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让机器人当编辑,到底什么情况?

这两天大家可能都看到了这条“《纽约时报》请机器人当编辑”的新闻,对于传统媒体出身的M君来说,重点在于对内容把关超级重视的传统媒体新闻业大佬居然会把“内容把关人”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机器去做(机器人也是机器啦)。细思极恐的是,难不成编辑——活的——马上要失业了不成?

仔细去看报道,还好还好,没有想象的那么夸张(糟糕)。

这位名为Blossom的小伙伴,其实只是《纽约时报》内部团队沟通所用的Slack软件上的一个聊天器人。

《纽约时报》的增长编辑和社交媒体编辑最近开始对Blossom产生了依赖,就像他们过去和现在依赖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主编一样,现在Blossom能够更快地在海量的文章中,帮编辑挑选出推荐到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上的文章和图片集。

具体来说,Blossom是《纽约时报》数字版的新主编,专门负责从每天超过300篇各式文章当中挑出最火的文章,推荐给各大版面的增长编辑(Growth Editor)以及社交媒体编辑(Social Media Editor)。Blossom虽然没有办公室。但TA却的确是编辑部最尽职尽责的一位主编,因为它每天工作24小时不休息……

它的工作成果还不错,最近的一项内部统计的数据结果显示,被Blossom推荐的文章,点击量能够达到非推荐文章的38倍水平。

根据哈佛新闻研究机构Nieman Lab的报道,Blossom的缔造者是《纽约时报》数字部门的数据科学团队。首席数据科学家克里斯·维金斯透露,后端使用了Java、Python和MapReduce等语言和技术,融合了“非常前沿和复杂的算法”;前端为了方便实用,直接通过接口整合到了《纽约时报》编辑团队日常沟通所用的Slack团队协同软件当中,作为一个帐号/聊天频道存在。各个版面的增长编辑也会像产品经理一样,对Blossom团队提出产品优化的需求。

Blossom暂时还没有自然语言的理解能力,不过编辑可以使用设定好的命令来根Blossom沟通,比如输入:!blossom facebook? all——就可以让Blossom返回目前《纽约时报》所有版面适合推送到Facebook上的文章。

Blossom在后台一直保持对《纽约时报》文章以及社交媒体上的讨论进行监控和数据分析,当它发现接下来如果推送某一篇文章在社交网络上会引起病毒传播的话,会自主给当班编辑发送预警通知。

一直以来,找到最容易火的那篇文章,如何制定标题、摘要文案、配图等,一直是各大媒体主编、增长编辑和社交媒体编辑最头疼的事情。这下好,Blossom用算法搞定!

看起来,Blossom更像是一个智能化的编辑小助手,它不眠不休但归根结底还是去实现编辑意图。

实际上,除了Blossom以外,《纽约时报》很长时间以来都会在财报季、运动比赛报道的时候使用机器人来写稿,从而大大降低了人力编辑的脑力劳动,提高了效率。现在,《纽约时报》已经在技术驱动内容上走在了全球媒体的前列水平。

机器人编辑助理——也许这样说更准确,其实是把编辑的日常工作中容易标准化和复制的部分让给机器去做,那么,一方面,对《纽约时报》这个公司来说,节省了成本(至少节省一个夜班新媒体编辑?人力、管理、运营都包括),另一方面,把编辑解放出来去做更需要人类大脑的事——那些机器人搞不定的事(很可能是永远也搞不定的)比如,深度报道、评论分析、调查内容——这些脑力、体力、智商情商并用(甚至价值观、世界观、理想主义都要上)的苦活累活大活,还是要真金白银的记者和大编辑上。同时,《纽约时报》运用机器人推送新闻节省下来的运营成本可以补充到内容生产上面——不管渠道如何变幻,优质内容仍然是纽约时报这类新闻大佬生存和维护品牌的基础。

但是,M君在松了一口气的同时,确实要为《纽约时报》勇于和善于在数字化时代奋勇转身点个赞,就在不久之前,《纽约时报》宣布,它已经达到了数字新闻时代的顶峰,拥有了一百万的数字用户。《纽约时报》现在认为自己和Voxes,Buzzfeeds,Vices的商业模式具有可比性。

虽然《纽约时报》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转型的困扰,但是姿势对了,未来就会更有希望。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本文属 @经理人分享 整合共创,编辑:miku,参考内容:新华网、智东西、品玩等,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