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share:每当有公共事件发生,一定有一群这样的人干着这样的事儿,他们还能建立一种奇怪的逻辑闭环。他们其实在刻(mèi)奇(sú)。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曾经描述过两种热泪:当看见草坪上奔跑的孩子,有人流下第一行热泪,心里想的是“看见了孩子在草地上奔跑,多好啊”;紧接着人们流下第二行热泪:“和所有的人类在一起,被草地上奔跑的孩子们所感动,多好啊。”

作家李海鹏认为,这第二行泪值得商榷,他在微信平台的专栏上引用了这个例子,想说明什么呢?马航飞机失联后,微博某ID创作的塔台对航班的温情呼唤被广泛转发,他认为那段话其实就是第二行泪。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最近的那些网络热议话题,从汶川地震点蜡烛开始,到“不转不是中国人”,“80后的你会懂”,“送给父母的89种关爱”,“再也回不去的朴素的1960年代”再到“等你们回家,祝福!”……发表见解的人一开始还只是个人抒情,慢慢就在周围的附和声中得到鼓励,在个人情感饱满到无以复加的时候,他们甚至还会跳出来指责没有感动的人:“汶川都地震了你还好意思去KTV唱歌?”“飞机都找不到了你还好意思转发笑话?”

呵呵!

刻奇(Kitsch)是一个音译词,原意是“涂抹”,指在三明治上抹上一点精美的东西,用来抚慰受到伤害的孩子。我们这里讨论的当然是它的象征意义,你也可以简单理解成媚俗。从1930年代开始,西方对刻奇有过广泛的讨论,比如法兰克福学派批评家阿尔多诺说:“刻奇是对净化的戏仿”、“用更加空虚来填满空虚的时间”;纽约知识分子凡·登·哈格说“刻奇使个体失去追求真正的满足的代替满足”,罗森伯格则表示刻奇代表了“已建立规则的艺术,可预期的受众,可预期的效果,可预期的报酬。”

米兰·昆德拉还曾经把刻奇详解成一个过程:

一,自我感动及感伤;

二,难以拒绝的自我感动和感伤;

三,与别人一道分享的自我感动与感伤;

四,因为意识到与别人一道,感伤变得越发加倍;

五,滔滔不绝的汹涌感伤最终上升到了崇高的地步,体验感伤也就是体验崇高;

六,这种崇高是虚假的,附加含义大过实际含义;

七,当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之后,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谁要是不加入这个感伤的洪流,就是居心叵测;

八,刻奇是一种自我愚弄。

太眼熟了呀,网络上现实里,尤其当有公共事件发生,一定有一群这样的人干着这样的事儿,他们的理智一定欠奉,常识突然遁走,还能形成一种奇怪的逻辑闭环,从头到尾都能归咎于这个世界和别人。

举个例子:这个世界怎么了,为什么有人虐待老人?我转发的这位老人的故事这么苦,你好意思不流泪?哼,你为什么不转发,你没有父母吗?你不爱他们吗?你一定是不爱自己的父母才会对这种社会冷酷现象无动于衷!你这个冷血动物!这个世界就是因为充斥着像你这样的人才不会好了!BTW,这个世界怎么了?

所以,刻奇不仅是一种艺术上的坏品位,而且是一种既能吸引人同时又令人反感的强大诱惑力。我们多多少少都是受了刻奇的影响,才会忍不住在灾难后用文艺腔抒怀,会为一群人一起发出呐喊而激动万分,以求达到“一个人在具有美化功能的哈哈镜面前,带着激动的满足看待自己”那样的灵魂震颤。

这种不伦不类就像有一期《康熙来了》说,看到一个外国人手臂露出个“仁”字文身,大家心想还蛮懂中国文化的——袖子拉开,原来文的是“清炒虾仁”。

这种不伦不类就像有一期《康熙来了》说,看到一个外国人手臂露出个“仁”字文身,大家心想还蛮懂中国文化的——袖子拉开,原来文的是“清炒虾仁”。

刻奇其实很好辨认

排比

为了更好地表达浓烈的情感以期寻求赞美,刻奇需要很多形容词的堆砌和同类短语的反复,比如“纯净如雪的善良、赤诚如火的温柔、坚硬如铁的信念”之类,读完以后有一种被一柄涂满芥末洋葱辣椒酱的枪射中心脏的感觉,童年时代的爱国主义诗歌朗诵大赛犹在眼前,必须把小学摘录在本子上的好词佳句都用上。

蜡烛

相比自己绞尽脑汁地创作文学作品煽情,点蜡烛是最偷懒的刻奇行为,因此也显得不那么令人讨厌。有人就点蜡烛的做法提出了反对:“大家为什么要点蜡烛,在微博上点蜡烛能改变世界吗?”话是很合理,不过反过来想想,要是没有蜡烛可点,不知道这些人会撰写多少车祸现场般感动中国的文学作品呢!

假话

“小时候我半夜发高烧,妈妈背我去医院”、“妈妈把菜里面的肉给我吃,自己喝汤”的小学生作文起码有一半是假的。说起来,怪只怪优秀小学生作文都是这种骗人的故事,以及写完什么好人好事之后,抬头必然看到太阳从乌云里钻出来了。

“一起来吧”

现在都已经不是“让我们一起携手”的节奏了,而是告诉你不转发的话你就是坏人:不转发的话你就是不爱父母,不转发的话你就不配有朋友。那么转发有啥好处呢,转发后一到两天必有好运,转发后显灵……说真的,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转发奖励啊!?

数字

带有数字的段子好读易懂,方便转发,而且“10个妈妈爱你的瞬间”、“恋爱中可能会被遗忘的100个细节”这种东西听起来像是认真做过调查似的,莫名有种科学感呢。

感叹号

常常忍不住揣测“励志故事千万人疯转!”与“三件只要99元!”师出同门,刻奇的组成要素是:自我感动,强迫别人感动,以及声讨别人的不感动。感叹号可以让自己更感动,让别人更感动,以及声讨别人的时候足够理直气壮。

“不转不是中国人”

其实更普遍的道德惩罚项目是“不转不是中国人”,原帖攻击的必然是日、美、韩中的一位,事迹包括各种无关紧要的由头,比如号召大家别去看某部日本电影。有一位知乎网友认真地评估了一下这句话,然后满怀失望地进行了证伪:“我再也不相信这些东西了,我一直忍住不转,可我最终也没能变成外国人。”

废话

刻奇一定是由废话构成的,它们语焉不详,隔靴搔痒。如果里面出现大量感恩、理想、泪水、成长这种词语,就一定对啦。

煽情

“马航370管制雷达希望看到你,如果听得到,请保持现有高度,直飞目的地。放心我们会为你申请直飞,其他好心机组也会配合避让的。大家都很乐意让你们第一个落地。航路天气目前晴朗,目的地北京气温5摄氏度,有些冷,下机穿厚点。记得抱抱接你们的亲友,他们很爱很爱你们。Good day。”在马航370飞机失踪后,这条微博被大家含泪转发了很多次,但这不是真实的通话,是民航人网的工作人员杜撰的文学作品。——怎么回事?难道非得要倪萍老师念一遍,大家才能意识到这煽情有多过头吗?

人人都有不可免俗的刻奇时刻

众人点赞的怀念过去

分手后忍不住分享过去的点点滴滴这事儿常有,雄文从初次见面到浓情蜜意洋洋洒洒动辄三万字,加上朋友留言纷纷表示遗憾和未来会好的,以至于自我陶醉的伤感得到升华,整个人只觉犹如站在舞台中央。但说实在的,一方面谁放不下谁感怀多,浓浓的被甩气质很容易让人看起来Low到不行;另一方面,有这功夫感怀早点把事儿做好不就不用分手啦,还“让我再爱一次”呢!

分享小众范围内口碑好的艺术电影

一个人在家观赏被朋友们口口相传的艰涩难懂的艺术电影,一边犯困一边百度情节和隐喻,看到朋友们曾提到的经典镜头停下来仔细看看,心中点完“到此一游”后快进看了下一段。又或者是齐聚小咖啡馆观影,斜倚在沙发上一杯酒一根烟地看,可笑的地方一起哄笑,分享心照不宣的每一刻。大概文艺青年一起“作”就是沙龙存在的意义吧。

说走就走的旅行找到真自我

说走就走还不错,可是我们往往不自觉地硬劲要把旅行和平素生活对立起来做出一种抛弃一切义无反顾的姿态。寻找初心这个事儿因为和千千万万志同道合的青年汇入一股洪流而显得特别的矫情,这时候,那些声称“我不用去西藏去远方然后忽然发现我自己,我坐在我家阳台上也知道自己是谁”的人反而显出一种卓尔不群呢。

小资产阶级梦想清单里的所有

陈冠中说,刻奇是有棕榈树的海滩和彩色的日落、鸟瞰丛山的瑞士田园村庄、红白绿作装饰的意大利餐馆、侍应生穿民俗服饰的风味食肆、仿古中式装潢的茶艺馆;刻奇是老外穿唐衫旗袍、中国人家里放仿意法宫廷家具;刻奇是门前有罗马柱的别墅,是一幢洋房两部车的中产形象。

刻奇是城市酷人类想象自己开着越野车到偏远地区看原汁原味的土人;刻奇是拍婚纱照;刻奇是高档楼盘的名字,什么中心、什么广场、什么城。刻奇不仅是酒店房间里那幅不难看的行货画,还是大部分五星酒店很舒服很制式的房间装潢和服务……

好了,一句话总结:刻奇就是媚俗。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胡昱
来源:《第一财经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