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share:女生,所以常常喜欢买点护肤品,衣服,鞋子包之类的。有收入,但也不是很多。有时一双鞋就会占可支出金额的一半(除开生活费),这样是不是太过了?有人说只选对的不选贵的,然而对的常常就意味着贵的,怎么破?

看到这个题,我超想分享一下我这两年的体验。

故事是这样的。从2014年年初年开始,我进入了频繁更换居住地点的生活。不是出差、不是旅行,是整个人连根拔起卷了全部家当超远程搬家的那种。

到今天为止,我两年时间里被拔了七八次,北京到深圳,深圳到上海,上海到北京,北京又到伦敦,在伦敦又先后搬了三次,Liverpool到Victoria再到Bromley。


俗话说三次搬家等于一次失火,我这种分分钟要把全部家当打打包塞进一个旅行箱的选手,大概是已然看破天灾人祸。

这段神奇的经历让我整个人都重塑了一次。最显著的就是消费观:因为我每次要伸手买一样东西,不止是买下一个物件,更是选择一个战友。我时刻在想,今天我买了它,明天我就要拎箱子走人,在我的箱子里,有它的地方吗?

你们一定觉得,对于一个以买买买为乐的女生来说,岂不是痛苦至极,“我恨不得在家里建一个博物馆好吗”“天哪我光是鞋子就要塞满三个旅行箱”!


==确实。刚开始我简直超不适应,每次换地方,都要满含热泪的舍弃掉一大堆我的小宝贝,送人的还好,二手卖掉的也还好,最可怜的是那些活活被扔掉的小精灵们,我恨不得给它们全都拍张照片,假装它们并未离去……然而渐渐的,我身上发生了一些奇妙的变化。

因为扔东西很痛,我克制了自己买东西的数量;
因为数量有限,我只能逼自己去买那些款式质量都超级棒的经典款;
又因为买的都是经典并且不多,我发现我开始有能力消费以前觉得好贵的“大牌”;
又因为大牌结实耐用持久续长,我也变得并不需要经常更新补给——

我发现我跟我所用的东西,渐渐的都产生了一种联系:它们不再是扔在衣柜里的一堆杂物,而成了我能“叫得上名字”的“资产”。


说“资产”严重了些,所以我加了引号。类似于“嗯我有一双5050的过膝靴,搭配冬天的大衣和春秋的短裤都是好手”“嗯还有一只MK的铆钉包,每次拿出来都称心如意,接下来不用再买类似风格的啦”“嗯深色系的衣裤我都有鞋子cover,这次再买双浅色通勤就好”的这种感觉。

当然很多时候会买错,买错了就咬牙丢掉,衣柜里只留下超满意的作品,久而久之,人的品味都会蹿升一大截。开始的纠结痛苦反而变成了现在的轻松和通畅。大概是“减少生活中自己稀里糊涂的部分”这件事,给我带来了一种“我能掌控我的生活”的感觉吧。这感觉超棒。

当然另一个结果就是,我愿意“囤”下来的东西都很好,也都很贵,每次穿出门都很自信,每次拿起来都好开心~

当然另另一个结果就是,我发现我越来越买得起自己喜欢的东西了,大笔花钱也不喊着剁手了:我就买这一两件,而且超高利用率,很理直气壮好吗。

这些“搬家也不扔”的新“资产”成了我的好伙伴,我们定期扩招严格审核,分工明确合作愉快,都是百里挑一的大牌,都是结实耐造的经典,大家互相搭配,谁都不掉链子,这感觉真的是太棒啦——并且它们加起来,跟一柜子又一柜子过季就不想穿的淘宝款相比,也并没有多花多少钱。

偶尔有当季流行,就招聘个“临时工”,买来就是这个心理,所以过季了扔掉一点都不觉得可惜。再也不会再有囤一堆衣服无力整理的苦恼,每次打开箱子下决心清理,拿来拿去总嘀咕“还好好的呢”“万一再穿呢”,然而你大部分时间穿出门的,都是些“无奈的妥协”。


有本书叫做《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我看了超级喜欢。甚至有段时间成天说自己要过极简主义的生活…哈哈。

嗯,所以我的体验是:购买之前,问问自己,如果明天要搬家,带着旅行箱去另一个城市生活,我会带着它吗?
——很多时候,你的那些买还是不买的纠结,根本经不住这个问题的考验。

数量做减法,质量做加法,和自己拥有的东西建立联系,从而更好掌控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每一天,都跟一些美好的东西在一起。

我觉得,这应该是个不错的消费观。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刘小敏
来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