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期专栏中,我说过看好智能出行交通工具的6点原因,也许有人会好奇,既然如此看好,为何米仓资本没有大肆投资这个方面的创业团队?

事实上,我们确实一直在看智能出行交通工具的创业团队,也投资和正在投资相关创业公司。之所以没有大规模的投资,是因为,在我们看过的诸多创业团队中,在智能出行领域普遍存在着以下6个方面的软肋:

1、技术积累不足。

最近被广泛质疑的“游侠汽车”,就败在这一点上。试想,一辆电动汽车,从诞生到量产,少说也得7、8年时间。一个没有任何技术背景、没有资金投入的创业团队,几百万元天使投资外加半年多的努力就打造出一辆概念车?这从技术上是很难讲得通的。

制造工艺跟不上,会导致产品创新的高度有限,天花板不高。

接下来我还要说到这一点。

2、专业人才稀缺。

出行领域的创新拼的是技术和人才的积累。无论是电动车还是代步车,背后的技术积累都是海量的,而专业性的人才更是稀缺品。

汽车制造领域,任何一个细节的突破,都需要深度行业经验的专家,用较长的培养周期。如果创业团队自身没有这样的工程背景,也很难说服行业资深人士加盟。

要知道,特斯拉的创始人马丁·艾伯哈德可是拥有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颁发的计算机工程学士学位和电气工程的硕士学位。但即便特斯拉有人、有钱,也要等到埃隆·马斯克倾家荡产的投入才能在几年后迎来曙光。对于中国的智能出行创业者来说,只有行业内资深专家加入其中,这个创业才不再是To VC的模式!

3、持续创新能力不足。

很多创业团队,没有技术储备、缺乏专业人才,仅仅打着“互联网+”的旗号准备去颠覆其他领域,尤其是智能出行领域,大多都不靠谱。

智能手机只要标准化的组装和生产即可,但按照这样的逻辑,根本无法生产出合格的交通出行工具,更不用提让大众认可的智能出行交通工具。没有持续的创新能力,即便短期唬住了投资人,最终也无法赢得消费者——更不用提动辄以亿元计的更新换代成本。

4、智能不是屏幕搬家。

有些创业团队,创新概念停留在把手机屏幕“搬家到”交通工具的显示屏上。还有些创业团队,把传统交通工具连上APP就视为智能。比如自行车上安几个传感器,或者电动车放一块屏幕诸如此类。

但很多“智能”与用户根本不相关,智能出行工具不是“传感器+联网”,截止到现在,智能产品不智能的负面案例层出不穷。

“游侠”就是其中的典型。且不论“游侠”是不是“PPT车”,就算“游侠”真的找到代工生产,也增加了一块智能屏幕,也不会有人真的把它和智能交通工具挂钩。

5、创业团队集体浮躁。

就在写这个专栏的时候,知乎已经有人戏谑的拿出来了“互联网飞机”的商业计划书。

和智能手机轻易山寨不同,智能出行交通工具需要经得起环境、交通、安全、体验等等更多维度的考验。每一个细节里都隐藏着诸多技术;每一个环节的变动,都会引起整个系统参数的重新调整。

在很多人眼里,“互联网颠覆”就是“拿来主义+砍掉利润+重新改变工业设计”,这是危险的倾向。盲目崇信工业设计,忽略基本功(技术探索和积累,产业链整合,人才培养等)不仅会毁掉一个创业团队,更有可能毁掉这个立足未稳的创新领域。

6、缺乏有效破冰维度。

传统品牌山头林立,产业链上下游已被深度整合,如何击破这一壁垒,目前没有看到创业企业找到有效方法。

创业企业需要思考的是,对于智能出行,到底是颠覆,还是改良?颠覆,如何以小博大;改良又如何借助传统行业的力量?

智能出行交通工具是即将被颠覆的行业之一,但是,目前我们在看的项目里仍旧缺乏亮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个领域必须要依靠“互联网+”,其中“+”的传统技术积累必不可少。

当然,政策上智能硬件的创新也仍旧有诸多限制,很多智能硬件产品只能游走在灰色地带,或者向政策妥协。但这并非创业企业自身的原因,也不是米仓投资所担心的主要问题。我就不再多说了。


米仓资本投资总监张璠供思达派(Startup-Partner.com)专稿,转载须注明出处及链接。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文章所涉及判断和结论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经理人分享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