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也就是2010年的5月6号下午,道琼斯和标准普尔指数在几分钟内狂跌6个百分点,十亿美元的资产价值瞬间蒸发。自此开始进入人们视野的”闪电崩盘“现象吓坏了投资者:这种现象的发生十分迅速,造成的损失十分巨大,但却毫无规律可循。

那一天实体经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足以解释市场恐慌性跳水的事件发生,之后市场以几乎和崩盘一样的速度恢复了正常。现在,有公诉人称他们已经找到了罪魁祸首:一个伦敦交易者,叫做纳文德·撒绕,他有可能会被引渡到美国面对操纵市场的指控。

撒绕和你想象中的邪恶的金融欺诈主谋大相径庭。他是一个36岁的个体投资者,总是呆在自己的卧室中进行交易,而这间卧室位于他父母的一栋不大的郊区别墅内。他向监管者发送的邮件内容使他听起来像是整个事件的撬动者:“我的交易量很大但是我立刻改变了我的想法”;“巨大的交易量是我的直觉。”但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美国商品期货委员会却认为他通过精明的市场欺诈行为从标普期货交易中获利数百万美元,并且很多市场观察员都怀疑他和“闪电崩盘”脱不开关系。无论官方能够给出公正的裁决,这一案件都反应了一项和当今市场定价体系有关的事实:从日交易的角度来看,市场价格的决定机制中,人的判断和计算机算法同等重要。

人们通常认为投资和经济基本面息息相关。投资者会仔细地考察公司的质量,衡量例如现金流,产品阵容和并购计划等等因素。他们总是将例如利率上升会如何影响美元汇率这种普适原理牢记于心。但是最近大多数交易都与之无关,与之相关的则是接下来市场会做什么,通常情况下与之相关的是下一毫秒市场会做什么。大部分的交易发生得太快以至于人已经无法参与其中,因此决策都交由计算机进行。安德烈·基里连科,麻省理工大学的一名教授,作为证券交易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研究“闪电崩盘”现象的首席撰稿人,告诉我说计算机其实是通过放大镜来观察快速变化着的市场的每分每秒的。程序交易一部分基于,例如价格改变这样的因素,一部分则是基于市场订单——一种虚拟的包含所有买卖订单的日志。

人类虽然不可能快速综合市场订单中的所有信息,但是机器可以。

然而不幸的是,高度关注于市场订单的机器为一种全新的市场欺诈形式提供了机会,也就是“愚弄”,这正是撒绕被指控的罪名。“愚弄”最简单的形式是通过假意提供大量的买单或者卖单来营造一种市场存在买卖压力的假象。撒绕被指控向市场抛售大量高于市场价格的卖单(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声称有几天撒绕的卖单总额甚至占据了市场总额40%。)。据称他从未打算真正成交,这一切只是诱导机器参与价格下跌的一种手段。一但机器开始抛单,价格就会下降,等到下降到某一水平时,纳文德·撒绕这样的人就会买入,接着他会以完全相反的方向复制上述行为。

“愚弄”机制听起来复杂,其实并不难:其实就是创造一种能够让你低买高卖的市场环境。

市场操纵并不新奇。回顾历史,像杰西·利弗莫尔这样富有传奇色彩的操盘手通常需要通过抛售真实资产来发动空头袭击,从而迫使其他玩家恐慌性地抛售资产来拉低价格。然而“愚弄者”们发现在现今的市场中,即使不执行交易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只需使机器相信这些交易可能发生就足够了。表象就这样变成了现实。

截至目前,“愚弄”还只是个别现象,鲜少能够对市场造成巨大影响。但是这种手段能够成功赚取利润这一事实却为现今市场——现今被短线机器交易主导的市场——指出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反馈循环十分脆弱的问题。高频交易公司总是试图模仿他人交易策略,这种行为在金融危机期间会增大价格波动,这说的不正是“闪电崩盘”事件么:高频交易并不会让雪球滚起来,但是却会让已经滚起来的雪球变成雪崩。

问题并非出在机器本身而是在出于人类赋予机器的使命。就像基里连科告诉我的那样,自动化在理论上应该会使市场交易成本更少,交易速度更快,交易门槛更低。确实,当今市场处理新信息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但是当今市场却从根本上变得更加不稳定,更加容易发生突然的令人费解的崩溃。

2014年一项囊括全球42个股票市场关于算法交易的研究发现:高频交易使得市场更具流动性、更加高效,但是也更加不稳定。甚至更加令人惊异的是,2013年一项关于商品交易市场的研究发现,这些市场的自我反馈越来越强烈:60%到70%的价格变动不是由新信息、而是由市场“自生活动”推动的。换句话说,市场更多时候其实是在自己推动自己。这也许就是撒绕能够赚到钱的原因,这也正是我们陷入如此窘境的原因:这是一种即使真实世界完全没有改变,数十亿美元也会瞬间蒸发的窘境。

译者  陌轻尘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来源: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