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降不降薪,你都不应该让孩子进银行

Managershare:工作性质你家孩子受的了吗。

不久前,界面一篇关于银行降薪的稿件引发热议。表面看来,这与许多不在银行工作的人没太大关系;而事实上,每个人或多或少有亲戚朋友在银行讨生活,受到的影响不会没有。

这么多人关注银行降薪,或许是出于一种「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心态。毕竟,银行业可是老牌金饭碗了,就算不是广大群众仇富的首要标靶,要说不遭受人们的羡慕嫉妒恨那也是不可能的。

当然,这个理由也不是真正的理由。很多人不在银行,但银行一直是很多人的目标,毕竟中国家长的思维方式常常是:自己没能成为逼格飞起的金融人,可以让孩子成为嘛!比如,最近就有亲戚问我:「听说银行降薪了,你说我家孩子以后还去不去银行工作呀?」然而又有银行的朋友拜托我发招聘广告:「帮我们招个理财经理吧,月薪20000起。」

所以,问题来了:银行真的降薪了吗?其他人有没有资格对此冷嘲热讽?

银行降薪了………………吗?

在不同的人看来,感受是不尽相同的。可能你在银行的某个朋友说:「这是谣言,我就没受影响。」然而你的另一个朋友已经悄悄从银行离职了。

我们还是分情况讨论。对于四大行来讲,高管降薪是没什么争议的现实,毕竟从2014年起中央政策就对国企央企不太友好,《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也就是通称的「限薪令」在2015年初也就落地了。根据方案,首批薪酬改革涉及 72 家央企的负责人,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移动等组织部门任命负责人的 53 家央企,以及其他金融、铁路等 19 家企业,而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降薪、限薪、固定改激励。同为央企,四大行自然不能独善其身。

那么四大行的普通员工呢?根据界面对工行总行多个部门的走访,员工普遍的绩效降幅在 30%-50% 之间,这一降幅可说是十分惊人。然而,也有一些员工对此作出否认,比如表示降薪幅度并未超过10%,或者干脆说没有感受到降薪一事。

具体到工行之外的其他银行,乃至各大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情况也是近似的——从道理上来讲,这些银行同样面对的问题包括:

  • 经济大环境惨淡(几乎所有行业都面对的问题);

  • 其他行业惨淡导致的不良贷款率激增;

  • 利率市场化及各类金融改革带来的不适应;

  • 互联网金融及民营银行的不断冲击。

因此,从2014年开始,各大银行延期付薪、以股代薪等消息层出不穷,浦发银行等股份制银行更是屡传「普遍降薪20%」等坏消息。在一些降薪措施执行起来有难度的银行,为了节约人力成本,员工的晋升难度变高、晋升速度变慢——这也许是比直接降薪更令人心寒的故事。毕竟,银行的基层职位(比如柜员),技术含量低、可替代性强,无法上升几乎等于无法生存。

然而,关于这些消息是否可靠的争论,也从没有停止过——有人怀疑媒体在放大个别现象,银行自己的发言人也总是出面驳斥降薪相关的消息。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些不同的声音?

有人欢喜有人愁

只要银行不站出来承认自己降薪,媒体无论怎样揣测,怎样释放小道消息,都只会被银行官方判定为「不实言论」甚至「危害到银行的声誉」;然而,中国媒体似乎又不具备深挖真相的勇气和……动力。没必要把银行往死里黑,做人留一面,日后好相见嘛。

客观来讲,「是否降薪」这件事,体现在每个银行员工的身上,具体情况就是不同的。毕竟,考虑是否降薪,至少要分四个层次来判断:

  • 首先,银行本身的利润是在增长还是在衰退;

  • 其次,具体到某个地区,这一地区的业务状况如何,不良贷款率如何;

  • 再次,具体到某家支行,这家支行的成绩如何,是增长还是衰退;

  • 最后,具体到某个员工。

因此,即便整个银行一年的利润还不错,某地区的分行仍然可能因为业绩糟糕而普遍降薪;即便某位员工的工作无可厚非,如果他所在的支行业务衰到爆,到手的绩效仍然可能十分凄惨。

讲道理的话,应该说「支行与支行之间的差距非常大,这种差距可能无法体现在具体某个员工的工资上」。因此,采访个别员工得出的结论,无法视作普遍的情况。是否全面降薪,就不是那么容易判断的事情了。

银行降薪潮和离职潮早在2014年初便露出端倪,董监高纷纷离职的状况持续到了现在,基层员工的流动量也不小——他们中的一部分跑去14年十分火热的券商任职,一部分投入互联网金融怀抱,一部分则加入创业投资大军。也许你觉得银行的冬天来了,然而2014年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是5.63万元,银行业的该数字则是13.53万元。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当然,你不能粗暴判断银行是个人就月入万元以上;对于大量基层员工,「被平均」也实属无奈。

故事远未结束

如此看来,关于银行是否降薪,我们得出了虽然理性但是无用的结论:1、银行是否全面降薪,缺乏公认的说法;2、就算降薪了,银行业仍属高薪行业。

理性而无用,仍然无法告诉我们银行有没有未来,仍然无法判断我们要不要从银行出走,仍然无法决定孩子是不是要报考金融学专业并在大学期间前往银行实习。

我个人的观点是,银行最糟的状况不是现在。往后几年,在银行讨生活会越来越难。

再怎么谈经济转型、新常态,整个中国的经济增长放缓、基建投资收益越来越差也是不可扭转的事实。同样,再怎么谈结构改革、产品创新、商业模式突破,银行最稳定、最大块儿的利润,始终来源于一存一贷的利差。在增速逐渐放缓的今日,银行的利润增长一日不如一日几乎是必然现象。

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中国政府在之后的较长时间内持续采用类似于量化宽松的政策,造成全国的信贷体量猛增。在之后的几年中,虽然货币政策时有收紧,到了2014这个危机再现的年头终于还是一松到底。膨胀的信贷早就是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一颗炸弹,不仅在经济层面带来巨大隐忧,还直接影响到地方政府的施政能力。因此,国家从2014年起便不断鼓励扩大直接融资(股权融资)规模,一面限制各大地方融资平台,一面严查影子银行。可以看出,虽然经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对信贷存有依赖,但控制信贷将是中国接下来很多年的大方向,以信贷为主营业务的商业银行头上必将长期笼罩着挥之不去的阴云。

当然,疲软的经济和膨胀的信贷本身也带来大量不良贷款,这令一些支行的日子早就十分难过。今年,福建人屡屡投诉各大银行看一眼身份证开头就拒绝向其发放贷款,正是因为福建地区的不良贷款事件集中爆发。收不回钱的支行业绩十分难看,支行长自己的绩效恐怕都到不了手,别提员工了。

受到今年经济状况的拖累,金融改革的步伐可能面临放缓。在存款利率市场化全面实行之前,银行在一定程度上还养得起闲人——然而之后呢?利润空间的进一步收缩势必迫使银行进一步控制人力成本,到那时,自己谈不妥利率的客户经理,还有没有混日子的可能?

日渐破坏信息不对称的互联网金融,比如P2P平台们,也正在打破银行在贷款上的垄断地位。虽然P2P行业还存在很多问题,近几年P2P企业的快速发展我们有目共睹,P2P和商业银行相比,谁处于上升期、谁面临挑战,不必自欺欺人。

作为一家不按常理出牌的挑战者,民生银行前几年的优秀成绩引人注意。一直以来,平安银行的高薪也令四大行员工垂涎。按照金融改革的方向,民营银行的设立将会越来越便捷,可以想象,更多五花八门的挑战者将会接踵而至,他们有的以互联网为武器,有的背靠大公司作战——届时,大银行们引以为傲的利润率还保得住吗?

人人皆自由,家长要理性

有人认为,无论坏消息再怎么满天飞,银行的「金饭碗」只是变成了「铁饭碗」而已。但是,如今的年轻人,在工作中对「稳定」的追求也越来越少——能趁着年轻赚一把,为何要苦苦熬年头晋升?由此看来,在接下来的年月中,银行将不再是很多年轻人首选的就业方向。

事实上,如今很多在银行工作的年轻人,尤其处于基层岗位、毕业不久的90后们,都或多或少不喜欢「银行」这一工作。当被问及为什么要去银行,最常见的答案是「钱」「体面」「家长希望」,而对这份工作怀有理想的人恐怕实在不多。

柜员的工资可能并不算高,就算和其他行业的基础岗位相比亦如是。家长们钟情银行业,主要是为了「体面」二字——毕竟西装笔挺,循规蹈矩。然而这样的「体面」可能也成为了一些年轻人厌恶银行工作的原因。除此之外,银行基层的忧虑主要集中于以下问题:

  • 工作压力大,考试逼人疯,业绩催人老;

  • 工作单调,每日见人,但又与世隔绝;

  • 技能单一,万一从银行出来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有人说,不做基层就好了——然而如前文所言,许多银行的晋升之路也是愈发崎岖。更何况,对于家境一般、人际关系弱的多数基层,出任行长等梦想只是「别人家孩子的」。

客观来讲,银行面试通过率虽低,却是千军万马独木桥的必然结果——每年成为银行基层员工的新人,放在其他行业倒也不一定是超一流人才。因此,在市场越来越起主导作用的我国经济环境,「缺乏竞争力」这一点也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到,而这只会导致他们的焦虑进一步增加。

也许银行业的未来值得引起更多担忧。身为考生家长的父母们,也要保持理性,切莫跟风才好。

本文作者@天使不投资人 首发于微信新媒体:赤潮AKASHIO(微信号:AKASHIO)此言此思若潮水,不沾红粉自风流。转载请保留本信息,未包含本信息的微信公众号转载将受到侵权投诉。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天使不投资人
来源:赤潮AKASHIO(微信号:AKASH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