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share:专业。

我们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一个项目“发放贷款和垫款”说起。商业银行向债务人客户交付本金,以得到事先约定的利息收入,从中赚取“存贷利差”,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业务。“发放贷款和垫款”是商业银行的最大宗资产,却已经交付在别人手中任由处置了。从管理会计的角度,这虽在账面上还表现为商业银行自己的“资产”,实际上是自己“不可控”的项目,风险也就因此而产生。最值得关注的两大问题是:

1.在“发放贷款和垫款”中,有多少本金是最终无法收回的?

2.如何设法减少甚至根除不良贷款?

对于第1个问题,严格地说,只有等到商业银行彻底清算后,才有“终极答案”,而那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在经营过程中尽可能地去分时段估算。

实务中的做法大体是,基层部门对很可能已经收不回来的不良资产作了各种粉饰性的安排(如允许客户借新债还旧债),力图推迟信贷违约的实际爆发时点。在这样的基础上,根据数理统计原理,设计各类数学模型来预估不良贷款发生率,并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在有确定证据(如债务人公司倒闭等)表明,已经发生了不良资产时,就可以从该准备金中核销,以填补此类捂不住的亏空。至于这种预估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因为得到的本来就不是“终极答案”,即使是再高深的数学模型,也只能说是“凑合着用吧”。更因为有些银行已经发展到“太大而不能倒”的规模,为社会稳定之大计,对这第1个问题是绝对不应该太较真的,只要大风险还没有爆发,“得过且过”是最适宜的应对方式。

所以,尽管我们可以知道,围绕商业银行贷款,早已成为诈骗高发区,这是一种风险很大的业态,却无法确切地知道、也最好不要知道实际风险有多大,什么时候会爆发。将过多的精力纠结于此,也显然是无益的,应该把注意力转到第2个问题,“如何减少甚至根除不良贷款”上来,在“定时炸弹”还没有爆炸之前,先悄悄地把“引信”给拆了。

“输血性货币增量”与“造血性货币增量”

要减少甚至根除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当然不能脱离债务人客户的实际情况。所谓“还本付息”,不过是要求客户能够“真金白银”地如期足额支付而已。我们最需要的,也只是关于客户的现金流信息而已。可见,事情可能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复杂。

大体上,客户在某一期间的货币资金增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部来源的增量,如股东扩股增资、债权人提供贷款等,可以形象地称之为“输血性货币增量”;另一种是客户在生产经营、投资活动等过程中,从内部自主产生的增量,可以形象地称之为“造血性货币增量”。后者正是有望使问题迎刃而解的重要指标,有待重点推荐。先介绍“造血性货币增量”的数据来源和算法。在现金流量表主表中有四大板块,即:

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4.汇率变动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影响

“造血性货币增量”完全可以从精确编制的现金流量表主表数据中计算得到。只要去掉“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板块,但保留其中“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这一项。另外的1、2和4三大板块之和,减去留下的这一项,就得到了“造血性货币增量”。

造血性货币增量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汇率变动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影响

-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

根治不良贷款的宏观分析

我们在以下三个假设的前提下,通过简例,从理论上来讨论债务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还本付息”,或者说,根治不良贷款产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假设一:债务人公司股东没有能力扩股增资,也没有能力提供临时性的周转资金;

假设二:只有一家商业银行向该公司提供贷款;

假设三:考察期内客户的“造血性货币增量”小于等于0。即假设无论如何,债务人都能通过增量投资等手段,让这一指标小于等于0。

在这个由一家商业银行和一家债务人客户构成的系统中,利息会一直单向地从客户流向银行。同时,使“造血性货币增量”小于0的增量投资也在吞蚀货币资金。其他条件不变时,从生产经营中释放出来的货币资金会越来越少,如此这般地过了若干时日之后,比利息金额大得多的“还本”必然无望,贷款逾期甚至成为坏账,商业银行被套住了!它该如何解套呢?

“假设一”说的公司股东没钱,不是商业银行可以插手改变的;

“假设二”乍一看是有待商榷的,因为当然可以同时存在多家银行和多家客户。但只要设想所有银行都合并,构成了简例中的那家商业银行,所有的债务人客户也都是没有“造血功能”的德性,“造血性货币增量”都小于等于0,其后果就与前述相同,不同的只是债权经过“击鼓传花”之后,不良贷款最终会烂在哪家“银行分号”手里而已。更何况我们研究的,首先正是整个银行业所存在的宏观问题。商业银行们在如何审核贷款上未能形成共识,只求把“烫手山芋”甩给兄弟,自己好先解套,最终却是谁也跑不掉,还是要分摊全行业不良贷款的苦果。而且,没有造血能力的债务人在多家银行之间不断地借新债还旧债,“挖东墙补西墙”式地玩虚的,反而掩盖了其“现金黑洞”的真相,得以苟延残喘,对社会是不利的。这说明从宏观上看,假设二也是不可改变的;

看来,只有修改“假设三”,才是商业银行的解套大法,所以结论很清楚:必须要求债务人客户有正的“造血性货币增量”!只有这个必要条件,才能从宏观层面消除不良贷款产生的源头。换句话说,银行向客户“输血”后,要想和谐地全身而退,而不是以“抵债资产”之类两败俱伤的方式退出,有待于债务人客户自身造出“新血”来。

根治不良贷款的微观分析

顺着这个思路,进一步就个案来分析。在正常的购销节奏中,公司的资金需求量会不断地发生波动,当手头有货币资金时,理论上就有可能还本付息。但是,付息日和还本日是预定的,债务人在这些预定时点上的货币资金余额并不必然就能恰好足额地确保支付。而且,货币资金余额只是无规律可循的“时点数”,眼看着账上有钱,可能一眨眼间又被划走另作它用了,不到实际支付的那一天,是很难知道债务人到底能不能向银行足额支付的。依靠盯紧货币资金余额的方式,常常起不了预见作用,依靠其它无关紧要的各种风险控制指标就更没用了,商业银行信贷员最大的困惑也在于此。

其实,商业银行最需要知道的,不是债务人在特定时点上的货币资金余额,而是表现为“时期数”的某种指标,可以反映债务人客户在这个时期内的还本付息能力。前已述及,只有“造血性货币增量”才能有助于商业银行提高这种预知能力。排除股东或银行提供的“输血性货币增量”不说,货币资金余额就是这种自身造血能力在不同时点上的累积结果或外在表现。

有必要先强调指出,现金流量表实际上是动态报表,这是很少人注意到的。它可以不受日历月度或日历年度等约束,只要随意指定起点日期和终点日期,就能编制出这个划定期间的现金流量表,从而能得到这个期间的“造血性货币增量”指标,以作评估之用。正如下文所述,我们需要分期监控,从上个支付时点后启动监控,以便在下个支付时点前预判是否能如期足额地支付,所以这个特点是非常方便实用的。

从技术操作上看,“造血性货币增量”要发挥作用,可以分为“放贷前”和“放贷后”两个阶段来分别考虑。

放贷之前的信贷审核

信贷部门要查究债务人的“造血性货币增量”历史数据,如果在多数时段里这一指标持续为正数,说明其一直有较强的现金流支付能力,在此基础上才能作出是否放贷的决策。应当承认,有太多的手段可以用来粉饰“造血性货币增量”指标,例如自掏现金来购买自家产品或服务,自掏现金支付不入账的费用,等等,不过这都是需要现金流实力的。如果潜在债务人确有造假粉饰行为,骗个一年两年也许还行,连续骗上三年五年就不容易了,因为需要为此支付巨额的现金。这样,考察期越长,“造血性货币增量”越有可能反映债务人的真实情况,商业银行上当受骗的可能性就越小。下文只以1年为例说明。

贷款审核时,从当前时点上往前划出365天,这个期间因为最接近当前,可以称为“当前年度”,就可以算出一个指标“当前年度造血性货币增量”。在作出信贷决策之前,先看看债务人的这一增量是否为正数金额,如果为负,除非另有证据表明债务人的前景很快会有大变化,一般就不必进一步考虑了。如果为正,就要剖析当前负债的构成了。

不同于传统的“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的划分,我们有必要将负债分为“筹资性负债”和“结算性负债”。所谓筹资性负债,是由于从债权人取得现金而将来要用等额现金偿还的债务。具体例子如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短期借款和其他筹资性负债(如股东借给的监时性周转金)等;所谓结算性负债,则是筹资性负债以外的其他负债,往往因为还处于结算过程而存在。主要有因取得实物而在将来需用现金偿还的(如应付款项)、因取得现金而在将来需用实物偿还的(如预收账款),和应付工薪、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应交税费等。

从“造血性货币增量”计算式内容可知,在计算这一指标时,结算性负债已经被包含在内了。也就是说,依据这一指标评估时,已经不必考虑付息能力,更应着重于评估其还本能力,所以可以用“当前筹资性负债总额”作分子,“当前年度造血性货币增量”作分母,得到以年度表现的“预计还本期”计算式:

预计还本期(年)= 当前筹资性负债总额/当前年度造血性货币增量

这个指标表明,不依靠外来的“输血性货币增量”,以“当前年度造血性货币增量”来看,潜在的债务人依靠自身,要多长时期才能还清当前的所有筹资性负债。有了“预计还本期”指标,商业银行在放贷之前,就可以简明地判断,自己有没有必要再掺和进去了。

放贷之后的分期监控

由于注入的资金改善了各种条件,一般说债务人的生产经营会更为顺畅,造血性货币增量也会更多。在放贷之后,可以按先后顺序,在时间轴上标明对所有债权人要支付的时点及其金额。在上个支付日支付后,就可以启动新的监控期,直到下个支付日结束。如果债权人有两家或两家以上的银行,相关的监控期就由相关银行的信贷员来自行完成。

对于每个监控期来说,要了解期初的货币资金是多少,期初到当前时点为止的造血性货币增量是多少,两者相加,就可以随着时间推移,大致判断即将到期的支付是否可能因金额不足而逾期。当这一金额大于到期应支付的利息或本金时,属于理想状态。否则,在支付时点前就要与债务人沟通,建议及早采取调度头寸的措施了。

其中,因为本金金额较大,最严峻的是还本之前的一段时期,特别需要相关信贷员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在有不乐观的信号时,向客户提出相关的理财调度建议,以便及早化解问题,这样的监控要到贷款本息完全收回,方告结束。

顺便说明,在“造血性货币增量”的算法中,虽然有“偿还利息支付的现金”的内容,但那只是以前所支付的利息。处于监控中的下个付息日的利息,在当前尚未支付,不包括在其中,所以并无矛盾。

此外,“造血性货币增量”的算法中,将“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只留下“支付股利、利润和偿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一项,意味着除此之外的筹资活动现金流处于监控的盲区。其中,属于“筹资活动现金流入”的业务,如扩股增资、银行借款和发放债券等,往往是客户为确保本息支付所采取的理财措施,如果发生了自然更好,只要将这一变化纳入货币资金余额中,便可继续进行。要特别警觉的,是有一类“支付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业务,例如股东抽回投资的业务,会直接减少货币资金,使监控失误。一旦发生,要特别关注其对货币资金余额的影响,所幸的是,此类业务极少发生。

结论与建议

将“造血性货币增量”用于商业银行信贷决策领域后,立刻体现出诸多好处。

首先,借助于“造血性货币增量”指标,在信贷决策时,商业银行可以从一开始就避免判断失误,不致于盲目陷入泥潭,仅此一项,功莫大焉。

其次,债务人客户要提高还本付息能力,有治本和治标两种方式。治本的方式是重点关注并改进与“造血性货币增量”算法有关的各类业务,例如控制费用、降低成本、压缩存货等,通过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实质性地提升自身的“造血能力”;治标的方式则是寻求从外部“输血”,自己却未必“长进”的途径,如不断地指望股东增资、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所以,尽管“造血性货币增量”同样受到多种业务的影响,同样是波动的,对比盯紧货币资金余额的方式,从长远来看,客户的还本付息能力自会有云泥之别。

最后,一旦商业银行和债务人客户在“造血性货币增量”上达成共识,双方求大同存小异,有问题时能相互理解,妥善协调,将减少停工、诉讼等纠纷,营造出更和谐的商业环境。

建议商业银行慎重考虑,将“造血性货币增量”作为贷款审核的核心指标。谁先这样做了,不良贷款率有望率先降低;所有商业银行都这样做了,会促使债务人客户正确地权衡投资与赚钱的关系,不再一味地盲目投资,从宏观角度看,银行界也自然有望消除不良贷款这一传统难题。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汪一凡
来源:马靖昊说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