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小米在8月10日已经开始在印度销售首款“印度制造”的小米手机——这次卖的“红米2 Prime”是由位于印度南部城市安得拉邦的鸿海工厂为之代工生产的。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随着印度日益成为高科技企业,尤其智能手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市场,所以整个有关的制造链条都有可能随之发生迁移。

8月8日,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中国台湾的富士康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政府签订协议,将在未来五年投资50亿美元在该邦建设电子设备制造厂,该项目将提供5万个就业岗位。

富士康这次算是“重返”印度。

总体来讲,作为电子产品供应链上最重要的一环,富士康会随着自己客户的发展而改换生产地点。在2014年,因订单削减,富士康曾经关闭了在印度钦奈的工厂。这个厂是为诺基亚而建的,随着诺基亚订单的减少并直至被微软公司收购,富士康不得不进行调整。

如果富士康签订的这份协议能够得以实现,那么印度总理穆迪的“印度制造”策略会得到很大的支持,印度希望在2022年将工业产出占GDP的比例从现在的18%提高至25%。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目前的这一比例是31%。印度还希望工业扩张能创造数百万计的工作岗位。

富士康现在的客户包括苹果、黑莓、小米以及亚马逊等等,因此,它在印度重新调整策略继续建厂,不仅仅意味着成本问题,也说明这些客户也都将印度看成了自己未来很重要的市场机会。尤其智能手机市场,不管是苹果,还是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华为、联想或小米,都希望从印度快速增长的智能手机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事实上,中国制造的成本确实正逐年上升。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的调研数据显示,“中国制造”成本已接近美国。该报告分析了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经济体,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制造成本指数是96,也就是说,同样一件产品,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那么在中国则需要0.96美元,可见双方的差距已经极大地缩小了。

中国的制造业面临的压力包括:人工成本上升;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上升和能源成本上升。这对于过去用“低成本”来吸引客户的供应链来说是灾难性的。

但是“印度制造”是否就真的具有真正的优势?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对25个出口大国的制造业成本进行排名,印度仅次于印尼,排在第二位。印度当然有可能去除这些成本中的一部分,比如通过改革税制来使成本降低,一扫政府的官僚习气,废除过时的劳动和土地征用法规等等。但要实现穆迪所说的“印度制造”,印度几乎要在所有领域进行艰难的转变。

要吸引跨国企业转移生产地点,政府效率、物流和能源成本等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印度在这些方面都不占优。因此,即使在中国运营的制造商们面临薪资上涨的压力,也并没有出现大批制造商转战印度的迹象。尽管中国经济面临全球需求放缓等问题,正在减速,但大势对印度来说也是一样的。

时势造英雄,全球不大可能容纳另一个类似于中国的出口导向型国家了。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本文属 @经理人分享 整合共创,编辑:olive wang,参考内容:纽约时报中文版等,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