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上,互联网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话题比较热。不过,在不少参会企业家看来,台上侃侃而谈,顺应政府提出的互联网+战略,抛出O2O,P2P,P2B等一连串新名词的专家学者,大部分并没有将转型具体的难点和陷阱,说到实处。

有企业家同样引了今年博鳌另一个热点为例:一带一路激发了今后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做多中国”热情。但如果只是传统的基础建设行业,以及高端装备行业走出去了,中国品牌和文化,并没有随之深入人心的向外扩散,这样的转型,并不能算有真正突破。

互联网+战略也是如此。随着李总理热情洋溢的推崇论断,似乎一夜间,所有的传统制造业,都言必称互联网+。长三角等沿海地区一些有执行力、思路敏捷的上市公司,也快速抛出了巨额定增收购互联网运营企业的方案。如荣信股份以29亿元收购移动互联网服务商梦网科技,朗源股份18亿元定增收购江苏一家经营IDC(互联网数据中心)公司,试图从原先销售苹果干等极其传统的农产品公司,转型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公司。

类似的案例,还在不断地发生。以至于在众多新增资金,持续涌入股市的大背景下,投资者见风就舞,近乎狂热地追逐互联网+概念股。

这既使得荣信股份等个股重组案披露复牌后,股价往往连续6,7个涨停,也使得追逐热点的投资者,面临较大投资风险。一旦被收购方,重组时要求的业绩承诺无法兑现,收购方股价肯定也会面临“水落石出”般的重挫。除非展开收购的企业和企业家,对于从传统向未来的转型,已经思考很成熟,团队也有吸收融合互联网业务,并展现可持续发展的愿景和能力。

稍微有些独立思考的投资者都心知肚明,上述成熟的企业和企业家,在A股可谓凤毛麟角。

当然也不是没有。比如东软的刘积仁,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仍然野心勃勃地想跨入医疗互联网领域,并成功说服了高盛和弘毅投资等大机构,一道对东软进行高达37亿元的战略投资,全力向社区医疗和精准医疗进军。

按照年已60岁的东软掌门人刘积仁说法,东软从软件外包服务起家,到电子,财政,社保等部门系统集成服务,再到模仿西门子等全球性公司进行大型医疗设备制造,并最终发展出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构建能力,其存量提升能力非常强大。但面对飞速变化的互联网产业,东软必须得具备增量创新和突破能力,所以光靠自身变革远远不够,还得拉上顶尖合作伙伴一道进行颠覆。

光是读一读这些媒体公开报道,投资者应当就能感受到刘积仁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以及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再加上东软历史发展经验,这样的互联网转型,肯定相对靠谱。

正如在博鳌期间,国内一些有着长期制造和品牌运作经验企业家所说的那样,互联网+看上去很美好,也确实能让投资者短暂享受股价飞涨的“超爽感”,但最终还是要接受“地心引力”的制约,那就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历史发展经验,更重要的还有进行转型核心团队的斗志和执行力。

所以,那些一味追逐热点的A股投资者,为了口袋中的钱包安全,还真要打起十足精神,睁大眼睛,自己慢慢辨识真正的转型+成长的好公司。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王长春
来源:福布斯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