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share:一些观点认为,中国的精英正以惊人的速度离开中国,未来五年后,跨国公司在华可能将找不到一流人才。

今天的中国,就象一个身材不断增大,但血液却不断流失的人;有一天,等到身材完全长大,但身体里的血却已流失殆尽。

今年7月初,一则中国某科研单位在全国性日报刊登的“出国逾期不归按自动离职处理”的公告颇让人感慨。

公告写明,该科研机构赵某等40余人因自费出国留学、探亲及移居国外定居等原因逾期不归。

虽然所属单位一再对滞留海外的自家人才不断喊话并配以公告,但现实情况是,滞留海外的中国人才并没有接受挽留而是选择高冷处理不再露面。

无独有偶,中国媒体今年6月也刊登过西北政法大学、西安工程大学的辞退公告。两所高校先后回应媒体询问,确认辞退的均为长期在编不在岗的教职工,其中多数人离岗超过十年,其中包括出国逾期不归的情况。

根据公开报道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来,国内至少有数十家科研单位、高校、医院、机关以发公告形式,对出国逾期不归人员进行辞退或按自动离职处理。

对高技术、高科技人才的争夺是对人才抢夺的必争之地,是许多国家的人才战略之一。

据中国和全球化智库报告,2013年生活在海外的中国人达850万,且以中产为主,而移入中国的仅有84.8万。

大量的人才流失,降低了国家的竞争力,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权威数据显示,中国科学和工程领域人才出国滞留率平均达87%,人才流失占世界第一。

而中国社科院此前发布全球政治与安全的报告显示,目前约有4500万华人散居世界各地,流失的精英居世界首位。

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邱震海在节目中曾表示,按照今天中国教育的创新不足、社会的多元开放程度严重不足的情况,中国自身培养一流人才的进程将继续延缓,对外来一流人才的吸引力也将继续不足,同时一流人才的外流速度也在加速。

同时,他表示如果中国未来不做出深刻的改变。那么在将来的三至五年后,跨国公司在华可能将找不到一流的经理人。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王辉耀博士曾在2010年做过一份报告显示,对中国这么一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来说,我们的人才战略不仅是要吸收全球华人中的精英,而更要有胸怀和机制,吸引全球一流的人才。

“而恰恰在这方面,中国目前非常不成功,中国目前所谓的吸引人才重要还停留在吸引本国出去的“海归”,而远没到吸引全球一流精英的地步。”

2004年开始实行的“中国绿卡”迄今只有四千多人获批,绝大多数获批者是外籍华人,其中两千还是家属;而即便是在吸引“海归”方面,一方面这些年有一些“海归”回国,但高尖端的数量不多,而更多的知识移民则又对冲了吸引“海归”的功效。

李光耀表示:“中国是在十四亿人口中选人才,而美国则是全球七十亿人口中选人才。”这使得中美两国的战略、视野、胸怀、机制、社会开放度立时活灵活现地勾画出来,高底立现。

商业见地网曾发文表示,未来世界20年中国在这些领需要一百万的顶尖人才。中国人口基数很大,人口数现在是美国的4倍多,那么而且我们现在就是说未来的这个发展如果要成为第一世界经济大国,我们必须要靠人才来做支撑。

中国从目前来讲,尖端人才是非常缺乏的,比如说可能按照科技部的统计,我们真正的高端人才可能在全国有一万人左右,就是特别顶尖的一批人才。

阿德麦肯锡曾经做过一个调研,以目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将近35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么一个庞大经济体,中国大概需要75000个高端的一流的职业经理人,但是中国市场上只有5000个左右,差了十多倍。

而美国则至少是中国的十倍以上,而且现在在很多尖端领域我们都很缺乏。中国现在是航空大国,拥有着仅次于美国第二大航空市场,而在航空领域的院士却没有几个;同样,作为全世界的第一大汽车大国,我们在尖端汽车领域的院士也非常少。

而在美国拥有着大多数的五百强企业,并且其人才储备是很充沛的,包括大学的人才储备;政府里面的人才储备,和科研研发机构的人才储备。

另外,硅谷基本上是世界的一个创新中心。我们看到现在所有的这些高科技高发明这些新经济都来自于硅谷,但是硅谷里边50%的企业都是移民创造的,美国47%的科学家来自于不是出生在美国,包括他们的科技人才。

美国现在有200多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或者学者在美国工作,而中国这方面则基本长期没有。

但情况更糟的是,一方面,中国仅仅在十四亿人口中选人才;另一方面,十四亿人口的精英,又正在大规模、源源不断地流向美国等西方国家。

日本《外交学者》曾发表文章表示,中国学子对哈佛大学趋之若鹜,并非秘密。正如体坛精英加入顶尖俱乐部,中国的年轻才俊也被名牌大学所吸引。如今外国顶尖大学也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吸引中国尖子生。

无论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耶鲁还是剑桥,一流学府都充满中国的年轻才俊。对个人这是好事,但其黑暗面就是国家的人才流失。

美国教育机构国际教育学会发布的报告显示,早在2010年来自中国大陆的赴美留学生人数就已经高达127628人,与2009年相比激增了30%。并超过印度,成为美国接收海外留学生的最大来源地。

而目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在美国各大院校在册学生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已经高达18.5%,也就是说,几乎每五名在校生中就有一名来自中国。

根据由华侨大学主编的《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1)》,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2009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包括国家公派、单位公派和自费留学)的总数为162.07万人,而学成归国人员总数仅为49.74万人,约占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的31%。

该报告还指出,目前仍在国外的留学人员有112.34万人,其中89.29万人正在国外进行本科、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或从事博士后研究、学术访问等,并且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

而在2013年出国留学人数已经达到40万人,我们总数出国人数的大概260万人,但是,回来工作的人不到一百万,超过60%会移民到海外,这个是个相当大的比例,一般国际上常见的大概40%、50%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比例。并且60%多的人中,高端人才在海外的比例非常大,比如博士毕业生,理工科的博士90%留在了海外。

按照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最新的统计,返回的27万人中,9万人做了留学认证登记,但其大部分是硕士生,其中很多还包括在英国一年的硕士,而博士只有5%。

根据胡润百富4月新出炉的《中国超高人群需求调研报告》显示,中国资产在600万元以上的人群已经达到290万人,在报告中特别值得注意一点是:这些人群在财富不断累积过程中,希望在资产配置、移民及财富传承等获得更多的资讯。

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4、2015)》,截至2013年,中国海外移民存量已达933.4万人,23年里增加了128.6%。中国从1990年的世界第7大移民输出国,上升为第4大移民输出国。

《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5)》蓝皮书指出,世界各地华侨华人总数约为6000万人,中国国际移民群体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外移民群体。其中,美国是中国海外移民首选的移民目的国。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美国财政年度EB-5投资移民的近万个指标被早早全部用尽,其中中国富人占了90%。而2015年9月30日美国EB-5投资移民法案将到期,中国投资移民者为争抢起申请EB-5的“最后时机”,在中国还掀起了抢占风。

有专家认为,中国精英移民海外或将造成中国的人才流失。事实上,投资移民不仅意味着中国的人才流失,还意味着中国的财富流失。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9年起,每年随中国内地富豪流向海外的财富达到100亿元以上,有八成以上的财富贡献给了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还有不到两成被欧洲各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瓜分”,受益者还包括塞浦路斯、韩国等非传统的移民目的国。

时下的中国流传着一句口号:“人才是21世纪最宝贵的资源。”人才资源的大量流失增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后继乏力的风险,科技精英、文化精英、金融精英的流失不仅影响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轨,也限制了文化实力与竞争力的提升。

由于联合国人口署的数据未包含教育程度信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供了目前最为全面可靠的国际人才迁移数据。该组织的成员国包括世界主要的人才流入国,通过合并2010年左右各成员国的普查数据,辅以各国高学历人口的统计信息(高学历定义为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研究人员就可以估算出每个国家的人才外流规模和比率。

以规模论,中国在2010年左右有166万高学历人才在经合组织国家生活,小于首位印度的208万,高于第三位菲律宾的142万。所谓“超百万精英滞留海外”所言不虚。

当前,中国面临一个新的转型,就是我们要从人口红利转到人才红利,要从中国制造转到中国创造,要从投资拉动转到人才拉动,那么这些方面的话都要靠人才来支撑。中国过去的主要财富是依靠靠出口,而中国出口的商品又不具备高技术含量。

中国总理李克强此前也指出,要转变中国过去依靠“人口红利”的发展模式,充分释放“人才红利”。

“必须坦率承认,中国过去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很大程度上是靠‘人口红利’,也就是中国人的勤劳。”李克强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选择了三位中国农民工。因为他们认为,中国劳工的勤奋和巨大的人口红利,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今的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提高,再持续依靠“人口红利”可能难以为继。

经济学家刘世锦认为,由于专业教育和训练而形成的这种人力资本的提升,是中国正在形成的一个新的优势。

目前,我们国家正处在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大环境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现在正在形成新的人口红利。利用好这个资源和优势,将会对我们国家下一步的经济增长提供一个有力的支撑。

而现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怎么把这第二次人口红利或新的人口红利充分利用,这也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崭新课题。

观察美国的例子可以发现,一个地区的创新文化,根本上源于多元化的人才集群效应。美国一直在享受国际人才红利,来保持领先世界的创新步伐。在美国,专利创造1/3来自国外移民。我们熟悉的谷歌里,30%都是亚裔,其中大部分是中国裔。

“中国的硅谷”中关村是“互联网+”创业最集中的区域,同时也是我国首个人才特区。

截止到2013年底,中关村的人才数量已经达到189.87万人,超过硅谷的138.47万人,但结构方面,人才国际化程度低严重阻碍了中关村人才结构的优化。

目前,中关村外国人才比例仅有0.56%,硅谷这一数字达36%;而且,在中关村吸引的外国人才中,多数是海外华人华侨,占74.86%,真正的蓝眼睛黄头发的外籍人才并不多。

当前国际人才竞争越发激烈,如何以灵活的政策和机制积极参与竞争,对中国来说越来越迫切。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执行秘书长苗绿称,在国际人才竞争的大环境下,政府应积极针对归国人才的工龄接续、社会保险等作出特殊政策安排。

国内知名移民法学者刘国福认为,现阶段国内给归国、来华人才特殊政策,是现实之举,然而特殊政策带来的是短期结果,并可能形成一定的既得利益群体。

如果一直把引进海外人才的重点放在特殊政策上,总是强调提供特殊优惠待遇,那是舍本逐末。

刘国福说,国家要制定有长远目标的人才战略,把特惠推向普惠,“很多人才要的不是你给我多少特殊待遇,而是要公平待遇”。

中国的人才政策开放程度还要继续增加。这不仅是中国政府主观意向,也是客观现实所需。

未来30年需要靠全球化的人才流动,中国需要发挥全球人才的红利,吸引全球人才来中国。

特别是要把移民出去的人才吸引回来,再加上国际上的其他国家的人才能吸引到中国来,才能给中国一个支撑未来30年的发展。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赵筱赟
来源:商业见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