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机器人会控制人类吗?当科技界掀起一篇人工智能热的时候,人们开始担忧这些问题——那些在好莱坞电影中屡次出现人类被自己制造出来的机器人统治的场景——会不会变成现实? 特别是当诸如斯蒂芬·霍金、比尔·盖茨、埃隆·马斯克这些科技大佬发出“人工智能将毁灭人类本身”的警告时,人工智能就变成了“魔鬼”。

“机器要超过人一定有一个前提,就像人必须得了解自己的意识到底是什么。我们今天已经了解任何一个神经元如何向下一个神经元传递信息,但我们并不了解意识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在中欧创业营四期开学典礼上,乐行天下CEO周伟如此表示。

另一位创业者——北京臻迪科技CEO郑卫峰也表示:“根据现在逻辑来讲,我们不认为机器人会控制人类,但是我们相信未来2%的人会通过其控制98%的人。”

以下是两位创业者,在中欧创业营四期开学典礼上,所作的关于机器人及人工智能的主题演讲(有删减)。

郑卫锋:机器人加大数据的革命

什么样的企业应该是下一波超越BAT,成为真正踏上国际化巨浪的企业?我想说,下一波滔天巨浪,是对所有工具整合的一波浪,这个就是机器人之浪。

在过去几年有两波浪是最重要的,人工智能的浪和大健康产业的浪。投资人如果要投资,应该关注在下一波滔天之浪上。

我们应该怎么思考未来的机器人?或者未来这个产业应该是什么样的模式?很多人在想,会不会像月球车这样的机器人,或者无人机这样的飞行机器人,还是扫地机器人,还是两脚可以离地的机器人? 

未必。在智能方面我们认为,尤其像有本书讲的奇点来临,在这个点来临的时候,电脑在很多方面超过人类是必然的。谷歌在2012年做过一个测试,1000万段视频里面分辨一只猫,通过大数据和计算机的集群,可以达到45%的识别率,把一个4岁的小孩经过训练之后可以达到100%的识别率,这揭示了一个现象,人类在这方面擅长于计算机。而如果给你1000行的代码,让你在这些代码找出某几个代码的时候就费时了,但是计算机可以在几秒分辨出来。

就像当年大家都想过移动互联网会崛起,而很多人没有想到会用iphone的方式崛起一样。我们认为,有些东西并不是以我们想像的这种模式成为了下一代的东西,我们今天想像的机器人也未必是我们刚才举的这种例子, 

什么样的会成为真正取代人类,或者是帮助人类的计算机呢?AR崛起的前提是拥有绝对大的计算中心。未来的机器人的核心就是今天谷歌机房的这些超级计算机集群。上面的例子是是谷歌做封闭测试的时候,识别度能够达到35.31%,谷歌的一位工程师把程序重新写了一年,精度提高到了将近5%,这对整个人类来讲要奋斗7--8年才可能达到的高度,是怎么做到的?一个很简单的原因,谷歌的数据源比原来的数据源大了100万倍。因为谷歌是一个搜索引擎,大数据不仅仅是数据量大,不是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问题,是非结构完备性思维方式的改变。从摩尔定律到数据为王,我们认为以后所有的生意,不管是机器人的生意还是所有的生意,都是数据的生意。因为数据才是后端最核心的东西。

我们要做的是一场机器人加大数据的革命。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大数据战略。为什么UBER会崛起,成为2014年在全球排名增长第二的公司?因为人类对车的利用率连1%都不到,每天除了在路上开用着它,还有堵车,很多资源被浪费掉。这也是分享经济崛起的根源——对资源利用效率的不高。我们想要做的就是用一个全新的技术、最低的成本、更高效的方式,利用机器人和无人机作为最大的数据入口,收集信息。 

下一个来临的时代是什么时代?场景时代,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地图资源的数据。之前一代谷歌利用的是卫星和航拍的数据,最大的弊病在于一年拍一次,很多数据未被录入的话谷歌无人驾驶汽车是到不了的。我们想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通过无人机在120米的高空去收集自己的数据和信息,去收集地图信息,生成三维的数据。通过众包模式,在两年之内构建起一个十万人飞行服务的团队,为大家打造一个数据的平台。 

未来机器人会控制人类吗?根据现在逻辑来讲,我们不认为机器人会控制人类,但是我们相信未来2%的人会通过机器控制98%的人。

周伟:人最终需要的是服务,而不是硬件本身

我们是从2007年开始做机器人,那时候跟别人讲我要做机器人,那个人没开口我就知道他一定在想变形金刚。大家对机器人有一个误解,认为机器人应该是一个强大的个体。

比尔盖茨说过, 机器人将重复个人电脑的崛起之路,未来家家都会有机器人。机器人正在突破它的发展之路,30年后,到2037年,我们现在认为它比预言来的更快,为什么呢?因为进入21世纪之后,技术的发展已经越过拐点,进入技术研究和开发的人数是倍增的,15年前大家同一时间在研究深度学计算法或者视觉的人,往往不及今天在同时研究他的二十分之一。这个数据说明我们的投入是巨大的,我们现在所获得的数据量和计算量也是爆炸性的增长,这个已经超过1万倍。

一个技术阶段的进步一定会带来下一个技术阶段的进化的加速,我们有线电话用了100多年,2G用了10几年,3G用了很短出来4G,现在我们在讨论5G,速度越来越快,而且超乎我们想像,今天我们的思维都是线性思维,依照我们现在的发展十年后是怎样的?

《少年特工》里面有一个飞行背包,最近火的马上要上市了,事实上它在2013年就已经可以够开了。所以说十年前的科幻片到今天都已经变成现实了,未来唯一的限制将是我们的想像力,我们今天已经无法想像十年后会是什么样的。

机器人将以何种形式进入千家万户,一定不是变形金刚的形式,也不是非常强大的个体,它是什么呢?在我们认识中它是一个Skynet,就是天空之城,在这里有分布式的感知系统、执行系统,还有人工智能了解我们每个人的需求。

感知,会变成一种服务。我们今天都享受的服务是GPS,为我们导航提供服务,现在也不仅仅是导航。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问题,我们认为复杂的非结构化的感知信息一定是在云端完成处理,而简单的及时的信息反馈到终端。比如说无人驾驶汽车在路上行使的时候,跟前面车相对车速多少,跟旁边车相对距离是多少,一定是在本地处理完成的。

人工智能是非常强大的东西,人工智能将是我们三维世界里面唯一一个四维的东西,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三体里面对四维描述是这样的,四维的世界看三维的物体,没有任何结构信息可言。今天我们相对于互联网也基本上算半裸体的,我们空间中遍布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和摄像头之后,你认为你还有什么秘密可言了?这是它非常强大的,执行终端,我们认为接下来可执行的东西都是机器人,包括无人机等等这些东西,还有为大家服务的机器人, 

感知系统还有一个比喻,人的植物性神经和运动性神经。感知的根本是改变人际交互方式,今天我们相互沟通的时候,看起来我们仅仅是通过语音在进行交互,实际上我们在交互中有很多新鲜信息,对于机器人来说获得这些新鲜信息是非常困难的。我们是通过18年的学习获得的,机器人呢?理论上讲机器的感知比人的感知更加强大,为什么这样讲?计算机扩充了脑袋计算的能力,挖掘机是手的能力,车是腿的能力,机器的感知比人的感知也更为强大。比如说看一扇门,我可以估算它大概在2米高2米宽,但事实上对于机器,它可以精确的知道那个地方长宽高分别是多少,甚至是表面温度和材质都可以分析出来,这就是它比人要更加强大的地方,所以说再辅以人工智能就会更加强大。

我们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机器要超过人一定有一个前提,就像人必须得了解自己的意识到底是什么。我们今天已经了解任何一个神经元如何向下一个神经元传递信息,但我 们并不了意识知识是如何产生的。我们意识是从哪来呢?关于失控中KK讲的一句话,去中心化的组织涌现出新的意识主体,意识是某种机制的产物,而不是意识制 造了机制。核心观点是涌现了去中心化,靠去中心化的这些组织,比如说蜜蜂单个个体是非常弱的,但是当一个蜂群组织起来就有了意识和意愿,以某种机制相互传 递信息。

创始机制到底是什么?一定不是机器人三定律。如果人工智能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节点足够多,相互之间以某种规则传递信息,形成一种机制的意识的话,是不是就是失控呢?如果意识不受控,人工智能是否会失控?由结点之间的规则决定它,决定了机器意识的最终形态,我把它叫创始规则,但是我一直没弄明白创始规则是 什么。对上帝而言,上帝创造了人类,人是否是一个失控的产物?

最近大家一直在讲的互联网3.0。我们认为互联网3.0将以机器人为中心,2.0中我们的大数据来源于消费习惯,浏览习惯,在越来越多的大数据来源于我们智能终端,机器之间的频繁交互,5G 的产生是服务于机器,机器对带宽的需求。还有一个趋势就是硬件免费,天空之城里面,没有人会买一辆无人驾驶汽车,也没有人会买一个机器人,大家都是凭自己 的财富去消费我们的服务。换句话说,人最终需要的是服务,而不是硬件本身。无人驾驶汽车出现之后,现代的汽车一定被颠覆。

还有就是服务价值的本身。我认为数据是不产生用户价值的,服务才产生用户价值,但是数据为服务提供了一个基础,机器人会产生会造成一种社会层次的变革,人会越来越懒,所有的服务将会由机器完成,人的成本会越来越高,人的未来就是与机器相结合。我们认为现在技术在逐渐成熟,而且成本越来越低,资本的大量涌入一定会导致机器人越来越快的进入到生活之中,2015年就是机器人的元年。今天所有人都在谈机器人,我们对它抱有很高的期望。但事实上,我们一定会经历很长一段时间对它的失望,因为它的性能远远低于我们普遍的预期,无论是哪款机器人,现在都不足够聪明,这不正是我们的机会吗?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来源:福布斯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