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视野来看,每个国家的资本市场都曾经历过无数次的牛市和熊市。那么,那些被称为“大师”的著名投资者在熊市中会做些什么呢?

本文节选了几位投资者在不同阶段熊市中的做法,期望能为目前在A股市场中感到迷茫的投资者提供某种程度上的借鉴和慰藉。

利弗莫尔:情绪控制最重要

到1923年,杰西·利弗莫尔在股市上已经拼搏32年了,此时他46岁。但他对自己的职业仍然有一种难以遏止的求知欲,他总是不断地学习股票交易技术。他还对市场心理学怀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曾在夜校学习心理学课程,以便更好地了解人的本性。

他曾经说过:“多数人在为他们的房子买设备,或在买汽车的时候非常小心,而在买股票的时候却不那么上心。由于股市的钱好赚,而且来得快,所以就容易使人变得愚蠢,对他们在股市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漫不经心,不像对其他财产那么上心。炒股是需要学习的,而且不能漫不经心地学,要专心致志地学。”

利弗莫尔的结论是,在市场上起作用的想法也许有好几百万种,但从根本上说,必须学习和了解的心态却只有几个,尤其是恐惧和希望,因为人的本性是有共同特征的。

他认为,投资者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恐惧心理。恐惧就隐藏在所有正常人生活的表象之下。恐惧和暴力一样,可以在心跳的时候、在呼吸加速的时候、在眼睛被蒙住的时候、在被一只手抓住的时候或在听见枪声的时候出现。当恐惧出现时,正常的推理被扭曲了。理智的人在感到恐惧的时候,他们的行为就不理智了。当人们开始赔钱时,他们就感到害怕了,他们的判断力也减弱了,这就是人的本性。

至于希望,“不成功的投资者总爱跟希望交朋友——在希望来到股票市场的时候,它总是与贪婪和恐惧并存。一个人一进行股票交易,他的生活就燃起了希望。人的本性之一就是对未来抱有希望,就是相信希望,就是希望得到最好的未来。”

“希望是人类竞赛的一种重要的生存技巧。但是,希望和贪婪、恐惧一样,都会扭曲理性。股市只讲事实,只讲现实,只讲理性,股市永远不会错,错的是交易者。结果总是客观的,是最终的,就像纯粹的自然一样,没有什么诱惑力。”

利弗莫尔认为,股市投资有两条必须遵循的原则。第一条,不要总是在股市上投资,特别是在对市场方向没有把握、等着看下一次行情到底怎么样的时候;第二条,对绝大多数投资者造成伤害的是主要趋势的变化,投资被套牢是因为投资方向不对,是因为市场变化的方向不利。

“聪明的股市交易者总是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他们在交易时,总是能够想到将来,而不是只想到现在,当然,更不会想到过去。因此,一个知道如何看报价单的人,在这种时刻,就像是一个能够预言未来的水晶球,总能够看出哪些板块正在上涨,正在出现新的回升,将成为新的强势股。”

利弗莫尔认为,股市投资切忌随大流,而应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在一些事情看起来已经了无希望的时候,我并不感到慌张,反而仍然按照自己的路子往前走;相反,在一切事情看起来一帆风顺、令人欢欣鼓舞的时候,我却认为,这也许是平仓的最好时机。我就是想比其他所有人都先看到这一点,这就是为什么我总能在沉默中坚持自己的看法,避免和任何可能改变我的想法的人交谈的原因。”

“有时候,我会不断积累股票的头寸,因为我相信这些股票在经过一次急剧下跌或一次最得意的狂涨浪潮之后会出现一个转折点,因此,我一连几个月都会把这些头寸留在手里,结果在一年后,我被证明是正确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一般来说,企业经营好转,股票赢利能力的恢复是需要时间的,所以人们必须有耐心,必须谨慎地积累那些在股市上将出现新的回升的股票的头寸。”

利弗莫尔成功预测到了1907年股市的暴跌,而且他所估计的股市暴跌时间和实际发生的时间非常接近。

“在1907年股市暴跌中,我最好的一天是在一天之内净赚了300万美元。在1921年的经济大萧条中,我也很幸运,当时,我决定在股市价格的最低阶段,一直跟着行情走。”

“不过在1929年大萧条期间,我还是过早地卖空了汽车股,因为它们的价格打着滚地往下跌,所以我就开始卖空——这使我损失了25万美元,如果在我最后找到关键点之后再卖空,我就不会损失这25万美元,因为在大萧条期间,它们全都打着滚地往下跌。当时,我买空卖空,赚了很多钱。在1929年市场大暴跌期间,我赚了到当时为止最大的一笔钱。”

1929年大萧条发生时,利弗莫尔已经在股市摸爬滚打了将近40年,他有一种非常好的直觉。他认为,“有些迹象其实是非常明显的,甚至想都能想出来。成交量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抛出的股票可能有人买,也可能没人买,无论是有人买,还是没人买,都不奇怪,关键是要知道到底有没有人买,我就非常认真地研究过这个问题。

对利弗莫尔来说,投资于股市的人和一群想吃到鱼饵的鱼差不多,他们没有领头人,不管是在什么时候,只要他们感觉到了危险,他们就能迅速地随机而动。换句话说,在股市上有几百万个大脑,这些大脑形成决定,主要是根据股市上的两种主要的情绪:希望和恐惧——希望往往是因为贪婪而产生的,而恐惧往往是因为无知而产生的。

这意味着,驱动股市的关键因素不是明智的分析或理智,而是人的情绪,一个人一旦懂得了这一点,那他离成为一个成功的股市交易人就不远了。记住这一点,一个股票交易者必须能够看到他所看到的东西后而隐藏着什么,必须经过仔细地分析,记住,从根本上说,每个人收到的信息都是一样的,可为什么有人赚钱,有人赔钱呢?就是因为他们对他们所收到的信息理解不同。”

关于预测股市的走势,利弗莫尔认为:“没有经验的交易者必须避免的另一个陷阱是企图找出大盘交易的涨跌周期,但准确地预测出市场的最高点和最低点是完全不可能的,最好的办法是小心谨慎,避免出错。推动牛市的主要力量是资金,是资金的供给,是投资者真正的态度和情绪,他们是愿意买进还是卖出。因此,我一直尽我的最大努力跟踪资金的流向。”

伯纳德·巴鲁克:善始善终的大投机家

1924年,卡尔文·柯立芝当选美国总统,伯纳德·巴鲁克敏感地察觉到股票交易市场牛市将再起,因此他在最高法院宣布柯立芝胜选当天买入了价值170万美元的普通股,包括3000股联合天然气、8100股巴尔的摩&俄亥俄铁路、7500股美国冶炼、8000股美国钢铁、5000股南部铁路以及5000股世界制镍。

几天后,赶在月底之前,他又吃进3l800股、价值210万美元的各类股票,包括追进3000股联合天然气、4900股斯罗设德、7000股美国钢铁、4100股海湾国家钢铁、12000股北部矿石和800股亚特兰大滨线(这还不算他在大选前就悄悄积聚起来的16000股瑞丁铁路股票,价值超过100万美元)。清晰的预测再加上市场的巨大威力,这番运作光1925年一年就为巴鲁克赚进了142.43万美元。

从1906年至1924年,道琼斯30种工业平均指数一直在约50点到100点之间徘徊,卡尔文·柯立芝赢得大选之后,这一上限被突破了。1925年即将过去之时,道琼斯指数达到157点,后来在1927年下挫至135点。几次循环往复之后,它又恢复到了正常水平。然而进入1927年,道指又开始上升了,12月19日突破200点大关。1928年,显示价格变化的曲线上扬的角度近乎垂直,终于在除夕突破了300点大关。

这样的势头一直延续到1929年9月3日,那一天,指数上升到381.17点,但随即上升停止。接下来的3年,它狂泻的速度跟它先前爬升的速度不相上下,一直跌到1932年7月8日。这天,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为41.22点。

巴鲁克从牛市一开始的1924年便入场交易,占据了极有利的位置,然而后来的事实显示,1929年他从虎背上下来得过慢了。其实,其间的这些年,他也时常心存疑虑:公众对股市介入过大,股价上涨过快,股票应该脱手,以防大跌,巴鲁克1927年数次买入和卖出通用汽车的股票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20世纪20年代的通用汽车公司(GM)引人注目,其显要的地位相当于60年代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1920-1921年的经济衰退中,通用汽车还是一个险些被人遗忘的公司,1928年超过福特一跃成为全美最大的汽车生产商,其股价在1925-1929年暴涨l000%,足以令所有做空该公司股票的人大跌眼镜。

这是因为,1926年8月,J·P摩根公司的合伙人托马斯·考克兰发表了一篇异乎寻常的讲话:“按目前的发展速度,通用汽车的股票价格太低,它应该并且将会比目前价格高出至少100美元。”

1926年10月出现了一场强度不大的衰退,11月巴鲁克第一次做空通用汽车,他以每股150美元卖出3000股。1927年1月,他又抛空12000股,此时股价已高达155美元。

巴鲁克时刻期待着通用汽车股价下跌,可是事与愿违,2月份股价继续上涨。巴鲁克不得不承认自己看错了,便以每股160.25美元的价格买进8000股,但不久之后又卖出1000股。

3月,股市形势更加乐观,股价一再创出新高。月中,巴鲁克又买进,这是补足空头以减少损失的惯常做法,但月底他又以每股176美元抛出26000股,但股市依旧没有顺从他的心意,他不得不以更高的价格再买回。

这样的循环往复——卖空、期待跌价、以更高的价格买回——在整个7月一直重复着,直到他最后一次以每股213.5美元买入,比前一年11月第一次卖出时高63.5美元。这一次,他的损失高达40.54万美元。

1929年3月底,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指数突然从320点跌到300点,紧接着的4月、5月一直缓慢下滑。6月,正当股市即将再次攀升时,巴鲁克发表了一篇后来被证明最不灵验的预言。他认为,繁荣景象即将到来,并且世界范围内货币政策的实施非常有效。

关于巴鲁克在1929年的收益一直是个谜,有些人认为巴鲁克表现出了过人的洞察力,从而提早卖出了所有股票。据悉,1929年,他的总收入达到l98.70万美元,其中股票收益61.58万美元。大崩溃后衰退的数年内,巴鲁克一直没有明显受损的迹象:他依旧去国外度假、资助有意义的事业、做慷慨的政治捐助等。

但是,另外一些人认为,作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工业复兴乐观主义者,巴鲁克低估了股市崩溃之后数月的形势的严重性,因而很晚才卖出股票。

有记录可查的是,道琼斯平均指数达到1929年最高值两天之后的9月5日,巴鲁克还买进了5400股美国辐射、l000股贝瑟汉姆钢铁、1300股联合股份,共计价值整整50万美元的普通股票。

9月25日,巴鲁克买进5000股莱曼,同时卖出了价值200万美元的2万股美国广播公司股票。9月27日,道琼斯平均指数下挫11点至345点,巴鲁克以每股33美元的价格抛出l300股美国极峰,比他8月买进的价格每股低了3美元。

致命的10月到来之后,他从第一天便开始了新的买进。10月1日,他购进一家名叫罗得西及刚果边境(Rhodesian Congo Border)的铜矿公司股票l400股,同天卖出3000股美国广播公司。10月3日,道琼斯平均指数一天猛挫14点,跌至330点以下。10月4日,指数曲线继续下滑,可是巴鲁克仍坚信会涨,继续买入。

10月16日,耶鲁大学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大胆做了一个很快被证明是不朽箴言的预测:“股票价格已经达到最高点,永远不会再高了。”10月21日,“黑色星期四”之前的最后一个星期一,巴鲁克以买进17013股“广播公司”股票结束了一系列的卖出行动,净赚10.06万美元,因为他们当时的卖出价为93美元左右,可买入时每股已跌到了83美元。10月23日,美国广播公司的股价跌至68.5美元,下跌11.75美元。

10月24日,巴鲁克买入了2000股“森蚺”、400股“华纳兄弟”、1000股“美国冶炼”。10月28日,著名的“黑色星期一”, 道琼斯指数暴跌38点,跌幅13%;第二天,再次下跌22%。

1930年4月,道琼斯指数缓慢回升到接近300点;然而好景不长,6月底又降回至212点。一段时间短暂的坚挺和乐观过后,结果是更低的价位;果然,1931年12月中,道琼斯指数飞落至74点,第二年的7月8日进一步跌至41.22点,比崩溃前的最高值下降了89%,为1897年6月5日以来的最低点。

巴鲁克一生成就非凡,但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战却败北,败在美国股市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动荡中。问题是战略性的、非战术性的,小范围内他一直能够获利,尽管利润并不大。

在大危机中,巴鲁克的策略是等待,期待“明天会更好”,可是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更糟。以前遇到危机,惊慌失措的人们抛股出逃之时正是他吃进获利之际。然而这一次,最终,惊慌失措、忧天的杞人们对了。

巴鲁克对自己的损失低调处理,只对很少几个朋友承认他也有痛苦。1930年11月,他给参议员乔·鲁宾逊写信说:“我想告诉你,我在证券上损失相当严重,它虽然不妨碍我仍像以前一样舒适、平和地生活,但是向外的援助恐怕不能像以前那样面面俱到了。但愿,在即将到来的大潮中,我们的船儿能漂往新的方向;当然,对这一点,我不怀疑。”

巴菲特:淡定面对暴跌,别人恐惧我贪婪

或许是因为受孕于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溃之年,这一年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开始了,与熊市结缘的沃伦·巴菲特曾说他非常喜欢1929年,并且始终对股市崩溃有一种亲切感。

巴菲特一生遇到过四次股市暴跌,其中三次市场跌幅过半。巴菲特的经验教训可以归纳为三个字:要淡定。

第一次,1973年1月到1974年10月暴跌50%。

早在1966年的时候,巴菲特就因为股票飞涨,实在找不到符合自己标准的廉价股票而茫然。终于在1968年的时候,巴菲特告诉合伙人,他要隐退了,尽管那一年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增长了46%。

自1969年9月退出股市后,然后一直抱着现金,等待估值过高的股市暴跌。巴菲特说,股市先生狂涨了好几年,是时候停下来喘息了。

一直等到1974年,美国股市急剧下跌,在1974年末、1975年初的时候,道琼斯指数一度暴跌到了550点。1974年底的时候,大多数还在股市里的投资者股票跌了60%,最初不舍得抛售股票的人们这时开始恐慌性抛售。

股市暴跌就像发生火灾一样,所有人都想赶快逃离,纷纷不计成本低价抛售。就在别人认为1929年的诅咒再次到来的时候,歇了5年的巴菲特却突然全力动了起来,他大量的吸筹,直至其资本消化不了了为止。

巴菲特在接受《福布斯》的记者访问时说:“我觉得我就像一个非常好色的小伙子来到了女儿国。投资的时候到了。”

据统计,在1974年入市的投资者,除了几个倒霉蛋,其余的人的回报率都在75%以上。这次巴菲特面对暴跌的启示是:不要低估市场的疯狂,高估值持续的时间可能很漫长,等待市场恢复理性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其间要淡定,有耐心,因为可能要等上几年。而暴跌未必不是个绝佳的机会。

第二次,1987年8月到1987年10月暴跌36%。

1987年10月19日道指狂跌了508点,日跌幅高达22.61%。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市值一天就蒸发了3.42亿美元。但巴菲特的表现很淡定,他安慰他的同事说:股价下跌对公司没影响,大家照常工作吧。

为什么巴菲特敢这么说呢,因为巴菲特手里就剩3只股票了:美国广播公司、华盛顿邮报、CEICO,而且他还宣称他要和这三只股票相伴到永远……

这一次股市跌得快,反弹也快,巴菲特没有来得及大动作,不过这仍给了他捡便宜的机会。他精心选了几只股票,到1987年年底的市场恢复的时候,巴菲特持股的总市值首次超过了20亿美元。

面对暴跌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投资机会,巴菲特仍然非常淡定,因为他相信下一次机会还会来,只要耐心等待。

在1987年度致股东的信中,巴菲特回顾大跌:“对于伯克希尔公司来说,过去几年股票市场上实在没有发现什么投资机会。1987年10月,确实有几只股票跌到了让我们感兴趣的价位,不过还没有买到对组合具有影响意义的数量,它们就大幅反弹了。”

“到1987年底,除了作为永久性的持股与短期套利的持股之外,我们没有其他任何大规模的股票投资(5000万美元以上)。不过你们可以放心,市场先生将来一定会提供投资机会,而且一旦机会来临,我们十分愿意也有能力好好把握住机会。”

这次巴菲特得到的启示是:有时暴跌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让你无法抓住抄底良机,对此同样要淡定,不要因为试图把握住每一次机会而自责,甚至投资行为失控。

第三次,2000年3月到2002年10月暴跌50%。

2000年的时候,科技网络股泡沫的破灭,带来了美国纳斯达克指数的狂泻,从5000点跌穿2000点。那时候很是牛逼的雅虎股价从250美元竟然跌到了4美元左右,惨烈到异常。

巴菲特早就预言,科技网络股推动的这波股市大涨后泡沫必然破裂。尽管股市三年跌了一半,巴菲特却并不急于抄底,因为他想买的很多股票还不便宜。

2002年度致股东的信中,巴菲特写道:“在股票投资方面,我们仍然没有什么行动。查理跟我对于伯克希尔公司目前主要的持股感到越来越满意,因为这些公司的收益在增长,而与此同时市场对其估值却进一步降低。”

“不过现在还无意增持这些股票。虽然这些公司的前景良好,但我们并不认为其内在价值被市场低估。同样的结论也适用于大多数的股票。尽管股市连续3年下跌,从而大大增加了股票的吸引力,但只有很少的股票能让我们稍有兴趣而已。这一令人不快的事实正好表明了在大泡沫时期股市对于股票的疯狂高估。不幸的是,狂饮的酒越多,宿醉的夜越长。”

“查理跟我现在对于股票退避三舍的态度,并非与生俱来的。我们热爱拥有股票,如果是以具有吸引力的价格买入的话。在我61年的投资生涯中,其中约有50年中都有这样的机会出现。今后也一定会有很多类似的好年份。但是,除非发现至少可以获得10%的税前收益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后6.5%-7%的收益率)的概率非常高时,否则我们宁可闲坐在一边观望。”

2003年,巴菲特终于开始出手,却是在香港市场买入中石油,在之后几年的投资回报超过700%。

巴菲特第三次面对暴跌的启示是:即使暴跌后有些股票也未必便宜,抄底也要淡定。

第四次,2007年10月到2009年3月暴跌58%。

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在市场恐惧气氛最大的时候,2008年10月17日,巴菲特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公开宣布正在买入美国股票,并再次重申他的投资格言: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他在2009年度致股东的信中说暴跌时要贪婪到用大桶接:“如此巨大的机会非常少见。当天上下金子的时候,应该用大桶去接,而不是用小小的指环。”

“2008年初,我们拥有443亿美元的现金资产,之后我们还留存了2007年度170亿美元的营业利润。然而,到2009年底,我们的现金资产减少到了306亿美元(其中80亿指定用于收购伯灵顿铁路公司)。

巴菲特之所以能够在金融危机的暴跌中如此淡定地大规模投资,关键在于他对于价值投资的坚定信仰:“过去两年对真正的投资者来说是最理想的投资时期,恐惧气氛反而是投资者的好朋友。那些只在根据市场分析人士做出乐观分析评价时才买入的投资者,为了毫无意义的保证付出了严重过高的价格。最终在投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你支付的价格和这个公司在未来十年或者二十年的盈利之间的差额,不管你是整体收购,还是只在股市上买入这家公司的一小部分股份。”

巴菲特第四次面对暴跌的启示是:对于有投资价值的股票,暴跌越狠抄底越狠。

约翰·坦普顿:悲观情绪和经济衰退蕴藏着机会

约翰·坦普顿是坦普顿集团创始人,一直被誉为全球最具智慧以及最受尊崇的投资者之一。《Money》杂志将他誉为“20世纪当之无愧的全球最伟大的选股人”,福布斯称他为“全球投资之父”及“历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经理之一”。2006年,他被美国《纽约时报》评选为“20世纪全球十大顶尖基金经理人”。作为在金融界一个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也是全球投资的先锋,坦普顿共同基金曾经为全球的投资者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收益。

对于经济萧条或者熊市,坦普顿爵士认为,不要等到经济周期或者行情反转时再行动,因为那时已经太迟了。

他说:“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股市的下跌趋势会结束,我总是试图预测经济周期和市场周期,但我们的投资业绩与我的预测并不相符。我们四处寻找那些能够做出准确预测的人,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预测准确率超过60%的机构或人。所以,我们并不把这个作为一个主要的投资策略。

但是,我确实知道肯定会有反弹。我们知道,每个熊市之后都会紧跟着一个牛市,我们知道每个经济衰退期之后都会紧跟着经济繁荣期,我们知道每个企业都会达到顶峰,股市也一样,我只是不知道具体的时点。”

“真正的长期投资者不必等到看见市场反转后再买入,全球最好的经济学家发现可以用12个指标用于预测经济周期,其中最先进和最可靠的指标就是股票市场本身。也就是说,股票市场的变化早于经济周期的变化。因此,如果你等到经济周期好转时再买入,就已经失去大部分的上升空间……如果你打算在市场底部买入,必须在其他人还没有看到好转的迹象时进入市场。”

坦普顿认为,投资者应该为熊市做好心理上和财务上的准备。首先要在财务上做好准备,只要没有太多的债务,就不必在错误的时间卖出股票,但更加重要的是,不要在错误的时间被恐慌吓出局。大部分被迫出局的人是被恐慌吓出局的,人们容易在经历了l-2年熊市后变得恐慌,因而过度悲观而清空股票。

投资者购买并持有共同基金的时间应该至少达到一个市场周期……所以,投资者要做好准备,市场有高潮有低谷,有熊市也有牛市,低谷和熊市并不值得担心。低谷和熊市是机会,是致富的最佳时机,这时股票价格相当之低,你可以以值得买入的价格买入公司的部分股份。

“我们欢迎股价的大幅波动。大幅震荡会困扰某些投资者,但对我们来说,这种大幅震荡增加了我们提高投资业绩的可能性。”

坦普顿认为,只要市场上充斥着悲观情绪,就是买入股票的好信号。“我从未见过投资人像1990年10月那样悲观……我们现在已经度过了那个时点,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悲观,但市场上还是有很多悲观主义者,这说明你的投资是相对较安全的。熊市从来不会在恐惧时启动,而总是在市场高度乐观时出现。”

彼得·林奇:大跌就像明尼苏达州的寒冬

1987年美国股市大崩盘时,彼得·林奇管理着100多亿美元的麦哲伦基金,一天之内基金资产净值损失了18%,损失高达20亿美元。林奇是如何应对的呢?

林奇和国内几乎所有开放式基金经理一样,只有一个选择:抛售股票。为了应付非比寻常的巨额基金赎回,林奇把不得不卖的股票都卖了。

过了一年多,他回忆起来仍然感到后怕:“在那一时刻,我真的不能确定,到底是到了世界末日,还是我们即将陷入一场严重的经济大萧条,又或者是事情并没有变得那么糟糕,仅仅只是华尔街即将完蛋?”

事实上,在投资生涯中,林奇经历过很多次股市大跌,但仍然取得了非常成功的业绩。他的以下三个建议值得借鉴:

第一,不要恐慌而全部低价抛出。林奇谈道,“如果你在股市暴跌中绝望地卖出股票,那么你的卖出价格往往会非常之低。即使1987年10月19日的行情让你对股市的走势感到惊恐不安,你也不必要这一天甚至也不必在第二天把股票抛出。你可以逐步减持你的股票投资组合,从而最终能够取得比那些由于恐慌全部抛出的投资人更高的投资回报。因为从11月份开始股市就稳步上扬。到1988年6月,市场已经反弹了400多点,也就是说涨幅超过了23%。”

林奇表示,在美国股市股票投资收益率战胜其他投资品种的这70年间,曾经发生过40次超过10%的大跌。其中,又有13次属于令人恐怖的暴跌,跌幅超过33%。期间还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暴跌,即1929年到1933年的股市大崩盘。

在这40次暴跌中,即使你提前预测到了其中的39次,并且在暴跌前卖掉了所有股票,最后也会后悔万分。因为即使是跌幅最大的那次股灾,股价最终也涨回来了,而且涨得更高(指优质成长股)。

第二,对持有的好公司股票要有坚定的勇气。“投资股票要赚钱,关键是不要被吓跑。这一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林奇说,股市下跌没什么好惊讶的,这种事情总是一次又一次发生,就像明尼苏达州的寒冬一次又一次来临一样,只不过是很平常的事情而已。如果你生活在气候寒冷的地带,你早就习以为常,事先早就预计到会有气下降到能结冰的时候,那么当室外温度降到低于零度时,你肯定不会恐慌地认为下一个冰河时代就要来了。而你会穿上皮大衣,在人行道上撒些盐,防止结冰,就一切搞定了,你会这样安慰自己——冬天来了,夏季还会远吗?到那时天气又会暖和起来的!

成功的选股者和股市下跌的关系,就像明尼苏达州的居民和寒冷天气的关系一样。你知道股市大跌总会发生,也为安然渡过股市大跌事前做好了准备。如果你看好的随其他股票一起大跌了,你就会迅速抓住机会趁低更多地买入。

第三,要敢于趁低点买入好公司股票。林奇认为暴跌是赚大钱的最好机会:“每当股市大跌,我对未来忧虑之时,我就会回忆过去历史上发生过40次股市大跌这一事实,来安抚自己那颗有些恐惧的心,我告诉自己,股市大跌其实是好事,让我们又有一次好机会,以很低的价格买入那些很优秀的公司股票。”

“股价大跌而被严重低估,才是一个真正的选股者的最佳投资机会。股市大跌时人们纷纷低价抛出,就算我们的投资组合市值可能会损失30%,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不要把这种股市大跌看做一场灾难,而要把股市大跌看做是一个趁低价买入股票的机会。巨大的财富往往就是在这种股市大跌中才有机会赚到的。”

霍罗威斯可:顶级的预言家

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掀起了一轮科技股狂潮,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于2000年5月10日创出历史最高点5132.52点,标普500指数2000年5月24日创出当时历史性高点1552.87点。2000年6月28日,坦普顿集团创始人约翰·坦普顿先生的传人之一马克·霍罗威斯可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讲,他旗帜鲜明地指出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将会下跌80%-90%,标普500指数会下跌50%-70%。

最终,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和标普500指数均于2002年10月10日分别触及最低点1108.48点和768.63点,与马克·霍罗威斯可演讲当天2000年6月28日(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和标普500指数分别为3974.48点和1467.6点) 相比分别下跌了72.2%和47.7%,表明了霍罗威斯可异常准确的预见力。

坦普顿集团的创始人约翰·坦普顿于1993年退休,并且将其基金管理工作转交给马克·霍罗威斯可在内的研究团队。

在2000年6月28日的演讲中,马克·霍罗威斯可首先讲述了对当时市场存在严重泡沫以及即将大跌的看法,然后阐述了为什么坦普顿集团的投资方式在市场大跌中能取得卓越的回报。

对于第一点,马克·霍罗威斯可认为2000年时美国的科技股泡沫与1989年日本股市泡沫存在一些非常相似的特征,甚至更为严重。日本股市在1989年到达顶点,随后暴跌60%以上。

首先,以“股市市值/GDP”衡量,在1989年触顶时,日本股市市值占其GDP的比例为155%;股市暴跌后,1998年年底这一比例下降为57%,与其历史平均水平接近。2000年,美国股市市值占GDP的185%,超过了日本股市泡沫顶点所达到的水平。

其次,美国股市的交易量更大。在投机狂潮顶点时,日本股市一年的交易额达到其GDP的100%,而2000年时美国的这一比例接近400%。

再次,美国人持有更高比例的股票资产。美国家庭净资产的50%左右是股票资产,而日本最高时为30%,因此美国居民对股票资产的风险暴露比日本高得多。

最后,债务急剧增加成为催生泡沫的一大因素。1989年,日本的居民家庭负债率达到历史高点,而2000年美国的居民家庭负债率也创了新高。

此外,美国股市保证金负债(相当于中国A股的融资负债)比例在2000年创下了历史高点,达到股市市值的1.7%、GDP的2.46%(历史均值仅为0.7%)。而且,保证金负债的绝大部分不是用来购买福特这样的公司,而是买了思科、甲骨文、雅虎、美国在线等。

对于第二点,马克·霍罗威斯可认为应当关注盈利开始恢复增长的非科技行业公司,例如食品制造行业。在投资风格方面,很多投资者将重回价值投资,而成长股的投资者很快会跑输大盘。他认为,对价值投资者来说,波动性和不确定性是好事,市场的波动越大,不确定性越多,会有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那些资产良好、盈利稳定、现金流充沛的好公司。

此外,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是个很好的投资对象,而且这种资产很容易进行分析。典型的REITs基本上是通过采取公司形式的架构持有房地产,只要将大部分收益分配给股东,收入就可避免双重纳税;许多非零售REITs的股息非常稳定,其价格相对其资产而言令人很感兴趣。

比尔·米勒:熊市中应该进攻而非防御

截至2006年,比尔·米勒所管理的旗舰基金美盛价值信托基金曾连续15年打败标普500指数,这一纪录是彼得·林奇所管理的富达麦哲伦基金的近两倍(8年)。15年间,美盛基金每年的回报率为16.4%,而标普500指数的年回报率为11.5%。

但是在金融危机硝烟弥漫的2006-2008年,美盛基金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不仅显著落后于标普500指数,还赶不上大部分同行的业绩。就具体回报而言,米勒基金2008年上半年亏损16.83%,标普500指数下跌仅3.8%,同行也仅亏损了3.55%,相差15%以上;以一年期衡量,该基金亏损28.11%,同行仅亏损6.11%,标普500下跌8.7%,相差高达22%左右。

究其原因,米勒不仅在几只重仓股上操作失误,就连该基金的行业配置也存在问题。该基金的第一重仓行业是金融业,持仓比例达22.36%,在危机中金融股抗跌性最差,高于同行17.1%的配置;与金融紧密相关的消费服务业配置为21.5%,远高于同行7.88%的配置;米勒在两个相对走势最好的能源和原材料行业的配置为零和4.66%,而同行的配置分别是12.41%和14.57%。米勒认为,只有与众不同才能战胜标普500指数的平均收益。

对此,米勒给出了一些可能的理由。他认为,2006年市场估值的几乎一致导致“厚尾事件或者大机会”非常少,集中投资给该基金的表现带来了伤害;2007年,基金由于没有投资于行情最好的领域而受挫,如能源和商品类股等。

在2008年2月10日的致股东信中,米勒写道:“在糟糕的2006年之后,我们又渡过了糟糕的2007年。两年来,我们的表现较标普500指数落后了约2000个基点,这是1989-90年以来最差的两年,当时我们的表现落后了2500个基点……我们在1989-1990年间的糟糕表现并非意外,我认为接下来几年内重复1989-1990年之后几年内表现的可能性非常大。”

2008年1月17日,米勒与股东进行了电话沟通,他表示自己从当前陷入危机的金融股中看到了希望,并正在这一板块中寻找有价值的股票。同时,他还解释了为什么当前是自1990年以来买入金融股的最好机会,也是自2002年以来在整个市场范围内买入股票的最好机会。

他认为教训之一就是,类似这样的时期为我们提供了长期机会。在过去的20年内,我们已经经历了程度类似的六次金融危机。当危机发生时,很多人都会说,“这一次非常糟糕,因为它同其他几次危机不一样,也不同于很快便恢复过来的高科技泡沫。”实际上,高科技泡沫破裂后经历了为期三年的熊市,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

此外,即使陷入经济衰退,也没必要对投资组合进行任何调整。在过去的25年,美国经历了两次经济衰退,但没有一次衰退的持续时间超过8个月。无论如何,没有理由因难以预测何时开始或者何时结束的经济衰退而调整投资组合。

比尔·米勒表示,从1990年的金融危机中,他学到了一些教训:“卖出已经下跌的股票并采取更多的防御措施已经太迟了,因为股票正在下跌。当股票下跌时,你应进行更多的进攻,而不是防守。”因此,持有大量金融类、建筑类、零售或者消费类股票的人,现在才考虑对其投资组合进行防御已经太迟了,他们应当大举进攻,以便在情况好转时真正获取最大的利益,因为这些股票会毫无疑问地再涨上来。

例如,建筑类股票的价格在2005年夏季升至最高水平,随后在2006年平均下跌50%,在2007年又下跌50%。2008年上半年,质地较好的建筑类股下跌了7%-8%,而稍差的则下跌了10%-15%。实际上,现在这些股票比能源、工业和原材料板块中的许多领头羊都要好。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石伟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