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未来战鼓。

近日,关于中国制造2025的计划,在国内风靡一时。而在此前的春节,中国的制造业行业充满动荡与争议。

大批中国游客,去日本争抢马桶盖、电饭煲等产品,与此同时,大批中国沿海工厂倒闭,而在董明珠与雷军的制造业对决互联网的赌局中,似乎一向强势的董明珠,并没有占得上风。

这一切,都志向了中国当下制造业的困局,中国未来是否仍需要坚持制造业?中国制造能否保持在全球的竞争优势?

就目前来说,从国家到城市,在产业选择上,存在着两大误区,一个是处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高端产业的误区,一个是处理制造业与第三产业的误区。整个国家,存在着“去制造业化”的倾向。

十二五以来,有一个倾向,就是各地争相将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产业,作为未来破局之道,而忽视了“中国制造”,甚至,很多地方将传统产业,作为落后产能。各地兴起腾笼换鸟之风,必欲除之而后快。

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占比只有10%,尽管潜力巨大,但是,从潜力到现实,尚且是未知数。

现在出现的一个不好的现象是,各地对于新兴产业蜂拥而上,以太阳能产业为例,全球有46个国家将其作为未来新兴产业的支柱,而国内几乎所有的省市,也都将其作为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如此,很容易导致新兴产业的同质化。

事实上,就中国在全球产业链所处的位置而言,中国仍然位于全球产业链的下端。

在高新技术行业,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巨大,在中国竞争最激烈的家电行业,核心的技术却在美国和日韩,甚至在LED领域,中国企业更是全面受制于日韩,在汽车领域,核心技术控制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手中。

中国最先进的航天工业,已经落后于世界先进十年以上。在高端产业领域和主流产业,中国企业的产业升级,受到核心技术的制约,短期内将难以实现。

对于更广大的内陆地区而言,未来最严峻的任务,可能并非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产业,而是传统产业的转型与突围。

作为一个强大但是却人均收入低的国家,国内民众庞大的内需,仍然需要通过传统产业来满足,制造业仍是中国的立国之基。

中国目前制造业的困境,并非制造业本身出了问题,而是社会结构出了问题,由于贫富分化严重,权贵和富豪阶层的奢侈品消费流行,中国以穷国之资,竟然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大国,是不正常的。

而在另一端,则是庞大的低收入人群所构成的低端消费市场,而在此中间,大众消费,或者说是“中端消费“严重匮乏。

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绝对不是救世主,切不可寄托太多期望。欲以此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更似一种投机主义。中国更需重视“中国制造”。

否则,在高端领域,中国将受到欧美阻击,在低端领域,越南和印度虎视眈眈,中国有两线作战的巨大隐忧。

在二产和三产之间,中国仍然需要坚守制造业,在二十年内,坚持制造业立国的国策。

北京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超过75%,成为大陆城市中服务业占比最高的城市,北京模式的出现,无疑为中国各地城市转型,提供了样本。

不过,中国仍然属于后发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定位的制约,以及中国目前的产业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北京模式,恐难以为全国仿效。

第三产业,往往与高新技术以及制度优势有很大关联。这两个方面,恰恰是中国的短板。如,在电信服务领域,中国的技术不及欧美,无法在世界主流市场拥有强势市场。

如在金融行业,制度创新非常重要,中国纵然有世界上市值最大的银行,但是却无法称为世界性银行。

由此,第三产业的全球布局,中国短期内无法改变。而中国最大的机会,其实仍然在制造业。

中国拥有广阔的大陆市场。

但是,由于国民收入偏低,导致低端消费流行,未来,中国将从低端消费,过度到大众消费,在此过程中,必然产生对基本工业品的大量需求,这种趋势,注定了制造业在中国大有可为。

既然能去日本买马桶盖、电饭煲,中国如能造出好片的马桶盖,不就可以扩张无限广阔的市场?

此外,虽然现在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均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各大强国崛起之初,却无不以制造业立国。

英国在19世纪中期最强盛的时候,工业占欧洲的60%,全球的45%;美国在二战结束初期最强盛的时候,工业占全球的53.4%。今天中国被美称为“世界工厂”,其工业占比,也仅为全球的20%,远远称不上强盛。

目前,中国仍然属于欠发达国家,充分的工业化过程尚未完成,制造业在所有产业中,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

若缺少制造业攻坚的耐心,欲实现跨越式发展,则不仅第三产业难以后来居上,目前“世界工厂”的比较优势亦将失去,最后沦落到夹心饼干式的两难境地。

就此而言,除中心城市外,中国的多数一般城市,恐怕仍然需要以铸造业为主体,服务业为辅助,最后逐步达到制造业业与服务业的平衡。

目前破局最大的希望,在于于内需的振兴。中端阶层,大众工业,大众消费,方才为中国强盛久远之道。

中国近期推动“中国制造2025计划”,其根本任务,就是迅速实现制造业升级,尽早使中国进入全球制造业大国第二方阵,形成对后发国家的互补,摆脱同质化竞争。

当下,全球制造业三大方阵的划分,比较流行,严格来说,全球制造业存在五个方阵。

第一方阵首当其冲是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尖端的科技,以及相对完备的产业体系,实力雄厚。

第二方阵是日本和德国,拥有高新技术优势,在智能制造和精密制造方面,优势突出。

第三方阵是英国、法国、韩国。英国和法国在航天,医疗、高技术产业有优势。而韩国则在电子产品领域优势突出。

中国此前被归于第三方阵。其实是不太科学的。因为中国的制造业技术水平,与英法和韩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应归于第四方阵。

第五方阵,则是东南亚,印度、非洲等一些国家。前三大方阵处于发达国家。第四方阵以中国这种高速发展的金砖国家为首。处于过度阶段。第五方阵则明显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下端。

当下,中国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既要追赶前三大方阵,又要应对后来者的追赶。当下,中国制造处于连线作战的危险境地。

在高端技术方面,核心技术掌握在欧美发达国家手中,中国的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受到了残酷阻击。

最近几年,中国遭遇的知识产权官司越来越多,而且,鉴于中国的不太顺畅的科研体制和人才体制,中国未来在短期内,也难以完成技术升级,难以冲刺前三大方阵。

而随着中国人力成本的提升,,东南亚和印度等地,逐渐对于中国的低端市场构成了严峻挑战。

中国制造2025计划,预计将用10年时间,完成初步的产业升级,力争使中国进入制造业的第二方阵。20年之后,进入与美国比肩的第一方阵。

这个目标比较宏伟,其实,退一步而言,哪怕未来10年之后,能够进入第三方阵,也能拉开与后起国家的产业差距,形成产业梯度,并由此建立产业互补。

对于未来中国而言,对外扩张式的投资,并非首要,最大的挑战,是实现国内的产业升级。

而鉴于中国的产业地位,低于发达国家,稍高于东南亚,非洲的情况,中国应实现半步产业升级,满足国内日益提高的消费水平,同时,拉开与第三世界的差距,形成与第三世界的广泛产业互补。


本文作者罗天昊系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研究员,中国城市战略中心执行主任,著有《大国诸城》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罗天昊
来源:bwchinese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