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国股市成为世界焦点,其中创业板特别引人注目。当创业板指数超过主板指数的增长速度、翻着倍地往上涨的时候,很多人都感受到了一种趋势——商业的未来似乎就隐藏在那些规模不大,却拥有无限想象空间的创业板企业当中。而在这样的形势之下,自组织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尤为突出。

华为的“三人战斗小组”、百度的“小团队制”、韩都衣舍的“产品小组”、海尔的“员工创客”等一系列机制,都是企业打破原本职能制划分的企业结构,推行“自组织”的一种尝试。而今看来,“内部创业”的跨职能团队模式,似乎在逐渐成为互联网时代“自组织”最广泛的模式。

自组织意味着企业对权力的一种“放活”,但在以往挂靠、承包等发挥自组织作用的机制下,往往会造成一放就乱的后果,而如今互联网时代的“自组织”表现如何呢?

小组织,大功能

去年开始在网上崛起的雷神笔记本就是海尔内部员工李宁所发起的。关于雷神笔记本的一组数据,让我们似乎看到了“小米神话”的复制版:第一款笔记本在京东开放销售时,仅仅一周时间,就吸引了18万人预约。开卖之后只用了21分钟,3000台笔记本售罄。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实现销售2.5亿元,净利润1200万元,粉丝从3万人增长到130万人……

海尔的笔记本业务在之前只是其众多业务单元中毫不起眼的一环,基本上不怎么盈利。李宁原本只是负责海尔笔记本与京东上的接口。当偶然从京东方得知游戏笔记本的销售数据增长很快的消息后,他迅速地察觉到了这其中的市场空间。针对这一特殊需求,他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团队的另外两名成员分别是熟悉上游市场环境的“85后”李艳兵和善于理解同龄人需求的“90后”李欣。他们充分依靠互联网的交互性,发现产品目标、培养用户群体、给予用户强烈的参与感……笔记本生产的上游交给代工厂,物流、售后等方面通过海尔提供的平台实现。

2014年,海尔提出员工创客化的战略转型之后,在线和在册创业已经颇具规模:2000多家创客小微公司在海尔的创业平台上孵化孕育,雷神笔记本、天樽空调等一系列创新产品都已经实实在在地开花结果。

对于企业中的“自组织”,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经给出定义:自组织=共同的目标+分工协作+集体+行动+自我管理。雷神笔记本团队就是这样的一个“自组织”的团队,他们拥有共同的愿景、各自分工协作、自行运转。他们相对独立于公司统一的行政式命令,在服从公司总体战略的基础上,朝着自己的目标,根据自己的节奏独立发展。

自组织既是一个组织过程,也是一种治理模式。治理理论告诉我们,有三种治理模式,分别是由上而下的管理层级制,个体交易中看不见的手──市场制,以及基于情、缘、共同理想、共同兴趣结合起来的自组织制。

层级制的运作主要依靠科层服从和命令系统。成员在其中的身份是集体化的,遵循权力逻辑,权力是自上而下的。层级制需要建立自上而下一套完备的科层体系,因而会产生较高的管理成本。

自组织制则主要依靠成员间的合作运行,其内部成员身份是志愿性的,遵循关系逻辑,权力是自下而上组织起来的。关系和信任是自组织的重要因素,因而为了建立和维护关系,自组织治理会产生关系成本。

市场的运作是依靠自由竞争。成员可以在市场上自由选择交易伙伴,遵循合约与交易的逻辑,权力是分散化的,握在每个交易者的手上。同时,市场会带来交易成本(三种治理机制特点的对比详见图表)。

互联网时代的赢家

苹果公司重视“用户体验”的巨大成功告诉我们,谁能更好地把握市场需求,谁就能掌握市场。在层级制的组织机构下,由于大大小小的决策都需要通过企业内部层层反馈,最终再由最高层做出。在这过程中市场信息的层层传导,企业决策的反复酝酿,企业内部不同部门的反复对接,其实都在消耗时间,造成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反馈往往相对迟钝,容易造成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不被市场认可的现象。

然而,市场形势瞬息万变,市场机遇稍纵即逝,内部创业团队自组织的出现,能够有效整合组织资源,又充分与用户交流,精准地掌握差异化的市场需求,及时针对市场需求做出调整,将研发、营销、生产变成流畅的整体,从而更高效地因应市场变动。

韩都衣舍的小组制也正是利用了“自组织”的这种优点,将运营体系放到每一个小组里面,使得小组所产出的正是用户所需求的服装。公司只是在IT、仓储、供应链、客服等方面为小组提供支持,起到一个平台的支撑作用。

自组织的优势不仅仅在于内部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而且在于这一组织形态具有相对低廉的试错成本。

市场的发展趋势,也许有很多种可能,对于一个大型企业而言,很难兼顾不同的市场发展方向。但是企业内部形成众多独立的自组织创业团队后,不同的团队可以适应不同的趋势做出各自的探索,即使其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失败,但是由于创业团队规模小,对企业整体造成的损失也不至于太大。

同时,越是小规模的团队,调整产业方向也越容易,某个团队在试错之后,可以很容易去调整产业方向,而这对于大企业则显得艰难的多。诺基亚在智能手机时代的滑铁卢,微软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滞后,都值得大企业主警醒和反思。

相反,如腾讯集团内部微信等独立团队的成功,谷歌集团内部谷歌眼镜、无人汽车等独立研发团队的探索,都毫无疑问在一定时间赢得了市场先机。简言之,企业内部大量的自组织团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可能。如果成功的概率是1%,100个自组织团队总会有1~2个探索成功,这比一个大企业孤注一掷押宝某一市场趋势成功的几率会大得多,而失败付出的代价,也要小得多。

新形态,新问题

互联网时代,全民创业的提倡,使得企业内部自组织出现了新的形态,它们充分地利用信息反馈快捷、决策灵活的优势,不断拉近与用户的距离,不断发掘利润点,使得企业焕发新的活力。

前文中提到的韩都衣舍的“小组制”,比如买手小团队,这一模式使得韩都衣舍旗下迅速扩张了上百个品牌小组,很快坐上淘宝女装品牌第一的位置。但CEO赵迎光也发现了这种组织的缺点:不同品牌小组之间水平参差不齐,品质稳定性存在差异;买手团队能力的培养至少需要2年左右才能成熟,人才培养方面的时间成本较长;而且,对供应链等平台化服务的要求较高,与上下游环节之间的衔接需要管理……

一直被海尔作为企业内自主创业标杆的“雷神团队”,随着它的发展壮大,与海尔整个平台之间的合作会如何?成熟后是否会完全独立?许多问题似乎也还是未知之数。

放权就能释放公司内部的活力,这是显而易见的。放权的过程中,从自组织团队内部来说,团队中的人都是基于信任的关系和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在合作的过程中会因为信任关系而减少沟通成本,因而一般会运转顺畅。但如果随着业务的扩大,不断增加自组织团队的人数,依照中国社会差序格局的关系,那么势必存在一个新旧成员之间的圈子问题。在这个问题方面,韩都衣舍的小组制就解决得比较好,它以品牌为单位不断分裂出新的小组,也支持小组内成熟的人站出来另组小组,永远保持小组的精干和活力。

同时,不同自组织之间的效率不同,带来的收益也不同,一定程度上会让员工之间心理产生落差。这就涉及到一个公平公开制度设计的问题,能够让所有员工都看到,收入是非常公平公开地与小组的绩效挂钩。这样即使自己收入低,也只是变成努力前进的动力。

中国人常常说“宁为鸡首,不为牛后”,“自组织”也符合中国人总想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种心理。在放手去让他们裂土封侯的同时,往往存在着一群人自立门户的可能。而在自组织内部,自组织与其他上下游网络结构的合作过程中,也还存在难以达到步调一致的问题,这些也都拷问着管理者,需要管理者有新的理论予以回应。

“诚”是自组织的第一步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需要掌握两个管理原则,一个是“诚”,一个是“礼法并治”。

所谓“诚”,就是说作为管理者,你要让员工相信,你的商业模式是优良的,你所倡导的让员工发挥自组织作用的愿景是真诚的,并且也会给予员工相应的回报。只有真正地转变思维,在实施过程中给予扶持、回报,才能真正得到员工发自内心的努力。

海尔电脑平台的负责人周兆林说:“员工想创业,我的平台不支持。用户有创意,我的平台上没资源来实现。这些都是平台主的责任。”正是有他这种主动积极地转变原有的传统企业层级制的管理观念,真心实意地相信平台化愿景的管理者,才有海尔如今的顺利转型。

在接下来的企业管理中,如果海尔持续朝着平台化的生态系统的愿景走去,相信孵化出的小微企业会在共同的生态系统中不断成长。当它们所需要的资源完全可以得到满足,所谓的脱离门户应该不会在它们的考虑之中,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个世界上没有毫无缺陷的经营模式,“自组织”作为一个自治理、自运行的独立体系,团队之间的耦合和管理,团队与整个公司系统之间的耦合两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出现上述问题,并不奇怪。

随着与用户零距离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自组织”在企业中有了新的形式和特点,却依旧存在着本身固有的一些问题和管理难点。要释放活力,又要兼顾秩序,需要管理者们运用智慧,积极应对,把握机遇,拥抱未来。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罗家德 谢以俭
来源: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