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和互联网+,其实就是最高层吹起来的两个超级泡泡,如果还要再加一个,鼓励大众创业应该也算一个。

这三个泡泡,是经济进入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下,最高层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而从市场和投资者手里借来的武器。这些泡泡和不断加大的政府项目投资(这是最高层调控工具箱里的自制常备武器)一起,反映出在最高决策者眼里,保增长的短期目标已经超过消化过剩产能和调整经济结构等中长期目标,说明在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最高层的经济方针已经经历了一次再平衡过程——在此之前,消化过剩产能和调整经济结构,明显要比保增长更为优先。

可以拿这个再平衡过程和反腐调整对比。自十八大换届以来,最高层即对贪腐高调宣战,采取高压严打先后灭掉了上百只老虎。但最近以来,打虎节奏逐渐放缓,反腐重心开始下沉,中纪委连续发文为反腐从治标向治本转移造势。在反腐从治标向治本转移的同时,经济却从治本向治标转变,这两个完全相反的过程,既说明反腐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也说明目前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之大,已经接近了决策者认为相对安全的增长范围下限。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理解泡泡。泡泡这个东西,即招人喜欢,又令人讨厌。招人喜欢是因为泡泡能制造一些虚幻假象,让经济看起来五光十色,流光溢彩,不仅决策者可以当摇头丸吞服,吃下去后精神亢奋自我陶醉,升斗小民也能把手里的资产借机翻倍;令人讨厌是一旦泡泡破灭,被掩盖的经济基本面就会显露无遗,届时除了满地污迹满目疮痍,老百姓也会发现,自己的发财美梦不过是南柯一梦。

但话说回来,在这个世界上,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周期率支配下,有哪个国家政府能把经济成分中的泡泡彻底挤掉?哪个国家的国民能完全不受泡泡的影响?可以说一个也没有!不仅没有,相反泡泡作为一种工具,作为衡量经济活力的指标,却一直被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广泛使用,为全球几乎所有的投资者所普遍喜欢。

2008年金融危机后,当时的领导层祭出宽松措施,就是在吹泡泡,当这些泡泡被清理了几年后,经济再次面临难以遏制的下行压力时,最高层也必须要继续吹泡泡。

所以,有市场经济就会有泡泡,有经济周期率存在就会有泡泡,对泡泡破灭的危害要充分估计,提前做好防范应对措施就好了,因为泡泡有破灭的风险和危害而对泡泡采取简单粗暴的排斥态度,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民粹主义,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外行行为!

也因为此,把今天遇到的经济问题归结为以前泡泡破灭的灾难而一概否定,不是一种正确态度;因为顾忌明天泡泡破灭后会暴露其他问题,而不敢在今天需要的时候给经济吹泡泡打气,也不是一种积极态度。

从传统意义上,说到泡泡,会让人想到经济泡沫,这是正常的。尤其是股市和互联网,全球范围内有过多次泡沫破灭的教训,使不少人很担心一旦股市崩盘、互联网退潮,中国经济就会陷入增长停滞的泥潭。但是这种看法在今天对中国而言却只对了一半。因为尽管股市和互联网,还有大众创业等这些个泡泡确实有崩盘退潮的风险,但是中国经济却很难因此而陷入增长停滞的泥潭。

答案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政府手里掌握着海量可供调配的经济资源,比如大量国有实体资产和金融资源;二是在泡泡掩护下,利用吹泡泡制造的缓冲时间,政府可以加速推进深化改革,完善实体经济支撑,这样等泡泡破灭,经济的基础调整工作已经完成,过剩产能已经基本消化完毕,经济结构已经合理稳定,中国经济肌体本身已经恢复了活跃造血能力,泡泡破灭后的中国经济,可能会像芙蓉出水一样,反而更加艳丽夺目。

说白了,吹泡泡其实就是“治标”,治疗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可能破底的“标”,为的是给经济结构调整和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治本”争取时间,和反腐从“治标”到“治本”的轨迹转变是一样的道理,这些决策的背后,都潜藏着最高决策团队的治国方法论影子。

所以,吹泡泡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怕泡泡有破灭的危害和风险而不敢吹泡泡,或者是光顾着吹泡泡,不抓住吹泡泡的缓冲机会夯实经济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或者是一边吹泡泡,一边在泡泡的掩护下把国有资产趁机私有瓜分。以这样的视角看政治局日前通过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议,和中国股市最近以来的亢奋表现,应该会给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及股市和互联网投资者们一个有益的提示。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来源: 阿尔法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