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篇文章中,凯文·凯利曾点名了包括可穿戴设备,大数据+云,电子货币等12项颠覆性科技,其中最后一项是股权众筹——要知道,前面11项都是科技本身,只有股权众筹是商业模式。听着熟悉么?大概100多年前,另一位须发皆白的“预言家”马克思就曾相信,股份制本身已是人类少有的几项伟大制度发明之一。

事实上,广义上的大众集资,人类拥有漫长历史,而当这种集资方式穿越到全民创业时代,对“全民投资”的美好想象也就顺势而为了。而由于沾染了社群、粉丝等运作方式,股权众筹也堪称互联网思维的旗帜性舵手,但人们对此心怀期待的同时也陷入困惑与不安,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那句烂俗鸡汤:忘了为什么出发?

两方面来看:对于项目方,上线之前你至少得问问自己,我众筹的目的是什么。单纯为解决资金?寻找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甚至布道者?还是以聚群为幌子干点别的?而对于投资者,尤其那些只想着让烫手的闲钱保值的寻常百姓,到底适不适合股权众筹?适合哪种股权众筹?毕竟在一定程度上,如今众筹平台的涌现就是民间资本无处安放的结果之一。所以,为了避免众筹变成“众愁”,以上问题还是蛮重要的。

领投+跟投

先从热点谈起。任何趋势都逃脱不了巨头敏锐的眼光,由于京东的入局,过去一段时间,“领投+跟投”这个词火了。事实上,包括天使汇的“快速合投”,大家投的“千元起投”在内,不少众筹平台本质上都是“领投+跟投”模式的变型。

毫无疑问,领投人是此模式的核心要素。非上市企业股权投资是一种飘渺不定的行为,被各种不确定性笼罩,对领投人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这也让他们成为国内平台的稀缺资源。

领投人有什么用?要知道,股权众筹一般常见于初创企业,初创企业的主旋律就是关门(相信你也常听到这两个数字:90%和95%)。当然,一旦项目成功可能会有上百倍回报,所以本质上风投拼的是概率。我看到的数据说,经纬去年投了86个项目,红杉投了82个,它们中的大多数会在未来悄然死亡,但你记住的永远是那些幸运儿。

嗯,专业投资人的必备素质是有一颗“大心脏”。他们凭借乐观的心态,以及对风险的识别和承担能力,将整个创业世界视作冒险乐园,大多数人不具备这种素质(好吧,主要因为没有分散风险的充足资本)。所以业界基本达成共识,人人争当“天使”不太现实——尤其在一个连股市都要挂着牌子上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的地方。普通投资者如果没有专业能力或者完善的退出机制,那么其投资几乎近似于赌博。

当然,若你真心不差钱,这种模式也许非常适合你,就当几千元买一注彩票啦。

股权平分:咖啡厅的启示

那其他人怎么办?所谓大赌伤身,小赌怡情,同样是买彩票,你可以试试不同于“领投+跟投”的其他模式——譬如,基于社群的股权平分式众筹。

某种意义上,股权平分最符合人们对于众筹的美好想象。毕竟,大家合伙出力,共同出资成就一番事业的愿景非常诱人,而没了领投人,或许意味着大众投资人对同一个项目有着相对确定的共同认知。所以这种模式常见于那些与此番“美好想象”暗合的实体店——其中,以入行成本相对低,公共空间属性浓重,且可以圆不少人文艺梦想的咖啡馆最具代表性。

事实上,早期投资人是一种专业性非常强的职业,依附在真金白银之上的还有其专业能力与外部资源——更重要的是与创业者的共生关系。而在众筹平台上,当大多数普通投资者隔着冰冷的屏幕挑选项目,单纯以金钱入股,对企业的未来价值似乎多少打了些折扣(当然,也有领投人会参与到后续的企业治理)。你知道,理想情况下,一名投资者最好也是消费者、传播者、销售者以及管理和建议者。但对于股权众筹平台上大多数还处于襁褓期的产品而言,作为一名普通投资者,相信与创业者的共生关系并非优先考量。

在不少人看来,这种共生关系可以在基于社群,且投资对象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体店的股权众筹中体现。就拿咖啡店来说,2014年,全国各地几乎在同一时间众筹了不少咖啡馆,它们之中有的非常成功。

不过,也有一些失败收场。对于这些所有股东股权比例完全平等的咖啡馆而言,坚守这份“小而美”并不容易。由于过于平分,可能会导致激励和约束机制的不健全——其背后逻辑再正常不过,有些投资者就是想体验一把“主人的快感”,管理?不是还有别人么。

事实上,相比专业投资者,普通投资者大多利用业余时间众筹,参与度不高——很多甚至不太在意营收。一篇热文里,一家众筹咖啡馆发起人写道:“开业当天我做为创始人、发起人,就已经发现了问题,而且注定了后面的败局。50位股东从早上8时一直化妆到下午1时,每个人都希望更美一点,拖拖拉拉,几乎没人想过(包括我),今天自己角色是股东,当天活动不是走秀,而是一场开业促销活动。”到后来第一次股东会只来了30多人,很多人说要上班或者带孩子。“招微股东一股2万,许多微股东投了2万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可能2万对她来说不算什么,但众筹筹的不光是钱,最重要是筹人和筹智。”她说,“发起股东们至少要占60-70%以上的股份。”

好吧,回到开篇那个问题,发起众筹的目的是什么?还拿咖啡厅来说,据我所知,这些小咖啡馆单靠卖咖啡盈利蛮不容易的,但倘若大家众筹的目的是拓展人脉与商机,不太甚至并不在意营收,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体验式”股权众筹

那么,关键问题来了:对于那些风险承受能力小又想让资产保值的人,究竟是否适合股权众筹?除了传统的银行理财产品以及乱花渐欲迷人眼的 P2P 之外,是否有针对此类人群的众筹模式?

好吧,如果你觉得去银行买理财产品的体验有些无趣,又对自己的风险承担能力有自知之明,同时还想体验一把“主人的快感”,那么你或许可以玩一下所谓“体验式”的消费连锁品牌众筹。

这种众筹项目多以吃喝玩乐,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服务类为主。其实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相比那些前景忽明忽暗,专业性要求又高的科技类项目,这类看得,摸得着的项目更易被“大众”投资者接受。目前国内就有包括人人投,众投天地,众筹客,众众投等在内的一批专注于此类项目的垂直众筹平台。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平台中,以品牌连锁店、分店为众筹对象的众投天地就是一家所谓“有担保式”平台——其上线的几乎所有股权众筹项目的品牌方都担保投资人每年12%+的年化收益。

其实不难理解,如前所述,作为一种新型投资方式,股权众筹在不少人眼中还是风险的代名词,但在“有担保”模式下,众筹平台可以通过一套风控体系先筛选出一批相对信誉度高的的项目方(譬如,估值1亿元以上,拥有连锁店面30家以上,已获得知名投资机构的投资等),并由其担保一定比例的受益。

另一方面,就拿众投天地来说,在其所有众筹项目中,发起项目的品牌方均占众筹分店51%的股份,众筹平台只负责众筹其余的49%——其背后商业逻辑是:企业通过出售低于50%的股权融资,小股东不直接参与经营(反正大多数人连财报都不会看……),保证品牌方在获得资金同时不失去对自有品牌的控制,继续用直营方式运作——你知道,对于一家“有追求”的连锁企业而言,“速度”与“质量”往往存在矛盾。

那么问题来了,都保证年化收益了,品牌方为什么自己不投资呢?答案非常简单——玩社群呗,让投资人在成为股东的那一刻直接变成一个粉丝,当然还有前文提及的消费者、传播者和销售者。举个例子,在众投天地与唱吧麦颂KTV(嗯,就是那个唱吧APP的“实体店”)的合作项目里,投资者除了拥有股东福利(如长期有效的7折优惠特权),股东身份也会让他们选择重复消费,唱吧麦颂负责人严秋朴就曾表示:“KTV有淡旺季之分,在淡季即将到来前,我们会很坦诚地告诉股东,兄弟姐妹们,接下来两个月大家如果可唱可不唱歌,那就来店里唱,如果身边朋友想唱歌,就邀约到店面来唱……股东一定会响应,唱吧麦颂就很可能做到完全忽视行业规律。”

不过必须得承认,在本质上,这种有担保的股权众筹模式其实只是一种“可感知”的理财方式——相信我,倘若你生来就是一个“赌徒”,这种过于温柔的投资方式肯定不适合你,你最好赶紧去投资下一个“阿里巴巴”。

所以,当我们在谈论股权众筹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其实无外乎那两个掌管几乎一切行为的开关:人性中的恐惧与贪婪。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李北辰,微信公众号:future-is-coming
来源:《商业价值》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