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反感的就是打折销售:眼见四个月前全价购买的衣服,如今掉价掉得已所剩无几,内心哪有快乐可言?尤其是同样的衣服买来后挂在衣柜里压根没穿过,全价标签仍完好无损时。但也不尽然,打折季唯一的福音是它宣示了新时装季的到来——因此,我唯一喜欢的购物场景就是打折货架与一排排光鲜亮丽、之前从未见到的服装现货比肩而立。

说起从未见过的货物,真的是实至名归。如今店铺里上架的很多服装既未在T型台上亮相,也未曾在时尚刊物上大肆报道。与T型台上亮相的时装相比,它们往往价廉物美、薄利多销,它们就是季前装——整个流行时装周期中的“珍珠”。

季前系列每年通常推出两次:早秋季从6月一直持续到9月,届时正好与拥趸们耳熟能详的秋季装接上茬。另一季前系列(也称作resort或cruise季,称呼容易让人晕菜)从每年11月开始推出,直至与春季装对接上。季前系列不同于主流时装秀:色调与剪裁风格更为朴素,服装也不追求标新立异,设计风格更显含蓄。它们通常更为耐穿。因此,它们如今占到各大公司年销售额70-80%的份额也就不足为奇了,它们贡献了各个品牌销售额的十之八九。

鉴于这些季前系列贡献的真金白银,那么对于在主时装季上费心费力持怀疑态度也就情有可原了。这似乎是个怪异的讽刺:我们买的多数服装与T型台上秀的时装风马牛不相及。那么时装秀真的就是鸡肋吗?


多数时装权威人士坚称:若要提升品牌知名度,唯有T型台一条路。从经济层面看,时装秀仍是买家出手前衡量各大品牌热度的最佳平台。在时尚专家看来,时装周仍是实现媒体关注度最大化的最好舞台;而从创意层面看,时装秀仍是体现设计师理念精髓的最佳场合。

因此,季前秀俨然就是时装界的“工兵”,它就好比突然出现在舞台剧中、主演家喻户晓角色的知名性格演员:兢兢业业、不受赏识,但作用巨大。

但此一时、彼一时也。Miu Miu如今在巴黎推出自己的resort季前系列,算是拉上了非正式“时装季”(越来越多的季前系列亮相于T型台)的帷幕。过去六周里,香奈儿(Chanel)、古驰(Gucci)、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和迪奥(Dior)分别在韩国、纽约、美国加州棕榈泉(Palm Springs)以及法国戛纳举办了季前秀场,更绝的是:J•W•安德森(JW Anderson)在英国剑桥艺术馆、已故馆长吉姆•伊德(Jim Ede)的故居Kettle's Yard举办了季前秀。这些季前秀往往会同台举办多场其它品牌的发布会,更多关注是否成系列。与此同时,各种季前系列层出不穷地推出。曾几何时,它们的款式屈指可数,如今俨然已是“千军万马”之势————往往有成百上千种款式。过去一年中,时尚界的“丑小鸭”已蜕变成时尚宠儿,各种季前秀把时装秀档期安排得满满当当。

CEO们声称这些计划外的秀场专注于主流时装周外的品牌。我觉得爽呆的是推出的新款不胜枚举。但设计师们如何应对这种无休止轮番上演的季前秀?要知道,很多设计师如今每年至少得观摩六场季前装发布会。

“这让人心力交瘁。”在自己门店举行季前秀的设计师罗兰•穆雷(Roland Mouret)说。“太疯狂了。”来自奥斯卡•德拉伦塔(Oscar De La Renta)的设计师彼得•柯平(Peter Copping)补充道。“工作量超人。”维多利亚•贝克汉姆(Victoria Beckham)一边带我参观她伦敦芒特街(Mount Street)门店的季前装、一边对我说。维多利亚•贝克汉姆还推出了价格便宜点的二线品牌Victoria,她先费尽心思预选出约500件,然后逐步淘汰,直到选出自己最心仪的款式:“我们店面空间有限。”对于那些未上架的衣服,她这样解释道。季前装通常两次交付,所以新货往往每三个月上架一次,这与繁华商业街的店铺并无二致。

尽管如此,她竭力避免举办resort季前秀。但诸位注意她的这家门店,露天市场的印花图案在她的季前系列贯穿始终。季前系列甚至有望变成时尚宠儿的意味……


译者/常和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 乔•埃利森
来源:FT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