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怎么了?

上周,小米公布了2015上半年的手机销量,其共售出了3470万台手机,同比增长33%,不过2014年小米出货量6112万台,其中上半年销量2611万台,也就是说其2014年下半年出货为3501万台。所以从数字上看,一向风光无两的小米自2011年以来,首次出现销量环比下滑。

而小米在智能手机方面的主要对手华为的增长势头正健。根据华为公布的数据,2015年上半年全球总出货量5000万台,荣耀方面,上半年全球销量2000万台,销售额达到26亿美元,半年时间便完成了去年全年的销量水平。

分析起来,这份2015国产手机半年报数据让外界开始质疑小米的迅猛增长已经慢了下来,而想要完成之前雷军喊下的今年小米手机2015全年销量8000万到1亿台的目标,看起来有困难。

对于这样的局势,有消息称,雷军打算把休假中的黎万强请回来,对此后者也进行了回复:上半年他们继续拿下国内手机销量第一,最近黑小米销量的,花招真多,拜托别搞人身攻击什么的了,出来混,迟早都要还的。

这样的回复非常的“小米”,对于小米的质疑往往会归为“米黑”对小米的“人身攻击”,而不会考虑这些分析和意见是否怀着对一家有创新精神的创业企业能否走得更好更远的基本善意。

小米应该从上半年销售数据显示的增长放缓趋势开始思考一下这样几个问题:

关注竞争还是顾客价值?

最近让小米引起关注的还是和乐视的撕逼。

回顾起来,小米乐视开打,开第一枪的是小米。

在小米一方,继智能手机打开市场不久,就推出了小米盒子,随后推送出小米电视。为了突破广电总局的政策瓶颈,小米与中国网络电视台旗下子公司未来电视达成为期三年的合作,小米盒子由此获得了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在乐视一方,因为比小米浸入互联网电视领地要早,不仅形成了包括版权和自制剧以及体育节目在内的海量内容,而且在超级电视上捷足先登;今年4月,乐视还推出了超级手机。

无论是小米还是乐视,彼此最终目的除了抢夺PC端市场外,就是要在智能手机端和家庭网络电视端一决雌雄。有趣的是,当乐视宣布将打造互联网智能电动汽车时,小米也迈动了同样的脚步,与特斯拉共同设计研发的小米汽车可能在今年实现量产与销售。

简单地说随着两家产品线的延伸、对未来的布局,小米和乐视产生了直接的竞争关系。

精彩的是,从6月10日小米发布会开始,两家大佬线上线下的互掐口水战。6月11日小米副总裁王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乐视的商业模式是多元化,而不是生态,乐视的各项业务都未能做到市场领先,无法实现强强联合。小米的模式则是依靠自己能做到最强的核心业务,比如手机和电视等终端,其它不是最强的领域和市场上最好的合作伙伴来合作。

这还是好好探讨业务的阶段,但接下来就不好看了。6月11日晚双方的交战升级,这次的战场是微博。先是乐视发布长微博,分别回应小米的三点质疑,指责小米不懂内容、不懂生态、偷梁换柱、误导公众,并称“这些年,你对乐视生态的模仿,只是东施效颦;这两天,你让人啼笑皆非的表演,已沦为行业笑柄。”

接着小米公司激烈回应,称乐视雇佣水军对小米进行恶意的抹黑攻击,并指出乐视向用户收取高额的捆绑年费,有随时被叫停的风险。

具体的撕逼细节可以去百度。M君啰嗦这段的重点在于,企业间的撕逼其实是企业过于关注竞争而开始忽略产品和顾客价值这个核心的一个重要迹象。

在另一场没有撕起来的专车撕逼中,没有对神州专车海报质疑安全问题回击的Uber思路很清晰,Uber创始人兼CEO卡兰尼克在回答国内财经媒体记者“为什么不反击”时说:竞争对手的举动并不是他所关注,他关注的核心是如何服务好自己的顾客:“我告诉我的团队,我们只管继续服务好自己的客人,打造好的体验。只要我们把事情做对,那么一切都会好的。”

对于中国公司来说,专注“把自己的事情做对”这该是一种多么痛的领悟——小米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提供物超所值的“用户价值”,只是这个“用户价值”在随市场变化和需求而变,小米是否体察到了?

对于小米来说,需要认清,它引以为豪的“粉丝经济”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可靠——借用“核心竞争力”理论创始人之一的普拉哈拉德的话:“所谓的顾客忠诚,在今天看来已经异常脆弱。如果你没有能力和消费者实现互动,并在一种柔性的网络中,创造出共同体验的机会与条件,以便让消费者及时表达出自己的需求,你的竞争对手会随时冒出来带走他们——不会有丝毫的愧疚之感。”

品牌价值随产品线递减

另一个值得小米关注的问题在于品牌价值会随产品拓展递减的难题。

小米的战略是利用自己的品牌和渠道优势和强大的粉丝团去开拓新的产品,从手机到移动电源、路由器、电视、净化器,最近还要做电动汽车。用互联网的方式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让资本对小米充满期待,小米的高估值也随之而来。

和《死于技术:索尼衰亡启示》一书作者立石泰则分析索尼走向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类似,品牌的复用会带来品牌价值的降低——这个难题当索尼的产品从电视扩展到全品类的电子产品、游戏、娱乐等领域时就遇到了,当时的顾客调查显示,随着索尼品牌产品线的多样化,顾客对索尼品牌的忠诚度降低了——这也是今天不断扩张的小米也同样需要面对的。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本文属 @经理人分享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