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贸易到经济学再到信息系统与互联网,跨越专业,游刃有余;从国内到国外,跨越地区,同样的工作机会,毅然决然地选择充满机会的国内。不同专业的相互渗透、海内外阅历的相互补充、不变的经济规律与人性和日新月异的市场状态的双向把握,使得邱凌云教授在学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本世纪头十年我并不确定中国会迎来互联网电商的热潮”

2006年之前,邱凌云教授还是个在加拿大读书的留学生,而那时,加拿大的电商发展早已让人觉得“使用电商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而中国在这个方面尚处于“原始” 阶段。在北京,想要为自己添置几件电子产品,大多数人的选择都是去中关村。然而“那种体验实在是不好,总觉得会被人宰”邱老师如是说。谈到当时的中国电商,邱老师跟我提到了京东。“那其实是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找到了它。那时候的京东网站特别简单,卖的东西也比较少,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想体验下中国的电商发展到了什么程度。那时京东的配送体系并不完善,为了减少风险,我都是选择自提。因为要去自提,所以也自然采用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货到付款模式”。尽管这比当今的网购流程显得繁琐了很多,但按照邱老师的看法:“无论如何都比在海龙的体验要好很多”。

“当时,中国互联网和电商的基础设施还不具备,但潜力巨大,而且中国线下传统零售行业的底子太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商是有机会的。”

除了京东,阿里巴巴当时在中国的发展也是不错的,当我让邱老师谈谈当初的阿里巴巴时,邱老师依旧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使用淘宝和支付宝只是为了买个耳塞上的海绵。“注册完以后觉得有点儿失望”。究其原因,邱老师觉得当时注册和支付流程过于繁琐,用户体验还不够理想。但与此同时,邱老师也意识到国内电商的另外 一个亮点:那就是在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平台电商上,什么东西都可以找到。

回头看这两家公司,各有特点:一个是让人觉得比线下更靠谱,另外一个则是应有尽有。而之后的几年,关注电商的人大约都目睹了这两家公司的发展壮大。所以从这 个意义上讲,虽然中国的电商起步晚,但是实现了“弯道超车”。“虽然中国电商的起步晚,学习时间短,但是发展速度快,再加上中国人多,很多想法都可以去尝 试,有试错的空间。回国之前我对国内电商的发展没有什么感觉,但当06年回国有了切身体验之后,才树立起了中国电商会做大做强的信念”,邱老师说道。

当下的电商是呈一种加速成长、渗透加深的特点,大部分传统行业都表现出了努力迎接挑战的积极信号,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塑性的变化。

“电商是加速成长、渗透加深的”

去年阿里巴巴上市作为中国电商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最为人熟知的公司都完成了初步的财富积累。在广义的互联网公司中,阿里巴巴的市值在全球排第三,仅次于苹果和谷歌,超过Facebook。此外,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等中国互联网公司三大巨头)和京东的市值都能列前20名。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绩。因为在市值排名前20的公司里,非美国公司加起来仅有9家,在这9家公司里,2家日本企业,1家韩国企业,剩6个都是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在互联网这个行业里面,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活跃地区。邱老师总结认为,这样的活跃主要表现在下面这两个方面:

在规模方面,网购在零售行业中的占比持续高速增长。网络零售2013占整体零售额的7%左右,2014年更是超过了10%的水平。无论从绝对规模还是在整体零售的相对占比来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

活跃的第二个表现还体现在它的多样性上。伴随着电商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我们看到了像阿里巴巴这样创新型电商,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传统企业正在积极应对竞争,他 们并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也不甘心被电商抢走地盘。我们也同样看到了一些创新的尝试,比如像国美、苏宁这样的传统零售企业勇敢地拥抱互联网。又比如像万达 这样的传统商业地产类企业,也已经意识到必须要在互联网上实现创新,万达也成立了电商部门,而这个部门的级别跟他们的院线、旅游等部门同样高。

“这些企业都在努力,所以近年来的电商是加速成长、渗透加深的”。

“他们表现出了努力迎接挑战的积极信号”

互联网金融已经度过了炒概念的阶段,大家对“余额宝”这样的产品已经不再新鲜,而它也可能不会再提供特别有吸引力的高额回报。但余额宝等众多创新产品已经成 了我们生活中的选择之一。尽管它不再那么吸引眼球,但它造成的改变却留了下来。例如,我们的传统银行,为了能够吸引年轻人或者资金较少的客户,他们也开始 推出各种“类宝宝”产品。尽管一开始,银行对支付宝反应非常强烈,强调阿里巴巴不公平地享受了政策监管红利。但事实上,中国的这些大银行被支付宝刺激了以 后所作出的反应还是挺让人惊讶的。像工商银行这样的巨无霸也迅速推出了在线银行、电商平台以及小贷类产品。无论这些产品能否成功,至少体现出了这些传统金 融企业努力去迎接竞争和挑战的积极信号。

“大部分的生活方式都被重塑了”

移动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的改变较当年PC带来的改变可能更加明显,或者说速度明显加快。无论是打车还是吃饭,或者是平时的社交,多数人的生活方式都被极大地重塑了。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的日常生活被滴滴打车、百度外卖、微信等新工具改变了很多;然而,更大的变化可能还在路上。

谈到将来,邱凌云教授说了很多,有对互联网和电商的方向的预测,也有对创业者和学生们今后发展的建议。

“将来很可能不再区分互联网是否线上、线下”

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尽管这几年增长迅速,但历史经验表明,一旦越过50%这个分水岭,这个速度就会慢下来。由高速发展逐渐转化成一个平缓上升的过程。互联网 普及率如此,网购的增长速度亦如此。即使在中国,这个高速成长期至少还有大概3-5年的时间,但它迟早会平缓下来。增速放缓并不意味着互联网公司就会失去潜力。邱凌云教授认为“未来的商业模式越来越多地会采用一个混搭的模式,不会单纯地分成线上和线下。线上和线下的竞争将超越零和游戏,而消费者终将不再区 分线上线下。

“将来的互联网电商创业更需脚踏实地”

对于互联网和电商创业,很多人把自己创业起点设立的比较高,总想着要做一个类似于京东跟或者是阿里巴巴这样的大公司。但今后的创业更需要脚踏实地。一方面是 残酷的现实,电商这块大蛋糕已经被“大鳄”切走了大部分,留下来供后者分享的所剩无几,需要大家从比较小的缝隙中起步,去找这些大公司还没有满足的需求。 移动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创业的门槛,但也使得你只能从小处着眼。即使这样的产品一开始改变不了整个行业,但只要能帮助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并且在商业 上具有可持续性,就值得一试。

此外,创业还需要脚踏实地,摒弃纸上谈兵的陋习。商学院的学生通常讲起商业战略、商业模式等概念头头是道,但单纯熟读理论对于创业来说还远远不够,更需要大家练就洞察生活的智慧并且深入产品研发的全过程。

“技术背后的经济规律和人性不会变”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各行各业都会主动或被动地接触到各种新技术。但是无论在哪个行业,当考虑如何与新技术结合的时候,邱老师提到最本质的东西无外乎两样:“一是对经济规律的熟知,二是对人性的洞察”,这两点永远不会过时。邱老师建议大家,学好经济学,用以洞悉行业本质;学好心理学,帮助了解人的内心。在此基础上,永远保持好奇心和对社会变革的敏感度。每个人的行业都不一样,作为教授很难从知识上给予每个人完全充分的准备,因为知识本身也在变化。但邱老师提醒大家,更重要的是要能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保持自我学习和持续更新的习惯,这样的收益会更大。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来源:北大光华MBA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