情的联系,让男人相信,更大更好的钻石可以表达更强烈的爱意;鼓励女人,将钻石视作任何浪漫求爱的必要部分。

具体的广告攻势先从电影和电影明星开始,给大众以钻石是不渝爱情的象征。然后在报纸杂志上登新闻故事和照片,强化钻石和浪漫爱情的联系。新闻故事着力于描述名人送给他们爱人钻石的大小(其实到现在也是,比如梁朝伟结婚送了一个超大克拉的钻石戒指),照片则着眼于知名女人手上钻石戒指的闪亮特写,时装设计师在访谈中说钻石是时尚的潮流。

英国皇室也被考虑在内,既然英国在钻石业中拥有那么多利益,皇室成员应多戴钻石超过其他珠宝,来支持钻石业,女王稍后也大张旗鼓的访问南非,看了好几个钻石矿,并接受钻石作为礼物。

为了强化广告效应,在代表和塑造精英阶层观点的杂志上将钻石和Picasso、Derain、Dali和Dufy的名画放在一起,表达钻石和名画一样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这个现在也很常见)。

效果立竿见影,3年后,美国的钻石销量上升了55%。Ayer提出了新的计划,要做一种广告,不产生直接销售,不需要观众记住品牌,仅仅是一个概念——围绕着钻石的永恒的情感价值。一种新的颜色,钻石兰,被创造出来并应用于广告。

1947年,广告的重点转向公众心理需求,强化钻石戒指作为订婚戒指的传统,是不可或缺的。目标受众是15岁以上的7000万人。安排讲师去全国的高中,通过学生团体集会、班级和非正式会议上演讲,内容都是围绕着钻石订婚戒指,接触到成千上万的女孩。

在1946年,在125份全国性报纸上做了整整一周的好莱坞私人物品专栏,描述电影明星佩戴的钻石物品(这个现在也常用)。同时持续不断地鼓励媒体在名人报道中展示钻石作为浪漫爱情的象征。

同样在这个时期,广告口号"A Diamond is forever"(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被提了出来,配以一对年轻情侣蜜月的图画。虽然钻石实际上也会被挂花、损伤或者掉色,依然被冠以永恒完美品质。这句话即成为De Beers的官方口号。

到了1951年,Ayer发现市场上有两方面的抵触产生,很有钱的人,希望找到更有意思的东西取代钻石婚戒,而穷人却负担不起钻石婚戒。对此,Ayer提出要不断通过广告和公关活动倡导只有钻石才是任何地方都接受和认可的定亲信物。

Ayer认为这时美国中产阶级消费驱动已经从实用慢慢转向炫耀及显示身份和地位。钻石礼物会被认为是个人和家庭成功的象征(中国好像也到了这个阶段)。随之广告的主题变成了钻石是能够从个人的角度反映一个男人的成功,与之相配的是高级服饰、古老的皮制品、胡桃木等高档会所的特征(芝华士的广告)。

至此Ayer和De Beers合作了20年,深刻影响了整个一代美国人的心理,钻戒订婚成为理所当然的,甚至在结婚时买不起钻戒的,一等有钱也要去买,而不是用其他的东西代替。

钻矿与珠宝工人的血汗

璀璨夺目的珠宝产业并没有给钻矿和珠宝加工的工人们带来光鲜亮丽的生活。钻石之乡,南非的基尼系数高达0.6以上,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失业率实际上可能高达三四成。

2012年8月16日,南非西北省马里卡纳矿区数千名矿工举行罢工示威,要求加薪,但没有得到矿方的回应。在8月10日,就有几百名矿工开始罢工,激烈抗议资方提供的薪资太低、劳动和生活条件恶劣,要求将基本工资从4000兰特提升到12500兰特。

激愤的罢工人群和当地警察发生了严重的暴力冲突,44名矿工被警察开枪射杀,80多人受伤,2名警察在冲突中被乱刀砍死。这起由矿工参与的罢工行动,最终酿成了南非1994年种族隔离制度结束以来最血腥的暴力冲突。

随后,越来越多的矿工占据矿山露宿抗议,既不复工,也不听从工会的调停。15日,前来维持秩序的数千警察赶来,面对警察的防暴设备,工人们拿起平日使用的铁杆、木棍、铁锹等劳动工具,与警察对峙。矿工们手持各种武器追逐管理人员,随后与南非警察发生冲突,血流成河。

而在中国,珠三角地区经过20年的珠宝加工生产,尘肺症个案才慢慢浮出。问题是,目前中国珠宝加工厂的劳动条件并没有改善。制造宝石的过程产生出大产粉尘在这个过程中,香港珠宝商捞进大笔的钞票,却始终只知道扩厂、再投资,劳工安全卫生防护,完全付之阙如,厂房依旧粉尘满室、劳工始终毫无防护。

其目前冒出头来的珠宝尘肺症受害人,已经是少数中的少数。许多的受害人,不是被资方骗成是肺结核回乡休养,就是还不知道得了什么病就发病身亡。跳出来抗争并且幸运地经由法院判决拿到赔偿金的受害人,最多最多也只能拿到20、30万人民币。

在2004年完成的一项对广东宝石加工工人尘肺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表示,在深圳、惠州、汕尾、东莞等地的152家宝石加工厂的800多个粉尘监测点中,有56%出现粉尘超标,其中最高的超过国家标准8倍。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来源:破土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