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人们说,香港中银大厦的设计是为了让中国银行(BoC)的老板们可以俯视汇丰(HSBC)香港总部。

官方说法是,出自贝聿铭(IM Pei)之手的香港中银大厦在设计上仿照竹树不断向上生长,象征着力量和生机。其建成时间要比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设计的汇丰香港总部大厦晚四年,然而,毫无疑问,中银高出了竞争对手一头(至少在香港)。

然而,在中国境外,中行在商业触角范围上一直比不上最大的一些亚洲竞争对手,包括汇丰。中行最近的行动表明,它想改变这一局面,而现在可能正是中资银行寻求迄今仍不足的国际影响力的大好时机。

上周,中银香港(Bank of China Hong Kong)将旗下的南洋商业银行(NCB)挂牌出售,售价87亿美元。所得资金将被用于吸收其内地母公司在东南亚地区的资产。因此,伴随中国准备发起大规模的海外基建贷款热潮,中行的国际业务将被纳入一个向外聚焦的部门。两者相结合,中行通过其香港分支,将具有让其真正的海外扩张生根发芽的潜力。


建立遍及全亚洲的银行业务是许多贷款机构的梦想,该地区的私营部门信贷规模有望在未来10年超过美国。但当前格局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多数当地大型银行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本国市场,而竞争主要来自汇丰、花旗集团(Citigroup)和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

这种局面应该不是愿望(或者资产负债表规模)的产物。世界资产规模最大的10家银行有一半在亚洲,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四大银行中的其余三家以及日本三菱UFJ金融集团(MUFG)。榜单的另一半包括汇丰、摩根大通(JPMorgan)、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巴克莱(Barclays)和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

对于拥有泛亚洲雄心的银行(包括当地的和西方的)来说,主要障碍在于它们在金融和机构两方面都缺乏真正的当地地盘。没有当地存款为贷款提供资金,银行要承担汇率风险,而这一地区深知汇市可以造成怎样的痛苦。汇丰、花旗和渣打的实力建立在它们在许多国家数十年打造的地盘基础上,而这种模式越来越难以复制。

中行将不是唯一做出尝试的银行:三菱UFJ金融集团也在这方面努力。2013年,该集团以60亿美元收购了泰国大城银行(Bank of Ayudhya)的控股权。此后该集团拨出了更多并购资金,意在吸纳当地的本币存款。但三菱UFJ在泰国的收购交易在限制多多的亚洲是一个例外。以中银香港出售南洋商业银行为例,竞标者必须是中国内地的国有控股企业。

另一项风险在于规则的改变。新加坡政府投资集团淡马锡(Temasek)就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其将印尼金融银行(Bank Danamon)控股权转移至星展银行(DBS,淡马锡在该行也持有股份)的计划,被禁止任何人一次性收购一家银行40%以上股份的新规则挫败。这种基于政治动机的规则变化,打击了星展银行本身的地区雄心。

但中国规划的基建支出,将提升中行的国际增长机会。如果商业化的贷款承诺能够兑现,这种贷款应该给中行带来其买不到的当地地盘。这个进程似乎已经启动。

上月,中行发行世界上第一笔四币种债券,为所谓的新丝绸之路基础设施项目筹集36亿美元。通过借入美元、人民币、欧元和新加坡元资金,并将筹资所得存入从台湾到匈牙利的分行(通常情况下债券筹资所得放在一个地方),中行正开始建立汇丰等老牌银行很久以前扎下的当地根基。

目前,中行约五分之一的收入来自海外,而其最接近的国内对手中国工商银行(ICBC)仅有约5%的收入来自海外。但中行大部分的活动仍集中于香港,中银香港在香港的排名已经超过渣打,成为仅次于汇丰的第二大银行。

在香港,地盘和摩天大楼很重要。在建设汇丰香港总部时,有一个笑话说,这栋建筑预制件风格的结构设计是为了在1997年这块殖民地回归中国后快速撤离(如果有必要的话)。

与此同时,香港中银大厦告诉香港这是它要留下的地方。现在要看中行能否在亚洲复制其在香港的成功。


译者/陈隆祥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 珍妮弗•休斯
来源:FT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