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升级在新的全球化条件下展开,使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产业升级的经验,但中国不太可能仅靠简单照搬和重复来完成,应该结合本土市场的需求纵深优势,发展出自己的新经验。

"山寨"在中国不是个好词,大致是指对已经出名的产品的模仿。不过,历史上很多流行的伟大产品恰恰是从模仿开始的。

话说1996年的腾讯还是个不起眼的小公司,靠给别人做项目为生。某天小马哥看到一个国外创业公司做的即时通讯产品ICQ,觉得很酷,于是就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山寨了一个OICQ,放到网上以后,用户量逐渐增长,甚至超过了原版。ICQ不干了,起诉腾讯侵犯知识产权。官司2000年结案,腾讯将自己的产品改名QQ。今日市值超过2000亿的企鹅王国,起源于此。

而原版ICQ在1998年以2.87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美国在线AOL,2010年ICQ再度挂牌出售,要价不到2亿美元。竞购者中,赫然有来自中国的山寨者、10年前知识产权官司中的对手,腾讯,其时,腾讯总营收近30亿美元,市值已经高达400亿美元。

历史上,山寨产品逆袭的例子屡见不鲜。福特以T型车闻名于世,但汽车的发明者是德国的奔驰兄弟,福特还因为汽车专利和人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对后发国家的企业而言,在刚刚开始的时候通过模仿来学习,是一个必经的阶段。既是模仿,早期往往学不像、或者学不好、或者有其形而无其神,多少要招人鄙视一阵子。

并不是每个模仿者都能够自发地过渡到创新阶段,大浪淘沙,许多企业停留在模仿阶段。竞争一旦加剧,就被淘汰掉了。其中的关键在于,在模仿的过程中能否逐步积累经验和能力,从单纯的模仿,再创造性的模仿,然后过渡到全面创新。

1、日韩经验:效率驱动型创新

创造性模仿首先体现在对生产和供给方式进行革新,提高生产效率,即效率驱动型创新。福特的T型车是流水线生产的,流水线不是福特发明,也非他首先采用,但他是第一个坚定、创造性地、全面采用这一生产方式的企业家,使得汽车成本大降以至于可以进入千家万户。

质量管理原本是美国人的发明,但却在日本产业界得到了全面的、创造性的应用,最后发展成精益制造,成为了日本制造优质低价的新标签。这种旨在提升效率的创造性模仿,是日本产品迈向全球竞争的利器。后续的韩国产业升级,也是相似的路径。

需要指出的是, 日韩企业的产业升级之路有特殊的历史背景。 上个世纪,经济全球化还不够深入,还存在一些关税和贸易壁垒。日韩本土市场相对狭小,挪腾空间不够,这两个国家都有十分强势的产业政策部门,以进口替代政策对国内市场进行保护,让国内企业开始技术学习过程,之后再实行出口导向战略,支持国内企业积累效率优势,进而进军全球市场,完成创新升级。

中国产业的发展,早期也靠引进模仿先进市场的产品、技术和管理方式起步。1990年代,中国有大量廉价市场劳动力,王传福创造出了“半自动化加人工”的生产方式,这种结合本土特点的逆向创新是比亚迪早期立足的根本之一。有人把中国制造崛起的秘诀简单归结为C2C(Copy to China),这至少不是故事的全部。

2、可行路径:用户导向型创新

效率驱动型创新能帮助中国制造业再进一步,像日韩一样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先行者吗?恐怕没那么简单。在新的全球化条件下,特别是在中国已经变成全球经济大国、中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高达五分之一,利用差别化产业政策方面的空间已经日益缩小。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产业升级中的创造性模仿,还有另外一类,就是围绕用户需求,对已有技术和产品进行适应性改进,即“用户导向型创新”。福特的T型车、索尼walkman都是这一类。美国的工业化过程,就是学习欧洲的技术,依托本土市场进行适应性创新,然后再走向全面创新的。中国现阶段的产业升级,有巨大的本土市场做依托,中国企业能娴熟驾驭本地市场,因而可以结合本地客户需求,在产品上进行创造性模仿,积累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过渡全面创新。

还以腾讯为例,OICQ与原版ICQ相比,做了一个细小而重要的改变。ICQ把用户信息存在用户的电脑上。而中国当时大量的人通过网吧或者单位的电脑上网,腾讯就把信息存在服务器上,用户只需要一个号码,在任何电脑上登录都可以。这绝对算不上是什么高精尖的技术,但适应了中国广大的网络用户的实际,广受欢迎。

另外,用户数量达到1亿后,腾讯在普遍免费的情况下,针对一部分用户推出了差异化的收费服务。收费用户相对比例小,但绝对数量大,足以支撑腾讯服务于全体用户,而且有能力投入后续游戏、微信等全新业务的开发。

试想一下,如果不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体量大、差异也大的市场,重蹈ICQ的覆辙,恐怕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依托中国市场的战略纵深,演绎一个从山寨开始,以用户导向开始适应性创新,最后走向全面创新,最终屌丝逆袭的故事。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来源:MBA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