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日本经济衰落已久,但在亚洲乃至全世界仍是工业、文化强国,而其欠佳的英语水平、怪异的英语发音,却让人难以置信。为何日本人有底气敢不学英语?

在2013年公布的托福考试成绩榜上,日本是成绩最差的亚洲国家之一,仅排在蒙古、柬埔寨、塔吉克斯坦、老挝和东帝汶之前。

前几年微软日本法人的前社长成毛真出了一本书《九成日本人不需要英语》,认为日本国内市场巨大,不是所有企业都向海外发展,日本本身也不是必须用英语作为通用语的多语言国家,真正需要掌握英语的人仅限于外资企业和一些官员,其他人大可不必都学英语,不要被英语产业界牵着鼻子走。

据调查,日本近七成的企业在录用新人时,都不重视受聘者在校期间的外语学习成绩及电脑操作水平。超过九成的企业或部门非常重视的是受聘者的实际工作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的素质,还有到本公司工作的意愿是否强烈等。

虽然日本也非常流行各种资格证书考试,很多行业只允许获得资格证书的人进入,但这些资格证书的考试并不要求考英语,只有翻译、旅游等少数面向外国人的行业资格证书才需要考英语。

在日本至今仍然有相当多的人反对小学英语必修化。从2010年开始文部省规定小学五六年级学生每周进行一次外语活动,通过歌曲以及游戏等形式让学生亲近外语,基本上不教授如何读写。请注意,是外语活动而不是课,因此既不用教科书,更没有考试。

2013年日本文部省发布了小学英语指导的最新方针,规定从小学三年级起开始英语教育,小学五年级时作为正式课程教授。三四年级学生每周进行一至二次英语活动,五六年级学生每周三节英语课。但是这个方针大约到2020年四月份才会实施。

日本学校里不重视英语教育,家长们也不会像中国的家长一样热切的送孩子参加各种英语班。社会上的英语班收费昂贵,学生寥寥无几,和中国的火爆场面有天壤之别。

在日本街头也看到过不少英语教学广告,但是比起中国来,日本人学英语的劲头远远没有达到“疯狂”的地步。

事实上,日语中已经参杂了大量的外来语。三省堂出版的日本国语辞典中收录的词汇有62000多条,其中外来语约有6000个(汉字词不算外来语)。

考虑外来语每天都在增加,可以保守的说日语词汇中有十分之一的词是外来语,而其中90%都来自英语。所以一个有一定知识水平的日本人掌握的“英语单词”要达到4000-5000个左右。

当然,这里的“英语单词”要打引号,因为它们是以片假名的面目出现,而且由于日本语音因素的限制,由片假名拼出的“英语单词”只是近似英语发音,说英语的外国人可能根本听不懂。

比如英语的Radio(收音机),在日语中用片假名拼写为ラジオ,听上去是“拉吉欧”的声音,英国人肯定不明白。

再比如computer(电脑),拼写为コンピュータ,“空庇佑它”,定一下神可能还能琢磨出味儿来。

日语的母音就五个,和英语令人眼花缭乱的母音与子音组合相比简直太单调了。一辈子没有学过的发音自然很难发好,这是难点之一。其次是由于日语里没有单独的辅音发音,辅音后肯定跟着元音,所以日本人总要加上元音才觉得对劲。

比如把table读成“忒-不卢”,把sing读成“星-格”。日本人读英语还随便划分音节确定重音,这就像唱歌,词是对的,调与节奏却完全不对,这样就不可能沟通。

大部分日本人性格腼腆,内向,自卑,不敢仰起头挺起胸大声打招呼,不敢在公众场合回答问题,更不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就连自己应得的权利也很少主张。

在自己的国家外国人对自己说话,有什么可怕的?外国人讲日语,就回答日语,外国人讲其他语言,自己听不懂有什么可害羞的?该努力的不是外国人吗?

日本人认真细致,重视细节是闻名世界的。这保证了日本的产品质量高,列车准时,事故少,赢得了全世界的信赖。但是这个优点在学习外语时就成了障碍。

很多日本人不是learn,而是study,研究英语,扣细节。坚持下来的人把自己搞成半个语法学家,而大多数人钻到牛角尖里出不来就只好举手投降。

学外语可以马马虎虎,可以不动脑筋,不必要什么都透彻理解,更不需要完美,但是日本人绝对不同意这个观点,这就导致他们永远也学不好外语。

自明治时代日本“改革开放”以来,来自西方的新思想和新事物急剧增加,且很多新事物在旧日语中并没有对应词汇,仅靠在描述本国事物的名词前加“洋”或者“西洋”这种土办法根本无法应对。

日本知识分子只好原封不动地将新事物、新概念的名称按照原来的发音用片假名来表述和记忆。

据统计,三省堂出版的《日本国语词典》中收录的词汇有62,000条,其中外来语就有6,000条(排除汉语词汇后),90%都是英语词汇。

二战以后日语中引进的英语词汇更是以科技和生产词汇为主。据统计,二战后的30年间,日本引进的科技和生产类的英语词汇占据了引进英语词汇总数的近90%。

二战后,日本迅速意识到从公开合法渠道搜集国外科技和贸易信息的重要性。

日本政府将“情报立国”作为国策,制订了一系列科技和贸易信息管理的法规政策,并先后建立了以日本科技振兴机构(JST)为代表的官方机构以及以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为代表的一批半官方信息搜集机构:JST主要任务是翻译公开发表的外国学术文献;JETRO则侧重于贸易和商业信息的搜集,其在全球54个国家有71个办事处。

日本民间也建立了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等搜集共享贸易信息的社会团体。

除此之外,日本企业还建立了16家以信息搜集和咨询为主要业务的“综合商社”:这些“综合商社”在世界范围内有2000个网点和8万从业人员专事信息搜集和咨询,形成了覆盖全球的商业信息搜集网络。

另外,日本也非常重视外语学术著作的翻译和出版。日本的学术出版界已经形成了一种分工制度:数百家出版社各自负责一个专门学科,培养自己的专业翻译人员。

这些专业翻译人员不但外语素养高,而且有专业知识水准,熟悉研究前沿。只要有重要的外文科技书籍、文章发表,他们就能够很快地翻译成日文,提供给本国广大科技人员研读。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翻译索引(Index Translationum)的统计,在翻译出版外国出版物的总数量上,日本紧随德国、西班牙和法国之后位列第4位,其翻译出版的外国出版物数量(130,496)约是位居第10位的中国(67,304)的2倍。因此,日本研究者可以及时有效地了解世界最前沿的科技信息。

日本科研已形成完善自主的原创学术生态系统,研究者无须精通外语即可从事学术研究,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对于他们也只是锦上添花。

日本朝野上下对于科技创新都非常重视,其全国科研投入在GDP中的比重(3.67%,2011年)位居世界第2,研究人员人均科研经费(247,634美元,2011年)位居世界第3。

巨大的科研投入也给日本带来了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丰厚的效益:2000年以来,已经有10位日本人获得了诺贝尔奖,仅次于美国;其技术贸易收入仅次于美国,(238亿美元,2011年)位居世界第2。

日本学术研究成果之丰富、原创性之高,加上对国外前沿学术信息的引入专业及时,让其学术研究进入了良性循环:研究人员不需要精通外语就可以进行高质量的学术交流,也无须花费更多的精力在查阅外语原文资料上,就能够获取高水准的前沿学术信息。200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益川敏英便不会说英语,也从未出过国,连护照都没有。

对于日本研究者来说,在《自然》、《科学》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只是扩大研究影响力的锦上添花之举:日本政府并不会因为研究者在影响因子较高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而奖励他们,日本研究机构也绝不会把是否在SCI索引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研究人员的职称评价指标。

JST作为日本政府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核心机构之一,并不只是翻译引进国外的学术成果,在推介日本研究者的学术研究方面也令人瞩目:其创立了英文的学术期刊电子平台J-STAGE收录了375家日本科学或技术学会发表的论文和会议论文集,论文摘要全部免费,80%的论文可以全文免费阅读。目前,世界上有约120个国家在利用J-STAGE。

据《经济学人》报道,2004年到2008年间,日本研究者的学术成果被引用到国际学术期刊的次数在总次数中占5.4%,仅次于美国、英国和德国,位列世界第4。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文昊
来源:bwchinese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