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敏:制造业的敌人不是电商

Managershare:把未来想明白了,具体该怎么改变,是海尔们要面对的问题。

媒体总是擅于证明各种戏剧性对立的存在,比如“电商冲击实体经济”、“电商是传统制造业的救命稻草?”、“制造业做电商,靠谱不?”……

许多相关判断是基于分析。而分析是基于过去,而不是未来。

我们认为分析应基于事实。过去+未来才是事实。作为企业自媒体,我们乐意贡献我们目力所及的观察——就在今天上午,张瑞敏先生在山东省“互联网+制造”现场会议上,分享了他对“互联网+”相关议题的看法,我们撷取其中谈到“制造业和电商关系”的部分呈现给你,希望传递给你更清晰的观点:在其它制造业巨头对电商咬牙切齿的时候,作为全球最大白电制造商的海尔,并不将电商视为敌人。而且,我们还有更大的雄心。

以下是讲话内容节选。

“互联网+制造”,这个议题是目前所有传统制造业转型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德国提出了工业4.0,美国随后提出先进制造业,把先进制造业作为美国的国家战略,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如果制造业不能互联网化,就没有出路。

海尔把“互联网+制造”具体化,即互联工厂。互联工厂不是一个工厂的转型,而是一个生态系统,把整个企业全系统全流程颠覆。最近,哈佛商学院把海尔写进哈佛商学院案例,受到哈佛师生的好评。并不是我们做得多么好,而是因为这是一个方向。在这个方向上,全世界大企业都在探索转型。

在这方面真正做好的企业其实还没有,我们也没有做好,只是在探索过程当中。不能把互联工厂局限地看作是一个工厂,特别不能说是“机器换人”,或者“智能工厂”,这不是目标,重要的是全系统的颠覆。

原来我们有很多顾客,我们内部有一句话叫做“付款就是销售的结束”。顾客给你付款,之后就和你没有关系了。

但“顾客”和“用户”是不一样的,现在,付款应该是销售的开始。有了付款就有可以跟用户联系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用户不只是买你的东西,而是参与你的前端设计。要做到这一点,工厂就要改变,变成互联工厂,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所以工厂必须先变成黑灯工厂。我们现在四个工厂可以变成黑灯工厂,没有电灯,不需要取暖设备,里面根本没有人。社会个性化需求满足了之后,需要的是虚拟设计,再加上智能化制造,这时候就不需要你在车间里头来人工导入了。

我们收购新西兰的斐雪派克,在青岛建立一个完全自动的电梯厂。但是它的设计在新西兰,设计通过网络传过来,生产线接收设计信息来完成制造。

我看有很多省提出来,他们的目标是“机器换人”。机器换人可以实现高效率,但是互联工厂要的不仅仅是高效率,还有高精度,因此社会的个性化需求就太重要了。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就是怎样把用户个性化需求在互联工厂实现,也就是从大规模制造变成大规模定制。

现在有很多的用户个性化需求来了之后,先制造,再把从设计到制造包装的过程,全发到用户的手机上。有人把这叫做“透明工厂”,说的很形象。现在个性化定制的量还不大,当有十万个用户提出十万个需求,我们要做的不是能做十万个不同的产品,而是利用这一个用户圈交互,交互到最后实现一个比较集中的型号。哪怕新产品也没有关系。

所以德国人提出,工业4.0要有一个检测的标准,并不是说自动化高就行,这个检测标准就是两维战略,分为纵横两个维度。

一个维度是企业价值,企业高效率之后,财务报表到底可以提升多少。第二个维度是:全价值链都要得益,从上游到下游。

我们现在把这两维改了一下,企业价值没有问题,效率高自然高效益,但是全价值链的这个得益,我们改成了“用户个性化价值”。

体现不了用户的个性化价值,互联工厂就没有用。其实,整个世界的互联网发展的一个方向,就是哲学上所说的否定之否定。

肯定是什么?肯定就是工业革命开始时候的工业小作坊,小作坊一定是自产自销。后来变成大生产,大生产一定是产销分离,我生产这么多东西不可能我自己销。但是互联网时代他一定是新的,互联网时代的自产自销。

每个互联工厂最后的目标一定是自产自销。也就是用户的需求来了之后,马上就制造。有人说真正实现互联工厂,可能就颠覆电商了,因为我不需要再经过电商这一道程序,直接工厂给实现了。这是不是终极目标?我认为不是。

终极目标其实就应该是杰里米·里夫金在《零边际成本社会》中写的那样,里夫金认为,将来互联网发展会带来协同共享的共享经济。每个人都是产销者,比如一台3D打印机,我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比如太阳能发电,家里用太阳能发电,然后将电能输送上电网,我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经济学告诉我们没有交换就没有价值,我们交换才有价值。但互联网发展到后期,这个理论就会被颠覆。到那个时候,人们追求的将是共享价值。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张瑞敏
来源:海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