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商业银行在发力社区银行。

6月3日,平安银行在深圳一个社区发布了平安银行社区金融品牌——“平安好邻居”,并启动“平安邻居节”。据介绍,平安银行社区支行坐落在大中型居住社区。上班时间灵活,上午10点到晚上8点营业,多数网点在周末、节假日等社区居民活动较为频繁的时间段也照常营业。

社区支行网点内设置有固定VTM远程机(即远程柜员系统),可自助办理开户、转账等业务。社区支行工作人员还会随身携带新一代移动VTM上门办理业务。

平安银行希望做到跨界服务,打造社区O2O金融生活圈。在手机客户端上线了“口袋社区”智能平台,社区居民可以通过口袋社区浏览社区周边的商户和产品服务信息,在线预约下单,选择送货上门或到店消费。

平安银行还希望打造为一个“邻居会客厅”,为此设置儿童娱乐区、学习交流区、沙龙讲座区等特色区域。

社区银行来了

可能你家小区里也来了社区银行,还不只一个,门脸不算大,但功能挺全。

其实,中国的社区银行早在2010年就开始出现,直到2013年底开始迅速发展。2013年底,银监227号文明确了中小商业银行社区支行、小微支行的牌照范围、业务模式、风险管理、退出机制等内容,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商业银行在风险可控、成本可测的前提下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各地银监局的社区支行牌照发放量已近2000家。

实际上,社区银行的突然爆发是在政策的出台之前,2013年下半年开始,“社区银行“成为多家传统商业银行的战略重点,当时,民生、华夏、平安、广大、广发等10余家银行在全国范围进行试点,监管政策出台正是为了应对社区银行的爆发进行有效监管。

社区支行可以办理现金业务以外的所有业务。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社区银行的功能也在逐渐升级。

“不仅做社区居民的金融管家,也做生活管家。”平安银行副行长蔡丽凤如此表示。自2014年社区金融业务启动以来,平安银行已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开业了250家社区支行,覆盖全国30余个大中城市。

民生银行广州分行可通过各类设备办理多项缴费和服务预订、支付功能等非金融服务。比较特色的业务有医院挂号,在医院挂号机上可选择想去的医院、偏好的医生,系统即可办理挂号,只需带身份证件、病历本前往医院护士前台处报到即可。

民生银行广州分行还介入了小区居民的“菜蓝子”,整合农贸资源,提供粮油、蔬菜和水果等,如与壹号土猪等展开合作。

兴业银行则专为社区居民推出了小额金融服务。以“社区贷”为例,采用信用免担保的方式,向借款人发放用于借款人家庭日常消费及经营周转的贷款,包括社区消费贷和社区经营贷两种形式。该行特色的代办签证业务、旅游贷业务也搭载在社区银行这个平台上。

兴业银行则打中老年人牌,做健康咨询、法律咨询,为中老年人开展金融知识讲座、帮助办理转帐业务的中老年人把关堵漏,防范电信诈骗案件发生。

商业银行为啥要拼社区?

银行网点其实不少了,为啥还要租房、雇人办社区银行?据说这些社区银行一家网点一年投入也在50-60万,虽然对银行来说这个压力也许不大,但银行肯定不会做赔本的生意。

那么商业银行拼了命开社区银行的逻辑是什么呢?

社区银行爆发在2013年,在这个时点爆发主要原因有两层,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过去已存贷利差为主要盈利来源的银行经营模式将不可持续,国有大银行与中小银行经营风险都增大了。而彼时,余额宝、百发等互联网金融产品也爆发了,这些都让传统金融机构如临大敌、压力山大。

在互联网平台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很难与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大鳄匹敌,但终端线下化却是银行仅存的优势之一。而老龄化社会为这种贴近式服务提供了依据。

显然,类似民生银行这样的股份制银行发力社区,同时具有博弈大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的双重战略意义。

有专家认为,未来银行业有两条路,一是向上走,做大客户、高端客户为主,做国际化经营;一是向下走,做社区银行,扎根基层,深挖小微企业。社区银行的优势在于通过在特定社区范围内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与客户保持长期业务联系。在当前中国银行业抢夺大企业、高端客户白热化的背景下,社区银行以业务经营错位竞争的优势将成为金融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形态。

显然,这些看起来略显简陋、开在你家门口的社区银行,没有它们看上去那么简单。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本文属 @经理人分享 整合共创,编辑:,参考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