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后整个人感觉都好了,原来是有科学依据的

Managershare:反正多运动没错的!

驱车赶路,却身陷车流,走走停停,你焦急万分。突然有人变道插到你前面,你忙踩刹车,后车却猛按喇叭。你一阵冷汗,心跳加速,火冒三丈,想要骂人,却无可奈何,郁闷无比,只好眼睁睁看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健身房里, 三十分钟的跑步刚刚结束。从跑步机上下来,你挥汗如雨、上气不接下气、心怦怦直跳,却如释重负、心情舒畅。

面对不同的压力,你有类似的反应(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但却有不一样的感受,前者让你郁闷,后者让你舒畅,这是为什么?

应激——应对挑战的自然反应

应激(Stress)是人类应对挑战的一种自然反应。在远古时代,人类面对的多是自然环境的挑战。

1、远古人类“狂奔”的应激反应

面对野兽或同类竞争者的威胁,人的自然反应是分泌肾上腺素,迅速做出战斗(Fight)或逃跑(Flight)的反应。肾上腺素能迅速让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速,肌肉充血。肾上腺素能迅速调整心血管系统并将更多的血液从内脏输送到肌肉骨骼系统,从而有利于战斗或逃跑。

长期慢性的压力还会导致应激皮质醇升高。与肾上腺素作用不同的是,皮质醇可导致肌肉分解,脂肪储留,从而节省能量,以利长期生存。

因此,从进化论的角度讲,良好的应激反应是一种生存优势。

2、现代人“静止”的应激反应

现代人很少面对自然危险,但这种应激反应的生理机制依然存在。当然,现代人很少再面临饥荒或野兽等自然环境的威胁,取而代之的是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指标越来越高,应酬越来越多,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写不完的报告,回不完的电话……面对种种压力,人体的自然反应就像远古时代一样,依然是分泌肾上腺素和皮质醇。

适当的应激让你心跳加快,精力集中,Deadline 带来的办事高效率相信很多人都有体会。

然而,面对现代压力带来的应激反应,我们依然有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等反应,但我们却很少再像远古时代一样去为生存搏击或狂奔。面对压力,我们多数时候不能跑,不能动,压力得不到发泄,造成了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压抑。

长期面对压力的诸多弊端

如上所述,面对压力的应激反应有一定的好处,但长期的压力带来的坏处很多,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体会,因此不必多说,简单小结如下:

1、压力导致高血压

这原本是有利于战斗或逃跑的反应,但持续的压力让血管就像崩紧的橡皮,增加心脏的负担,导致可能致命的心脑血管疾病。

2、压力导致肥胖和糖尿病

面对压力,人体的本能的反应是吃,而且特别是甜的食物。

这一点,相信熬夜工作的人多有体会。血糖升高,有助于提供能量,本来有利于战斗或逃跑。但遗憾的是,现代压力下,我们很少有机会通过运动把多余的糖分消耗掉。

另外,慢性压力下,皮质醇升高,导致肌肉分解和脂肪储留,因此,肥胖和糖尿病来了。

最近的统计数字表明,十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个是糖尿病,而且超过半数的成人是糖尿病前期,这样的数字触目惊心!

3、压力破坏社会关系

压力下心情不好,导致与同事或家人关系紧张。很多时候与别人的纷争其实是因为自己的心情不好的一种情绪发泄。

4、压力导致失眠

应激状态下,人体的本能是战斗或逃跑。因此,失眠再所难免。遗憾的是,失眠带来的是更多的压力,因此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5、压力导致失落感

应激状态下人体受控于体内的应激激素,你的思维像雷达一样不断搜索信号,总觉得有什么事情没有做完。很多人会感到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感,因此抑郁、失落。

压力积蓄,怎样疏导压抑的能量?

说了这么多压力的坏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减轻压力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顺应人体面对压力的生理反应,通过运动,把积蓄的压抑的能量疏导出来!

为什么运动是最好的减压方法呢?运动能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内啡肽是一种自然的类似鸦片的神经递质,因而被称为天然的止痛剂,能带来欣快感,帮你舒缓压力。

战斗或奔跑是应激状态下本能的反应。顺应体内应激激素的作用,在心跳加快、肌肉充血、血压升高时,运动有助于释放能量、缓解压力。

运动让你的大脑有东西聚焦,给你与自己对话的机会,不再思绪纷扰。

运动时对身体的控制让你恢复对自己的控制感;对运动挑战的克服帮你提高自信。

运动后带来的机体疲劳和放松能让你睡眠更香,进食更营养,从而走出压力导致更大压力的恶性循环。

有开车经历的人大概都知道,长期在市内开车,走走停停,不但对车不好,而且人容易精神紧张。到郊外空旷的高速上风驰电掣一番,不但对车有好处,人也神清气爽。开车如此,生活亦然。

面对压力,我们的本能不是战斗就是逃跑,因此,不妨借运动来舒缓一番。

作者Mike Ling,上海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硕士、美国布朗大学医学科学硕士、NCCPT 认证健身教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MikeLing
来源:“丁香医生”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