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无闻的替身演员    

西游记中有个关于孙悟空和六耳猕猴的故事:孙悟空本来好好地陪着唐僧去西天取经,没想到半路杀出个长得和孙悟空相像的六耳猕猴,搞得众人“傻傻分不清”。尖晶石最早进入人们的视野也有点像故事里的六耳猕猴,在当时的人们眼中它和红宝石长得太像,又经常在同一个地方被发现,让人们也是“傻傻分不清”。分不清怎么办呢?那索性就不分吧,统统都是红宝石好了!从此尖晶石就被当作红宝石进入了人类的视野,制作成各种珠宝被权贵佩戴。

如果尖晶石有思维的话,它未必就想被人们误解成红宝石。可惜它说不了话,就只好默默地被动充当红宝石的替身演员,这个角色一做就做了几个世纪。当然,尖晶石究竟为红宝石打了多少年工就已经不可考了。客观而言,尖晶石作为替身演员还是很拼的,凭借其较大的身形和鲜艳的颜色,它为红宝石的世界知名度立下汗马功劳。历史上不少震撼人心的“红宝石”形象,例如镶嵌在英国女王皇冠上的那颗重约170克拉的“黑王子”和沙皇皇冠上的“红宝石”,最终都被证实为尖晶石。


“替身”拥有了独立身份

至于人类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尖晶石不同于红宝石,据IGI宝石学家介绍,根据相关记载早在1587年,缅甸的国王在任命官员时就曾授予过“红宝石、蓝宝石和尖晶石矿区领主(Lords of the Mines of Rubies, Sapphires and Spinels)”的称号。直到近几个世纪,现代宝石学的兴起和普及,人们才具备了区别尖晶石和红宝石的知识和能力。人们发现尖晶石从化学构成、密度比重与折射率等方面都与红宝石不同,从此,尖晶石拥有了独立的身份。


然而,尖晶石却因为它的独立而失业了。人们的兴趣持续地聚焦在红宝石上,当时尖晶石的市场价格一路走低。另一方面,虽然尖晶石拥有高透明度、高硬度和高火彩等优点,但因为产量十分稀少,很难形成稳定的供应和巨大的消费市场,它的交易常常只是局限在收藏家的范围内,于是尖晶石又被一些人形容为“属于收藏家的宝石(collector stone)”。而它的价格,也一直被动地随着红宝石价格的变化而变化,最顶级的红色尖晶石的价格通常是相同品质红宝石价格的十分之一左右。

收藏者对于当时尖晶石市场地位的态度也是充满矛盾的。一方面,从宝石本身的素质而言,尖晶石理应得到更大的追捧和更高的市场价值;另一方面,收藏者又不希望尖晶石被太多人知道,这样就可以用低廉许多的价格收藏一颗十分漂亮的尖晶石。

崭露头角的宝石新秀

2007年夏天远在非洲的坦桑尼亚发生了一件震惊宝石界的事:一块重达54千克的尖晶石被人在马亨盖地区的农田里发现!请注意这里用的量词,是块,而不是颗!这是人类历史上发现的最大一块尖晶石。相传挖到这块尖晶石的人为了把它带出矿区经历了何其辛苦卓绝斗智斗勇的历程。虽然最后可能只有不到3%的原石被切割成高品质尖晶石,但这其中不乏重达20到30克拉的高品质粉红尖晶。


个人认为,马亨盖尖晶的发现改变了尖晶石的市场认知。全世界的眼光都被这次事件吸引了。同时,人们也被马亨盖地区出产的尖晶颜色所震撼。这里出产的顶级粉红色尖晶石具有非常明亮的霓虹光泽,这种颜色效果是其他宝石不曾出现过的。从此马亨盖产的尖晶石声名大噪,受到全世界珠宝爱好者的追捧。连带着,其他颜色的尖晶石也渐渐进入大众消费者的视野,尖晶石从此从收藏家的圈子走向大众市场。与此同时,尖晶石也开始渐渐进入中国市场并且被中国买家所关注。彩宝市场有个不成文的现象,一种宝石如果被中国市场所关注,其价格就会走上上升通道。


很遗憾的是马亨盖矿区的尖晶石产量目前已经不高,但市场需求依然很大。于是现在出现“马亨盖尖晶”名词使用的泛化现象,有商家把产自坦桑尼亚的具备类似颜色效果的尖晶石称为马亨盖尖晶;更有甚者,有人把粉色尖晶石都叫成马亨盖尖晶。这一现象也许和帕拉伊巴碧玺名称的使用有些类似,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尖晶石默默无闻的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如今,它终于渐渐以独立的形象进入珠宝爱好者的视野,其价值也随着人们的认知开始改变。至于它的前景,读者不妨根据尖晶石的颜值,自己判断吧。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来源: IGI国际宝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