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究竟比清华北大牛在哪儿?

Managershare:阅读,阅读,还是阅读。

1636,哈佛;1776,美国。

相距140年,这便是哈佛与美国。

1620年,英国的102名清教徒乘坐一艘木制帆船,从英格兰历经千辛万苦,66天后于当年的初冬达到普利茅斯。在他们中间,41名清教徒签下了著名的“五月花号公约”。

没有“五月花号”,同样也没有哈佛——这是比美国更早的传奇。因为困苦和疾病,102人中仅有53人活到了第二年的初冬。他们尽管是定居新大陆荒野中的第一批移民,却是如此深信教育对他们决心创立的美好社会的重要性。哈佛创立者的意图至今仍然镌刻在哈佛中心校园门口的墙上:“在神让我们安全抵达新英格兰之后,我们建立家园、提供谋生必需品,设立方便地点好敬拜神,也组建公民政府;紧接着我们最渴望的事情之一就是推进学习,并使之延及后代;唯恐当我们的现任牧师归于尘土时,留给众教会的是一群茫然无知的牧师。”

16年后,他们就在一条叫剑桥的破街上建造了哈佛学院。140年后,这个世界上才有了美国。因此,哈佛诞生了包括现任总统奥巴马在内的8位美国总统,4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30位普利策奖获得者。此外,还出了一大批知名的学术创始人、世界级的学术带头人、文学家、思想家。可以说,没有哈佛的美国,是一个残缺的美国。

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

在哈佛深潜14天,可能也是人生中最为难得的一次经历。而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方案已经出台。那么,我眼中的哈佛又是怎样的呢?国内一流大学的差距又在哪里?

据说,在哈佛读书4年,有3件疯狂之事是必做的:一是考前裸奔;二是爬上哈佛铜像撒尿;三是在图书馆XX。第一件事有图片为证,后两件事则无可考。这个说法,或许会让你觉得,在哈佛读书是一段十分狂野和浪漫的事情。但是,这是一个错觉。

王石对自己的哈佛经历这样说:哈佛是很难的,那是一段艰难的时光。

王石的艰难首先表现在语言,这可以理解的。王石说,入读哈佛对他来说是如获新生,脱胎换骨。但是,对于任何一个哈佛学生来说,在这里的学习都是不易的。

对于美国教育,国人有不少误解。比如认为美国的中学很轻松,其实,在一些著名中学,学生同样十分辛苦。而到了精英教育为主的大学,就更辛苦——这种辛苦,美国是让学生一点点感知的。

作为哈佛深潜班的项目主管,毕业于哈佛商学院的陈嘉回忆起自己的哈佛时光时说: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没办法,每天的课程都是满满的,教授不会管你是否听懂,课后都会留下一大堆阅读材料,以便下节课进行讨论。一步跟不上,就步步跟不上。如此,每天都需要讨论、阅读和预习,如果你不能做到,挂科便是必然的。

陈嘉所说的不是个别现象。睡眠,对于哈佛一些专业的学生来说,的确是一个稀缺品。在哈佛无疑是自由的,但学生们唯一的压力来自于学习。因为4年32门功课的压力,没有人能轻松过关。

或许,睡眠的多少因专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比如本科学法律的、经济的,因为阅读量和作业很多,睡眠都较少,特别是法学博士,睡眠更少——几乎是一种炼狱。当然,类似设计学院又有不同,忙的时候十分之忙,而闲的时候又十分轻松。

哈佛学生阅读量甩国内学生几条街

一个更大的共识是,哈佛学生的阅读量是中国大学生不可比的。

毕业于清华,转道哈佛攻读法学硕士的何佳伟今年6月刚毕业。从国内一流大学到世界一流大学,何佳伟最大的感受是,“与国内不同的是,美国学生看书看得非常多,这是我们国内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我们一般认为,美国学生比较善于表达,但其实他的表达都是建立在海量的阅读之上。这是为国内大学和学生所忽略的地方。

从这一点来说,国内哪怕是最好的大学,无论清华还是北大,在这四年之中,与哈佛学生已经拉开了天差地别:哈佛一节课相当于中国国内一年的阅读量,哈佛一个学期的阅读量可能是中国大学生四年的的阅读量。看得越多才能有越多的观点,而不是说你的观点是闭门造车和空中楼阁”,他说,“阅读量是哈佛最吸引我的地方。同时,也是我最担心国内大学的地方——因为我们已经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何佳伟说,正是基于阅读量,哈佛每个同学往往在讲话的时候,都有很多理论体系的支撑以及旁征博引。那么中国同学呢,可能一方面是英语语言的问题,另外因为他们的阅读积淀不够,所以往往提不出非常具有洞见性的,或者是非常具有理论深度的观点。中国学生的特点是十分聪慧和勤勉,这使得他们可以抓住要点。但在阅读量上的差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赶上的。“因此,在哈佛,课堂讨论是最让我享受的:真正把阅读的东西,相互交流,形成自己观点,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锻炼自己阐述观点的那种能力,是美国同学非常强的地方,也是我非常享受的地方。”

“如果你在打盹,你将做梦;如果你在学习,你将圆梦。”在哈佛,征服学习不仅一种口号,更是一种制度安排。哈佛的课程安排多而且紧张,平均每年都有20%的学生因修不满学分而退学。学习强度大,自然睡眠少,这是一种对人的意志的炼狱般考验。但是如果能够挺过去,以后再大的困难也就不成其为困难。练就长时间超负荷学习的毅力,这在哈佛是一项基本功。哈佛的格言是:“学习时的痛苦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哈佛,与国内大学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国内大学最轻松的4年,恰好是哈佛学生最勤奋的4年,进行一个人黄金储备的4年。

有人曾说,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比你聪明的人,比你更努力。这,是不是中美创新能力的差距源头?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来源:深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