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造假的根源其实绝大多数都是业务造假,除非财务人员傻呵呵地直接改数据。目前为了上各种"板"的市而进行的财务造假,多半发生在"进销存"领域,直接找几个托,让这些业务真实地发生着,不但有物流,而且有完整的现金流,并且还有为此而缴税的凭证。让"假"的东西"真实"地发生着,这也算一种境界高吧。

我国新股发行有相当部分是包装造假上市,而且造假上市的手法还非常低劣,在我眼里,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公司没什么业务,就是搞一个三方协议把钱倒出去再转手,变成营业额,也就是拿钱垫资虚构利润上市。因此,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利润质量都很差,可是一旦包装造假上市成功,除了股民是待宰的羔羊外,其他所有的参与方都可以一夜暴富。

财务造假的通常方式

1、实际控制人直接将钱给客户,客户再通过购买产品将钱回流上市公司,虚增收入;

2、上市公司直接通过虚增资产的方式将钱洗出来给客户,客户再将这些钱回流上市公司。

我们不妨还原一下方法2的大致会计分录:

(1)将钱洗出来,借:在建工程、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等科目,贷:银行存款。

(2)用"真实"的交易虚增收入,借:现金、银行存款等,贷:主营业务收入,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借:主营业务成本,贷:存货。方法1的造假过程的会计核算只需第2步分录即可。

不过,如果上市公司靠经营一直盈不了利,然后不断地通过财务造假方式来盈利,时间长了,就可能会暴露。毕竟伪造了大量的收入和资产,需要拿出真金白银交税,甚至还要对虚假收益实施分红,那是雪上加霜啊!如果从股市中所融入的以及从银行中所贷入的资金不断消耗,最后难以为继,必然爆发财务危机,真相就大白于天下。其实,潜台词就是靠财务造假而盈利的这些上市公司,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好这个时间差,然后,努力依靠经营活动实现了真正的盈利,那么,那些造假行为就在很大程度上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了,无声无息。

最近看到一篇报道,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今年以来共有55家上市公司发布整改报告,其中不少涉嫌财务造假。证监会表示,未来将加大打击力度,要让欺诈上市者直接退市。”突然觉得这个“未来”两字,我看到得太多了,为什么不能“现在”就加大打击力度,还要等多少年?真的要一万年吗?!

自2007年以来,中国再无一家上市公司被证监会强制退市,但却在退市法规上,证监会一直在折腾,搞得小民们一直觉得该有几家公司退市做做样子了,但一直没有。而且相关的退市文件却一直在搞,一直在发布,一直在强调严厉执行,搞得不明觉厉的人真以为会动真格了,那些书呆子经济学家们总是被证监会的“动静”搞得很兴奋,不断地作出有关退市的长篇大论了,想想,也是蛮好玩的。

不要说严格执行退市制度了,连对严重财务造假的处罚都是处于全世界最轻的。比如南纺股份连续5年财务造假,涉及虚构利润3.44亿,但是公司受到的处罚仅是50万罚款,单晓钟、丁杰等相关人员被警告并处以3万-30万的罚款,而胡海鸽、周发亮、陈山等5人的责任已过行政处罚时效,干脆不处罚。

把资本市场的“毒草”拔出来,证监会该认真履行这个责无旁贷的责任了。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马靖昊
来源:马靖昊说会计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