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北京西郊畅春园。

老皇帝康熙撒手人寰,四阿哥胤禛在“九门紧闭”的肃杀氛围中夺得皇位,这就是雍正皇帝。父皇留下的烂摊子需要整饬,庙堂坊间的猜测需要澄清,而这一切,既离不开他的战略决策,更离不开官员们的具体落实。因此,管好官员成了雍正初政的关键步骤。

如今,中央要求各级干部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简称“三严三实”。当年的雍正,管教官员也有其独到做法,在他看来,“治天下惟以用人为本,其余皆枝叶事耳”。

铁打的朝廷,流水的官

康熙晚年,为政宽厚,管理宽松,官僚队伍相对稳定,一些高级干部任职长久,工作没了新鲜感,于是因循怠玩,日趋废弛。雍正一反乃父的旧“常态”,人事变动频率加快,前些天还在庙堂之上,过几天便身陷囹圄;前些天还是基层小吏,过几天便主政一方。

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由于雍正初年的政治斗争激烈残酷,允禩、允禟集团和年羹尧、隆科多集团的相继倒台,使大批干部丢官。另一方面,一些并非科举出身的官员,虽然名不见经传,却因办事机敏、政绩卓著,被提拔到要职肥缺,发挥更大作用。

同一个职位,走马灯似的换人,看似来去匆匆,有点混乱,但雍正有自己的道理:

“事无一定,又不可拘执,有时似若好翻其案,不知其中实有苦心,总欲归于至是,是故或一缺而屡易其人,或一人而忽用忽舍,前后顿异,盖朕随时转移,以求其当者,亦出乎不得已。”

无论以前官职高低,任期长短,背景软硬,都要流动起来,既保持了工作的新鲜感,又增加了官员的阅历,在轮岗和尝试中,逐步实现官员和职位的匹配,最终把差事办好。同时,促使人人自危,不敢荒废政务,官员队伍更加勤恳敬业,作风为之一振。

御史刘灿曾公开反对雍正推行的耗羡归公改革,雍正认为他这么做是有私心,便把他调到刑部当郎中。没过多久,又见他“居心尚属纯谨”,将其提拔到福建担任汀漳道道员。漳州粮库缺米,刘灿怀疑其中有弊,便上报督抚严查。不料,上报文书被府县截回,他气得以头撞壁。有人因此参劾他过于浮躁,有失体统。而雍正则不计小节,充分肯定他踏实办事的精神。通过轮岗尝试,使刘灿在更合适的岗位上发挥了更积极的作用。


重用“才具之员”

雍正四年八月初六日,云贵总督鄂尔泰上书言事,其中提到他的用人原则是“因事择人”,而非因人派事。这一主张得到雍正的肯定,还获得这样一句朱批:

“可信者非人何求,不可信者非人而何。”

在他看来,“可信任”是在“德”的方面对皇帝绝对忠诚。然而,只有忠诚却无法胜任官职,以及连忠诚和胜任都做不到的人,就不必抱期待了。比起“可信任”,雍正也看重“办事能力”:“凡有才具之员,当惜之,教之”,“庸碌安分、洁己沽名之人,驾驭虽然省力,惟恐误事”。安分守己固然是皇帝对大臣做人底线的基本要求,但如果安分到庸碌的地步,凡事惟皇帝马首是瞻,提不出任何建设性意见,与养闲人何异?

儒家伦理倡导“以德服人”。三国时期司马昭曾对官员提出“清、慎、勤”的三字要求,被后世奉为圭臬。要但想成为雍正朝的高级官员,除了做到“清、廉、勤”这三个基本要求外,还要拥有大局观,懂得瞻前顾后,储备各方面的知识,具备各领域的能力,真正做到德才兼备。

雍正极为看重办事实力,其来有自。夺位之说自其继位伊始便在坊间流传,时时威胁着他的正统地位。雍正清理政敌、扫除异己,都与这件事的纠结有关。财政亏空、陋规泛滥、吏治腐败、战事不利,雍正接管的是一个糟糕局面,哪像个盛世的样子?

正因如此,他必须如履薄冰地面对每一天,用勤奋来扭转乾坤。看奏折是他一天的主要工作,一天批五六十份,每份都要批上几十字、几百字。一天的书写量不下万字。工作到后半夜也乐此不疲。雍正用自己的勤政,给官员们树立了严于律己的榜样。

皇帝爱批奏折,官员们落实朱批精神的工作量就异常庞大,对办事效率的要求也在提高。雍正朝的高级干部里有没有这样的“超人”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一个汉族大臣历事三朝,均得重用,在这个满洲贵族当权、满汉矛盾依旧的时代是很不容易的。张廷玉做到了。他的独门绝技,便是超强记忆力和公文写作能力。雍正传达口谕时,只有张廷玉记得最准,且在短时间内形成文字。军情紧急之时,雍正口传圣旨,张廷玉随即写成文字,经雍正稍加修改,便发往前线。这样好用的大臣,谁不喜欢?

李卫的第一份体制内工作竟是花钱买的。在户部做官时,眼看管理户部的王爷公开从税银里抽成,怎么劝都不听。他一不做二不休,就把这些钱单独存在一个柜子里,挂上“某王盈余”字样,置于廊下,搞得这位王爷非常难堪,再不敢从公家口袋里抠钱了。这种敢作敢为的精神,令雍正刮目相看。后来,他在浙江做官,贯彻雍正整顿盐政的谕旨最彻底,成为“模范督抚”。

这些官员是“超人”,但不是“圣人”。允祥脾气急,张廷玉“恭谦默作”,鄂尔泰善拍马屁,田文镜“宽以律己”,李卫经常捅娄子。然而,雍正用敲打取代惩罚,有效地管控了他们的缺陷,实现了扬长避短。

正风肃纪

“朕在藩邸四十余年,凡臣下结党怀奸,夤缘请托,欺罔蒙蔽,阳奉阴违,假公济私,面从背非,种种恶劣之习,皆朕所深知灼见。”

对于康熙后期官场的种种丑恶现象,雍正有着切身感受。这使他在继位后对官员作风的整饬,一刻也没有停歇过。

雍正不断地宣传自己治理官场作风的三大理念:反对朋党政治、反对沽名钓誉、主张刚猛务实。他认为,树朋党是“各徇其好恶以为是非”,扰乱朝廷视听,破坏君主集权,是“罔上行私”的表现,是不忠于君主的大罪。年羹尧、隆科多虽是雍正继位的大功臣,但他们迅速滑落,乃至身败名裂,就是犯了结党营私的官场大忌。

士大夫常讲的“名实兼收”,在雍正看来,“所谓名者官爵也,所谓实者货财也”。官帽子和钱串子,一个都不放过。山西巡抚诺敏,既不贪财,也不谋私,“两年贡银,一年完成”,成为雍正树立的清理财政亏空的模范。然而,这些政绩是建立在横征暴敛和克扣商家基础上的。真相大白后,雍正不顾各方求情,毅然将他处决。雍正认为,为了沽名钓誉而谎报政绩,是以葬送朝廷前程和民意支持为代价的,危害比贪银更甚。他要求大臣们“筹国是,济苍生”, 要求学校要“实行”、“文风”并重。

康熙后期宽仁的为政风格要不要继承?雍正给出的答案是:“观乎其时,审乎其事,当宽则宽,当严则严。”不拘泥于祖宗家法,要视实际情况定。雍正强调,继位之初“人心玩偈已久,百弊丛生”,“若不惩创,将来无所底止”。 所以,雍正朝必须为政刚猛。

只靠皇帝不断呼吁,当然不可能拔除当时官场腐败的病根。雍正还实施了一系列针对官场弊病的改革措施。

实施耗羡归公和建立养廉银制度,大幅提高各级官员的薪水和办公费,刹住了乱收费、乱摊派的自发动力。开设会考府,主持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审计和清理积欠行动,迫使地方官赔补府库亏空,确保地方财政稳定。创立奏折制度,用皇帝与重臣单线联系的方式,形成中央驾驭地方和政令畅通的链条,实现高级官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最大限度地加强中央集权。

这些改革措施延续百年,固化了澄清吏治的制度性基础,在一段时间内营造了不敢贪、不能贪的官场风气。

雍正管教官员的招数,为改进官员作风、荡涤官场环境、落实改革措施,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他接手大清江山之初,府库存银不足800万两,交棒乾隆之时已有数千万两,经济硬实力和政治软实力触底反弹,为乾隆完成大一统奠定了强大的国力基础。在雍正朝这个特定时期,雍正的“干部管理”是成功的。

然而,雍正对官员的管理,仍然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言堂做派,一切都以他的个人好恶为前提。这样的状态对君主的智商、情商和综合能力,以及社会环境的宽容度提出了极高要求。一旦君主有变、环境有变,这些积极要素能否继续维持,被打压的消极面是否会卷土重来,都很难说。事实证明,雍正在官员管理方面的部分经验,如“刚猛为政”、“以才为先”,只适用于雍正一朝,乾隆继位后便加以纠正。而它过于依赖“人治”的问题,则在乾隆朝被不断放大,最终走向了万马齐喑的另一个极端。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来源:筑成世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