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民自曝抄底秘籍:少食多餐

近日,股市稳中有涨,波动不大,再加上天气闷热,在长春某证券公司营业部里,不少股民都有些昏昏欲睡。在这种沉默的气氛中,只有一位中年股民身边格外热闹。“‘滕大抄’啊,这两天个股涨上来了,你又赚了吧?”不少股友都这样问。

原来,股民老滕是在营业部小有名气的“抄底达人”,还因此得了个“滕大抄”的美名,每次股市触底反弹后,都有好多人吵着要他分享经验,比如这回是不是又连抄了十次底,下回又打算抄哪只股……

熊市的“大抄”需要吃药

“滕大抄”这个外号,原本是营业部里的一个笑点。今年52岁的滕冲,“股龄”也有16年了,自从这家位于同志街上的营业部成立,他就是这里的常客,也交到了不少股友。而这些老朋友都知道,老滕有个特点,越到熊市,周围越是唉声一片,他反倒越兴奋,越能侃,天天摩拳擦掌,窥伺抄底的时机。

“熊市抄底要比牛市追涨好赚钱,也更见技术。”老滕经常这样说。而他也确实言行一致,是个彻头彻尾的抄底爱好者,经常在股价大跌时,连续进行一周甚至两周的抄底操作,并因此“抄”出了名,营业部里的常客们一见面,就都喊他“大抄”。

“虽然知道他喜欢熊市抄底,但6月末的时候他敢往里冲,还是把我们吓了一跳。”老滕的股友常先生说,6月大跌时,散户们都在数着利润缩水了多少,算着该什么时候减仓、清仓,千万别被套住,惟有老滕“不合群”,大盘刚从高位下跌的时候,他就用最快速度清了仓,然后便天天等着抄底的时机。“大盘跌得那么突然,还不知道要跌到啥时候,这个时候他在那儿一个劲儿地兴奋,还说要抄底。‘大抄’这是不是需要吃药的节奏?”大家纷纷调侃他,万一抄的不是“底”,是个高位,咋办?

越往后出手越大方

但是,关于抄底的风险,“滕大抄”有自己的想法。

“拿全部的钱抄一次底,那才不叫抄底,叫赌博。老手通常说的抄底,是一种短线操作技术,是要逐步压低成本,降低风险的。”老滕算了一笔账,比如某股票在高位时的股价是100元,他在跌停第一个板时,拿出少量的资金抄底200股,那么这200股成本就是90元,在该股跌停第二个板,也就是跌到81元时,他再买200股,手中400股的成本就变成了85.5元……依此类推,当他连抄10次底后,该股票已经跌到了约35元,虽然与他第一次抄底的价位相差甚远,但他多次抄底已经把成本压低了,平均后约是59元。“而且这只是简单算法,实际操作时,我是越到后期买得越多的,第一次买200股,第二次买300股,第十次可能就是1000股,这样成本其实要更低,大约在50元左右,等待反弹没那么难。”他进一步解释说。

按照这种思路,在6月大跌中,老滕奋勇进场,抄底中国高科这只股票。在他出手时,这只股票已经从44元的高位跌到了30元左右,他还是按照自己的老习惯,只买了200股。

“直到7月7日,它跌到不到16块钱时,我总共抄了10次底,最后一次买了2000股,前后用了约20万元的资金,成本平均下来是22块多。”老滕说,7月8日该股大涨了近9%,他也就收了手,等待反弹。

股灾中赚十来万

那之后,股灾过后的股市迎来了一波好行情,到7月23日,中国高科一路上涨超过了29元,次日,老滕以近29元的股价抛出了这只股票,按10次抄底的平均成本计算,他每股都获得了6元以上的利润,总计盈利28%,约56000元。

但是,传说中的“滕大抄”并没有因一次胜利而满足,在他抛出中国高科的第二天,股市又开始回调,他以25元的股价买入了500股,再次开始抄底之路。

这次的回调相对短暂,老滕只抄了6次底,最后一次买入的股价是18元,再次把平均成本压到了22元左右。幸运的是,这只股票很快再次反弹,并数次涨停,截至昨日收盘时,已涨到了29元以上。这第二回合的抄底,次数虽不及上个回合多,给老滕带来的盈利却达到了30%左右,比上一回合还高。“我这回的成本还是20万元,赚到了7万多元。这两个回合的‘抄底战’,算是都打了胜仗,一共赚了12万元。”老滕透露说,脸上忍不住带着些许得意。

进仓看时机补仓算好账

此次大跌中,长春股民有利润缩水的,有被套的,还有爆仓的,老滕反倒赚了钱,引起了股友们的羡慕,不少人都想向他取经。但他告诉大家,抄底是讲究时机和技术的,不能盲目在大跌中玩“勇敢者游戏”,否则一不小心,就容易玩成“死神来了”。

“除了连续抄底,压低成本,第一个出手的时机也要选好。无论是回调还是真正的熊市,如果股价严重超跌,累计跌幅达到七八成,或是脱离日均线快速下跌,都是出手的时机。”老腾表示,此时股市中的负面因素基本已经离场,空头也没有什么后劲儿了,抄底的风险较小,即使遇到极特殊的市场状况,这个时机判断得不是很准确,抄底后股价仍在下跌,还可以结合“先少买、逐步增量”的连续抄底法,压低成本,降低风险。少食多餐总不会撑着。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文章所涉及判断和结论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经理人分享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