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创业团队是做初创项目股权众筹的,所以,也算见惯了奇葩的创业项目和不靠谱的创业者,但是最近有一个创业项目,成功点燃了我积压了三四个月的吐槽欲。

这个项目的发起者是一个年轻的90后,而且这个年轻人是我在三次元世界里见过的唯一敢自称“男神”的人=。=那就叫他男神好了。第一次见到男神的时候,他的项目基本上可以算作“PUA+垂直电商”,我国3000万的男光棍眼看着就要成为一大社会隐患,通过恋爱达人传授泡学(俗称“把妹学”),加上和恋爱场景相关的电商销售,有市场、有盈利模式,万一搞成了就是男版的ayawawa,钱途不可限量。

可路演之后效果惨淡,毕竟现在的投资人都是有钱有势有点年纪的中年人,对这样的商业模式不看好也是情理之中。但作为一个顽强的90后创业者怎么会就此放弃,男神销声匿迹1个月之后带着全新的项目计划书卷土重来,这次的商业模式我就有点看不懂了,好像是先把普通女大学生包装成女神,然后给男屌丝搭建一个可以给女神送礼物的社交平台,最终把女神捧红去拍电影……

非但我不懂,男神自己好像也不太懂其中的商业逻辑,后来才知道这是根据一个愿意投他10万的投资人所提建议修改后的版本,此后只要愿意投资,男神都会虚心接受投资人的建议,态度诚恳100分——当普通玩家把乞讨玩成了众筹,极品玩家又把众筹还原成了“乞讨”,也算是真会玩。

说道这里,路人都看出来了,这位90后男神其实只是单纯地想创业而已。


(《灌篮高手》经典画面——教练,我想打篮球。)

但是如果你真这么说,男神就会像是受到了奇耻大辱一样向你证明——“你造他有多努力吗?”比如说,为了这个项目几个月没有拿工资、为了这个项目几个月睡在公司打地铺……此类种种,男默女泪。

倒不是想挂人头、怒批这个创业者,毕竟现在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了,国家政策鼓励、资本市场热捧、新闻媒体鼓吹。微博上有人说,“在深夜,走进任何一家人均15含酒水的小饭馆,旁边都在聊app开发,融a轮,上市,风投。我他妈觉得这个世界已经疯了。还是现在流行几千万的买卖全在马路牙子上吃着拉面盖饭谈?”

这样的段子可能还有些许夸张,但像蒋方舟所说的“网龄超过五年,年龄低于三十,认字三千左右,英语四六级上下,知道KK,出入过媒体互联网和广告公司的朋友们都创业了,弄潮了,跟天使投资人喝咖啡了”差不多就是事实了。北上广深加上一个杭州,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无创业,不青春”的疯狂气息,随便走近一个咖啡馆就能撞见几个不缺改变世界的想法、只缺技术的创业者和一两个不缺改变世界的梦想、只缺想法的准创业者了,创业本身已经成为了最大的风口。

为什么创业让这么多人疯狂?他们难道不知道创业的成功率只有1%吗?只是因为成为那百分之一的诱惑实在是太吸引人了,史蒂夫·列维特在《魔鬼经济学》中分析过在黑帮里冒着生命危险贩毒的小啰啰到底是一种什么体验?

他说,“这些毒品贩子的心态,跟那些从威斯康辛乡下跑到好莱坞的女孩子们,还有那些愿意早晨5点钟起床做运动的高中四分卫们的心态有些相似。他们都希望能够在这个充满高度竞争的行业里取得成功,而且一旦成为该行业的顶级人士,他们就能发大财(此外还有随之而来的荣耀和权力)。”

在这个中产阶层逐渐消失,上升渠道堵塞,整个社会阶层断裂的时代,创业成为屌丝翻身逆袭的最后一块敲门砖,比起成为娱乐明星或者体育明星,成为创业明星的门槛可低得多了,最近不是已经有人成功证明了,光靠一个PPT就能在创业圈红得发黑的道理。况且,很多创业者压根没想做那1%的成功者,能够学到东西(撑到有人愿意接盘)就够了,毕竟出来混都是有梦想(要花钱)的,不谈梦想(钱)就伤感情了。

看到那么多人不顾一切、前赴后继地跳进创业大潮, 为改变世界而奋斗、为大众创新而努力,感动之余,怀揣着一颗希望世界和平的圣母心,我还是想在岸边树上一块警示牌——“玻璃心和非RMB玩家慎入”。

到底什么样的人不适合创业,我不是以创业能否成功为标准——那标准太高,大部分人都可以洗洗睡了——仅仅以能承受创业的后果为标准,其实也就是一颗强大的内心和一笔足以维持温饱的资金罢了。

说真的,玻璃心就别创业了,现在创业作为最风口浪尖的话题,不管成功还是失败,只要曝光度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自带黑粉,招黑能力堪比明星出轨。且不说那些功成名就的创业大佬,每天被尔等之流扒拉点花边消息黑一黑、扯一扯,即便是刚刚搞出一个大新闻的创业者,都会被黑出一朵花来。

其实这个心理特别简单——大家都是创业的,凭什么你已经红了,我还混得那么惨,然后就一阵人肉和扒皮,放大镜下无完人,更何况有些人还真是槽点满满、黑料颇丰,说的我都想办个公司专门帮准备搞大新闻的创业者洗地了,感觉市场挺大的,有没有人要投资我的?

在如此这般残酷的生存环境下,如果让一颗玻璃心卷入这血雨腥风,那就是分分钟要跪的节奏啊。可玻璃心作为一种自带悲情BGM的特殊体质,特别容易自己被自己感动,然后莫名其妙地酝酿出一种“我为改变世界已经那么努力/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你们看不到/这个社会太冷酷/不支持有理想的年轻人”的情绪,是你自己要去创业的,怪我咯?

当然,这还只是外部阻力,大不了关上门,闭上眼假装不知道。可《创业维艰》,真正艰难的地方不在于睡了几天地铺,吃了几顿泡面,而是当国家政策限制你的时候该怎么办?大公司借鉴你的时候该怎么办?投资人撤资的时候该怎么办?合伙人背叛你的时候该怎么办?员工不相信你的时候该怎么办?没有一颗强大到撒起谎来连自己都信的内心,所谓创业者的花冠,可能从一开始就是紧箍咒。

其次,我认为在开始前,创业者最好准备一笔能够保证在创业期间——可能是一年,也有可能是10年——保持基本温饱的资金,这笔钱是自己赚的也好、啃老来的也好、傍大款坑来的也好,必须要留着以保持作为一条创业狗最后的尊严和骄傲。

《孟子》说贫贱不能移,那是圣人的自我修养,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普通人,人穷志短才是正常现象。当你真的开始为明天的饭钱发愁,就会为了10万元的意向投资就更改整个商业计划。

走到这一步的创业者已经经历自己内心一遍遍的折磨和拷问,就像文字是每个写作者的孩子一样,一个创业项目就是创业者苦心孵化的孩子,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去伤害她,但是没有物质的爱情只是一盘沙,没有物质的创业也一样,都不用等到泡沫破灭,过两天就散了。

(《小时代》经典台词:没有物质的爱情只是一盘沙,都不用风吹,走两步就散了。)

就像我们常说的,女儿要“富养”——因为只有见多识广、独立、有主见、有智慧,等她到花一样的年龄时,才不会被各种浮世的繁华和虚荣所诱惑。现在已经有投资机构发现有时候早点让创始人拥有财富是明智的,因为创始人可能因此更容易拒绝大公司收购邀约。

Snapchat 两位创始人被允许在 B 轮时各自套现数百万至千万美金,而当时他们的公司还没实际意义上的收入。Evan Spiegel 曾自曝:当他为自己和另一创始人向腾讯(B 轮投资者之一)要几千万美金套现时,他们给出的理由就是,“我刚拒绝了扎克伯格的 10 亿美金收购。”

( Snapchat创始人:Bobby Murphy(左)和Evan Spiegel(右)在办公室中)

但这样的故事能够流传开来本身就已经说明了稀缺性,在国内的创投环境下真的建议不要抱着侥幸心理,两手空手就入场,或有甚者背着房贷车贷的,这是存心去被人民币玩家(投资人)碾压的吗?

除去部分目标明确就是为了圈钱的创业者,我认识的大部分人还是怀揣着梦想,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去创业的,但如果最后为了区区一笔投资就改变自己的初衷,去做一件自己并不想做的事情,那和替人打工有什么区别,枉担了CEO的虚名,干的还是打下手的活儿,赚卖白菜的钱,操卖白粉的心,何必呢?

创业的门槛确实不高,但是机会成本却很大,那些心智不成熟,且没有基本物质保障的人,本无法支撑起一个绚丽且脆弱的创业梦,却被当下“再不创业就老了”的口号鼓动地心痒难耐,如果只是想想也就罢了,怕就怕他真拿到了钱,那就像把打火机送给小屁孩,帮他玩火自焚。

中国文人多多少少有点“落魄书生”情结,喜欢要求别人“不欺少年穷”,如果成功了也就是说点“当年你对我爱搭不理,今天我让你高攀不起”的嘴炮,可要是失败了,搞不好会整出点骇人的社会新闻……

我可不是说创业是少数精英人士的游戏,我只是建议创业者能够有健全的人格和自担风险的能力,就好像现在很多女性在准备怀孕前会去做检查,如果医生认为她不够健康,会建议她先调理身体,这并不是剥夺她的生育权,而且希望她能够以对自己和孩子负责的态度做出更加明智的决定。

创业是天赋人权,请君自便,是赚钱了给员工发一亿的福利也好,是失败了改改简历去找工作也罢,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就行了。至于是不是要有名校海归,懂不懂技术,是不是能说会道,有没有靠山,那都是锦上添花的事情,根据我的长期观察研究,创业成功=1%的运气+99%的努力,但若没有那1%的运气,再努力也是白搭。

少年仔,并不是创业才酷炫,打工并不可耻,人生那么长,一切都还来得及。但如果你是担心几年之后创业的风口已然消失,那么恐怕一开始就不该入局。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沈乐杨
来源:创业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