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妖记》、《大圣归来》、《煎饼侠》到底是什么水平?

Managershare: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章漱凡,学电影的

终于全部看完了这暑期档三驾马车。说实在话,这段时间每天票房公众号的标题几乎都成了这三部电影的票房通知,准时准点,谁又破了几亿,谁接近二十亿,谁破了什么纪录等等,不一而足。这现象在中国电影历史上从没有出现过。我们在一个前人从未经历过的时代。

这样一段日子里,媒体、自媒体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如战场一般的语义场,作者、影评人、普通大众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断地用评价和讨论轰炸这新的、未见过的生态。有对这三部褒贬不一的,有控诉营销和水军的,有好奇于口碑效应的,不一而足。这现象在中国影评历史上也未出现过。这是互联网的胜利,是传媒行业的胜利。

其实很烦。

所以我想在这里,略微写一下我对这三部电影总体的看法,只站在电影本身的角度来说,从我的角度谈一谈质量这个问题。不去考虑票房如何,不去考虑营销,只是电影。那些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别人者,好评恶评都斥之以水军,但凡看法不同便胡乱骂一通的,就不要看,因没有资格谈电影故。

总体来说,假若十年内,国产电影院中若长能有 60%能做到这三部的平均水平,剩下的给烂片、牛逼好片、艺术片分,那么我认为这就是一个较健康的状态了。

《大圣归来》

从动画角度来说,确实是近年国产动画电影的顶级之作;但是我认为编导水平依然严重不足。

影片拥有一个极其优质的创意与前提,并且在人设、场景设计、细节处理方面极其用心。举例而言,孙悟空的形象设计能脱离俗套,并且在塑造上比较鲜活,有潜力成为中国近年来动画电影中的典型人物。包括混沌、山妖、土地公等颇具特色的形象都是创作者专业精神的体现。这些优点给我一个非常好的印象:这帮人是真真正正在做动画的,能透过银幕看出那股认真劲儿。中国动画这些年劣迹斑斑、臭名远扬,如何自处?借吴本《西游记》第二回祖师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然而,影片的第一场戏就让我感觉到编导水平的不足:在动作场面的处理上一厢情愿,空间混乱,为动画的精彩(确实在美术、造型、摄影方面极其突出)而忽略了场面调度的合理性,无效越轴比比皆是,导致本可以更加精彩的大闹天宫戏份略为跳脱,看得人头昏眼花,复杂有余而精致不足。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之后,但是相对好很多,不知道是否是制作周期等其他问题导致。另外,许多人诟病的剧情方面的问题确实是存在的,后继乏力,原因是编导对于几个人物出现时的剧情非常自信,然而在进行过程中逐渐失去支撑点,用了一个妖精用孩子做药引子的简单矛盾解决一切。不得不说,影片在剧情设置方面的重点依然强调在人物形象本身,诸如悟空的自我蜕变,然而对于外部冲突的营造略显幼稚。

然而,总的来说,《大圣归来》即使不放在中国动画的大环境下看,也依然是一部相当不错的、合格的动画电影。这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它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基于创作者对于动画的理解,而非电影;它在文化内核上的建构基于西游文化与最基本的传统故事逻辑(没头脑 + 不高兴、冰冷者的自我蜕变)。如果该系列希望继续成功发展下去,那么就必须加强对于基础电影观众的观照,加强影片作为电影的强化,在剧情、调度、节奏掌握方面更加成熟。这部电影的成功是新互联网社会的体现,是某种文艺气质在商业范畴内的集体合唱,是创作者和文化冲突在当代中国的一次演出。

《捉妖记》

内核严重扭曲变形的成熟商业作品,定位清晰、专业化程度高,未来可能会产生许多类似项目。

我猜想许多人看完之后的感觉都是“好像没那么好嘛”,当然,也会有许多人非常看好,许多人非常讨厌。

当陈建斌在为王学兵的事儿砸锅卖铁,《一个勺子》几乎铁定万劫不复的时候;当陈凯歌用他的江湖地位和影响力强行通过,但也不得不抛弃《道士下山》宣传中一个强力点房祖名的时候;当郭敬明和他的团队(好吧我没看小时代我不知道他怎么处理柯震东的)的时候;江志强的三千万告诉所有人,有钱就好,有钱就好,有钱就好。

在我看来,这是这部影片的一个缩影。我很难看出《捉妖记》的故事到底脱胎于哪个文化,它毫无根基,不是中国的志怪,也不是西方的神话;它不像大圣植根于西游文化与故事逻辑,也不像煎饼侠游走于现实和喜剧逻辑之间,而纯粹是商业的、可成立的情节性故事。这个故事在节奏掌握上毫无问题,滴水不漏;情感逻辑和个人成长面面俱到,无可挑剔;价值取向也看似平稳正常。

正因为如此,这个表面上非常成立的、标准的故事,加之基本没有问题的、平庸的导演手法,却正反而突出了影片极其怪异的内核:这真的是一个关于人、妖平等关系的故事吗?简单来说几句的话,“妖”和人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吴君如和曾志伟的角色见到井柏然的馋样,似乎说明他们是吃人的,这一情节瞬间就让观众产生了间离,因“妖”的身份在影片开始就被建构为类似人的,而这两人是忠心护卫妖后的正面人物,出场竟犯下了“吃人”的禁忌。可是同样的这两人,在影片末尾竟毫无理由地救下了姜武,只是怕他死去而已。同样的逻辑出现在人身上,姚晨竟能面不改色地对于一个人物化的妖随意下手,成了一盘刺身——这种几乎不近人情的恐怖让影院里每一个人脸上的笑容都消失了,而前一秒钟他们还因为那妖的东北口音而哈哈大笑。总之,影片故事中对于“吃”的运用让观众对于人和妖这两个群体都产生了间离,因此他们的感情就看上去那么虚假,没有支撑。

要知道,“吃人”这个概念在中华文化中有多大的影响?

许多人都说许诚毅是史瑞克之父,那就对比一下史瑞克。同样是妖怪文化,不过史瑞克是非常严丝合缝地扎根于西方骑士文化和童话概念上的解构,将勇士与妖怪对调,将王子丑化,将公主变为妖怪。试问,史瑞克中的妖怪为何可爱?因为没有犯下让观众间离的大错!史瑞克是人性化的,是类似于人的。史瑞克系列的文化核心是嵌入在每一个西方观众的心理图谱上的。

捉妖记呢?

正因为如此,我想才有许多人并不喜欢捉妖记,当然并说不出所以然。不过,捉妖记实实在在的商业化属性是绝对无疑的,因它能将一个极端变形的核心变为好卖的电影,实属不易。它能成功正是证明了娱乐电影的极限在哪里:明星、特效、观看效果都能够为电影加成无限,一个合格的剧本和故事就能够催动越来越热情的中国观众走入电影院。这也提醒我们,一定要让电影好看起来。这部电影是资本的胜利,是商业体制和专业能力的胜利。

《煎饼侠》

这是一部厚积薄发的作品,专业精神弥补了能力的不足,经验和情商弥补了学养的不足,是属于当下中国的商业作品。

从影片宣传开始,走的始终是接地气的路线。这种路线甚至会被斥之为“俗”,亦或是所谓“屌丝”。而在大多数影评中,这种气质被推翻,而成为了“现实”与励志。我相信本片的价值观来自于创作者自身的生活经验,所以可以认为是厚积薄发。因大鹏在影片中利用了自己作为公众人物的身份,他人脉中所潜在的“明星”资源等等来完成一个简单之极的故事,是十分讨巧的。因此,这部影片的成功是难以推广的,因为假若我们把那些真是明星的角色拿掉,这个故事几乎不成立,或者就不那么有趣了。因此,它的趣味就在于明星串场所带来的故事张力,而这种模式几乎不可复制。

电影频道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给了大鹏新人导演奖,其实当时我确实是很惊讶的。现在看来,他确实做到了很大的成功,因作为导演处女作,大鹏利用自己拍摄网剧的经验,不仅没有在导演手法上失去把握,同时还很大程度上利用网剧思维拓展了自己的创作思路。“明星”思维就是一例,另外的就是他很巧妙地抓住了观众的思维,这也就是本片最大的亮点所在:完全消灭了叙事的间离感,让真实的人物、姓名、事件贴近观众,然而又在各个喜剧桥段重新建立间离感,例如岳云鹏的武功。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方法,也是当下中国,除了大鹏几乎无人能做到的一种方法,因为他出身于网剧。

当然,这个方法也是双刃剑,它能掩盖故事的不足,但不能完全消除故事的问题。例如故事的主线几乎是被上帝视角给硬生生扳成了大团圆结局,同时人物性格的前后变化显得单薄。另外,影片虽说贴合了许多观众的价值取向,但毕竟不能满足更高的文化期待,因它的内核仍是建立在网剧思维式的现实与喜剧逻辑中,对现实、文化是蜻蜓点水,所谓励志与现实在影片中的展示仍然略显廉价,能打动人,但不会产生深层次的长久思考。当然,这也并非影片本身的意思了。

最后说一个优点,影片在导演构思上很有新意和胆量,用了许多分屏、高速镜头,同时在调度上也基本合格。值得注意的是,大鹏从网剧开始就特别喜欢使用画外空间制造笑点,本片中也有,例如王总的小弟打开钱箱却不面对大鹏的那一段。这是属于导演构思中的喜剧,令人刮目相看。总之,这部电影是当下中国商业环境中的一个优质解,也许之后就不会有第二个,因它具有特殊性,太贴近当下中国人的某些思维,是特属于中国目前现实的一个产物。

总的来说,我对这三部影片的看法就是如此。可以看出,这三驾马车在文化、导演水平、艺术层次等许多方面有巨大的差异。然而他们都在国产电影保护月达成了巨大的商业胜利。不能不说,中国电影市场目前的发展可以用疯狂来形容。这三部电影都不能算是特别棒的好电影,然而却是当下时代的一个印证,是可能的更好的国产电影时代来临的曙光。也许国产电影最高票房的宝座会在近几年不断被打破,也希望更加多姿多彩的电影能够被中国观众所看到。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章漱凡
来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