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欧裔美国人比中国人更善于放大事物积极的一面,而弱化消极的一面。即主观上更乐观。

 “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情感价值观,最终形成了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情感。”斯坦福心理学教授Jeanne Tsai说。

许多其他的研究也表明,来自中国以及其他东亚国家的人更容易从例如考试优异这样一件好事中看到其双面性——也称作“混合性情绪”。

而欧裔美国人则更多地看到积极的一面,这一差异可以解释为源于自身的文化差异。

集体适应性

美国人更加趋于独立,力求出类拔萃,然而中国人则更趋于团结,力求融入集体,Tsai说。“处在我们这样的多元社会,这种情况很容易被误解。”

打个比方,那些在好事中看到消极面的中国人可能会被美国人视为消极主义者,然而事实只是因为他们自身的文化赋予了他们这样的情绪。

“尽管美国人会在消极的事物中寻找希望,但相比中国人,他们极少会对积极的事物感到消极,”心理学博士后,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旗舰杂志的主编Tamara Sims说。

先前的研究并未检验情感价值观在这种差异上的作用。而新的研究则重点关注这两类文化中有多少人会主观上愿意去放大积极情感,同时弱化消极情感。

混合性情绪

在4个不同的试验中,共690名志愿者参加,其中包括来自美国的美籍欧洲人和美籍华人,及来自北京和香港的中国人。研究人员通过调查问卷来测试他们的情绪、价值观,还有他们的主观乐观倾向。

例如,在其中的两个试验中,志愿者被要求携带随时会响的设备。当设备响起,志愿者记下他们主观上想要乐观地程度以及他们当时实际的情感积极程度。

这些研究表明,美籍欧洲人和美籍华人比来自北京和香港的华人体会的的混合性情绪要少,这些差异和他们自身的乐观倾向也有着很大的关联。

在另外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让来自香港的华人和美籍欧洲人观看一档叫《X音素》的音乐选秀类节目的片段。他们以5分制打分的形式来评价他们的积极感受和消极感受。

他们看的片段中每个选手的表现参差不齐。参与者需要站在参赛者的角度去体会。在看电视之前,研究人员让一半参与者只关注其积极面,让剩下一半参与者同时关注其积极和消极的一面。

主观积极性

那些被要求只关注积极面的人在看电视的过程中很少能感到混合性情绪。

总之,结果显示,人们主观越乐观,他们看到的消极面越少。

由于人们通常忽视文化和实践对人情绪造成的影响,从而以为每个人对事物在主观上愿意接受其积极一面的程度都是相同的,Tsai说。

Tsai和Sims之前的研究重点放在医患关系上,在这层关系上去感受不同类型的积极情绪——激动对平静。这项最近的研究关注的是,相对于消极情绪,人们主观想去感受积极情绪的程度大小。

这些发现也许在某些方面也解释了其他关于混合性情绪的研究。例如,斯坦福心理学教授Laura Carstensen就发现,随着美国人的日渐年长,他们的混合情绪也会变得更多。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Clifton B. Parker 译者 YHX哈哈哈
来源:译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