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语言可以帮助人们进行沟通,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它也会出现沟通孤岛。同样一门语言,当运用的环境变化后,所起到的效果、所遭遇的障碍可能截然不同。因此,我宁愿相信,语言一直是跨国公司的关键战略问题。

语言所打破的沟通孤岛,实际上就是跨文化管理的壁垒。这种“跨越”并不局限在国界内外,而是指个体或团队以一种通用语言、按照同样的沟通规则与合作伙伴及供应链进行内外交流、合作和经营设立标准的能力。

获取“情境智慧”

当我们讨论语言问题和跨文化管理的时候,脑海中很容易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在跨国公司工作的管理者使用同一语言与不同的跨文化团队进行沟通,而那些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团队成员可能会对他的话形成不同理解——文化、性别、宗教、个体差异和工作经验,都会使人们产生理解上的偏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偏差呢?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商业具有当地属性”、“客户具有当地属性”——这些“当地属性”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当地的习惯、文化和价值观。即使我们制定了语言框架标准,都把某一种语言作为通用沟通用语,我们还必须相信,人们的观点千差万别并且充满创造性。

跨文化管理关键是要理解当地语言和文化,这实际上也是一次企业内外部的交互过程,包括为了实现预期目标而了解环境、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利用环境。这个过程所形成的习得,我们称之为“情境智慧”,它是一种与智力和实践知识最密切相关的能力,是预测现实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最佳指标。

在培生公司内部会议上,我们总是鼓励不同地区公司反馈当地客户的特殊要求,并分享他们与这些客户进行交流的“最佳实践”。北京客户的喜好与上海、深圳以及二线城市的客户也许就不同。我们有开明的领导团队来证明我们对文化的“尊重”,他们可以影响直接下属,从而迅速提高他们的“情景智慧”。

一个例子是,我们在公司的数字平台“ONE平台”内建立了一个题为“文化”的环节,旨在与我们的客户学员分享不同地区的新名词概念和价值观,以方便他们熟悉对其业务或职业生涯具有重要意义的地区文化,并借此准备好与全球客户和同事的各类重要会议。

此外,我们还有一个商务技能解决方案,叫作“技能商店”。这是一个“虚拟”研讨会,主要研究如何获得业务技能和沟通技巧,以提升工作业绩和效率。技能商店以英语传授各项技能,采用“主动学习”法,其中包括目标设定、进度报告和监测。在技能商店里,我们还可以接受跨文化管理和如何进行有效沟通方面的培训。

也就是说,“情景智慧”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和技巧方面的知识。它要求一个人理解自己的工作环境——知道在什么条件下与什么人做什么工作。它不仅仅是“知道做什么”,还要“知道如何完成它”。

如何制定语言战略

界定并获取“情景智慧”的前提是,要对不同的语言文化有清晰认识,其所需的价值诉求及变革调整,以及针对员工个体所进行的必要培训,都不是单纯凭直觉可以获知的。

因此,跨国公司应该首先考虑清楚,是要把语言作为一种工具,还是要制定一项用于跨文化管理的语言战略。工具当然可以提升管理,但战略定位则与跨文化管理、业绩发展有着更为密切持续的相关性。

 

常见的企业语言战略选择包括以下三项:

隔离式。在这一模式下,企业及管理者不用担心员工外语能力,只是招募能够胜任工作的本地最佳人选。如果这项工作能够凭借他们应聘时具备的技能,独立地完成工作,这倒也不成问题。但个人的成长、学习、交流、协作和业务技能操守,将受限于本地市场,或更准确地说,是仅限于本地市场的语言文化的。如果企业要“走出去”国际化,这一模式显然并不适合。

中心辐射式。当外籍人士来领导企业本土运营时,他们往往需要学习当地文化和当地语言。他们是主体组织的沟通桥梁,但企业只能通过他们才能了解到当地团队上报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推动有限的协作,为当地招募发展提供的选择也比较有限。

联通式。企业把企业目标和组织文化目标映射到语言战略及人才战略上。在招募人才时,企业就考虑到员工的外语能力,借由语言来促进员工达成共识,并在真正相互联通、联网的公司推动各个组织间的大众协作。

语言战略不是要“教授”员工某一门“语言”或“在考试中拿到更高分数”,而是要帮企业及员工掌握“如何”用一种通用语言进行更好地沟通、协作和开展工作,以及获得情景智慧的洞察力。企业需要根据发展战略及价值主张,来选择合适的语言战略。

中国企业的语言问题

中国政府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以便扩大他们的海外商业市场和影响力。因此,我们看到,企业的语言培训及跨文化管理咨询市场仍具有30%的增长空间。

但严格说来,我们并不认为中国公司存在“问题”。众所周知,中国人在英语测试中得分一向很高。我们曾为很多中国客户提供服务,其中包括跨国公司的中国子公司、中国本土跨国公司、国有企业,甚至还有小型商业公司。这些公司都知道他们需要更好的商务英语水平,与其所在行业价值链上的同事、客户、供应商以及竞争对手进行沟通、运营以及协作。

从我们的服务经验来看,在外语技能方面,企业高层管理层通常都能够读、写和听,但他们显然不喜欢说。他们更喜欢传统一对一课堂教学。这为语言服务混合解决方案的产生提供了市场机会。

而对于中层管理者来说,他们是企业运行的关键人才,同时也是频繁的商务旅行者。这些人才通常语言水平良好,但在真实的商务环境中“开展工作、协作和沟通”,有时会遇到些障碍。传统的课堂培训无法满足他们实时的商务语言需求,他们也很难坚持定期培训,而灵活的“ONE平台”恰好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此外,虚拟团队和技能商店也能够赋予他们所需的商务能力,帮助他们适合商务用语,他们可以从真实案例而非死记硬背的语言教材中获益。

对此,中国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构建起适合自身的通用语言战略框架。

1.评估:整个公司的语言能力现状;

2.基准:设立具体的职位/岗位的职业能力、技能、评估;

3.调整:设立并将企业文化战略映射到语言战略上;

4.管理:沟通标准及规则的执行使用;

5.在语言战略之上制定包括下列规则的标准化沟通策略:举行会议、使用标准技术(即时通讯、虚拟会议、视频)等。

实际上,在对企业全体员工进行语言水平评估的基础上,确认清楚“差距在哪里”、“执行企业通用语言框架的行动计划是什么”,更是成功的关键。许多组织未能成功制定语言战略,是因为其所制定的语言战略与企业文化不一致,没有考虑到单一的通用语言框架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变革管理。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尼克尔·布朗
来源:哈佛《商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