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台演讲,一般说来,既要动口也要动手,可手怎么动还是有讲究的。我发现有的演讲者从来不动手,危襟正“站”,中指紧贴裤缝,好像士兵列队;也有的两手死摁讲台,完全“剥夺”手的自由;有的则随意乱动,从开场到结尾,两手一直忙个不停,其“纯天然”的动作,让听众感到心烦意乱。

或许你也有这样的体验,上了演讲台,好像那双手突然变得多余了。

我在参加生平第一次演讲比赛之前,也真不知道双手应该怎么放。那是全国改革开放后举行的第一次大中学生演讲比赛。对什么是演讲我全然没有概念,真希望有人指导,或借助书报杂志获得知识,但那时都不可能,更不用说电视、网络的传播了。

在那个年代,能看到的外国电影也没几部。我只记得电影《列宁在1918》里面有一个关于演讲的镜头:当列宁讲到“死亡不属于工人阶级”时,左手大拇指横插小坎肩,右手掌心向下,自胸口向右前方有力挥去……话音已落,而手势还在定格中。几秒钟后,台下的听众沸腾了起来。列宁那坚定的语言,配上这一标志性的演讲手势,极具鼓动性。那是我能在大脑中搜索到的唯一画面。

参赛之前,我对着镜子反复练习,我猜想,演讲应该是有手势的。我的运气不错,获得了一等奖,上了电视。除了内容和语言表达获得好评之外,评委们还对我的个性化手势进行了一番特别褒奖,让我兴奋不已。

这些年来,我辅佐的教练对象常常会问:“演讲时我的手该怎么摆?”

我和他们是这样来解决问题的:把他们过往的演讲拿出来“复盘”,切掉声音,放无声录像,和他们一起解剖肢体语言。先找出那些自然流露出来的好的手势,把它们固化;再找出含义不明的习惯性小动作,记上“黑名单”(我把它叫做手势中的“嗯、啊”口头禅),坚决改掉。

对于不擅长用手势者,要求自我强迫使用。起先他们觉得很难很别扭,坚持一阵子后,不适感也就消失了。

慢慢地大家形成了习惯:当不需要使用手臂或手势强调观点的时候,将双臂放下,垂于身体两侧,保持自然舒适的状态。要提示重点时,配合适当的手势,为演讲内容“点睛”。

在上述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他们那个食指点人的手势。大家知道,伸中指是犯大忌的,但很多人没感觉到伸食指也是不合适的。这样的手势不仅不礼貌、冒犯人,似乎还带有攻击性。

据说,克林顿解决了这个难题,他创新发明了一个替代手指戳人的动作:将食指弯曲顶住大拇指指尖,另外三个手指紧握。这个手势在表现权威感的同时,又看上去温和而亲切,还会给听众留下“思想深邃”、“目标明确”的印象。这一招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不仅其妻子希拉里在演讲时常用,现任总统奥巴马也在用,其他各国首脑也纷纷效仿,包括中国高层领导人。

人们喜欢听乔布斯演讲,还包括欣赏他的手势。这位美国商界公认的演讲大师的手势和他的语言一样透露出权威、信心和能量,形成了他特有的表述方式。

乔布斯比一般演讲者用的手势更频繁些,他擅于利用手势加深听众对演讲内容的理解,使演讲获得成功。

手势多好还是少好?

如果你在演讲方面还是一个新手,对如何驾驭手势的把握还不大的话,一般说来,手势少一些较为安全。我们仍然需要限制自己那双“勤劳”的手,因为这不是在拳击场上。假如一味地效法权威人士的举止,恐怕还是会有风险的。有一位英国书商曾经跟我说起他们的前首相布莱尔的手势,对其手势过多表示很不满,他说:

“那家伙好像用手在演讲。No!”

芝加哥大学的戴维•麦克尼尔博士从1980年起就专门研究手势,他的研究表明,手势可以帮助演讲者更好地理顺自己的思路,因为运用手势时,需要演讲者加倍集中注意力。他还发现,受过训练、作风严谨、满怀信心的演讲家善于运用手势来清晰地表达思想。

如何向自己的双手借力?不妨关注以下几点:

多几个招式 

有人反复做同一手势,比如握拳、“掏心窝”,或“炒菜”、“切菜”,这会分散听众的注意力,也显得单调枯燥。要在自己手势的“仓库”里多存储几个手势,以免黔驴技穷。初学者刚开始时可以多学习别人比较优美潇洒的手势,切合实际地“引进”,以后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少设置屏障 

双手在腹前交迭、十指交叉、指尖相对呈塔尖状等动作,虽然看上去有点像主持人,但是显得过于正式,还让人感到有道无形的屏障设在你身前。乔布斯几乎很少做这类手势,他从不双臂抱肘,而喜欢使用张开双臂等开放性的手势,甚至不让讲台在自己身体前筑起“围墙”,尽量与台下保持平等的对话关系。

注意动作区域 

手势活动区域不同,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也不同。上区(脖子以上),表示积极向上,一般用在号召、鼓动、赞美、表扬时。下区(腰以下),表示消极、否定,一般用在批评指责时。中区(腰至脖子之间),表示一般的阐述和说明。在演讲过程中,手势大都在中区自然使用。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戴晓雪
来源:管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