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夫·乔布斯,何许人也?论战一触即发

Managershare:对于这样一位天才,便是任争论甚嚣尘上,我自成就伟大。 近日,受圈内人热捧的一部新作,挑战沃尔特·艾萨克森执笔的关于苹果天才领袖的官方传记。论战再次掀开,让我们一探究竟。

布伦特·施兰德、比尔·盖茨与史蒂夫·乔布斯,摄于1991年

2011年10月6日,在位于加州帕罗奥图市的斯坦福校园内,黄昏透着无以言喻的美,温暖和煦,晴空无云,满月当空,洒下柔和的银辉,照耀着前来吊唁史蒂夫·乔布斯的三百宾客。对整个世界而言,损失了一位杰出的创造者,而对于在场的人,尤其是逝者的亲属,这种损失则更加休戚相关。

追悼会是为了纪念一位与众不同,杰出优秀,时而冲动轻率,光芒与缺陷并存的血肉之躯。仪式尾声,在斯坦福大学纪念堂内,博诺对着iPad吟诵“每一粒沙”,随后,一场精致的黄昏派对在附近的花园里举办。敬酒和点心拼盘持续数小时,悼唁者纷纷缅怀这位令人难忘的伟人。

在那一晚的赞誉之辞中,史蒂夫·乔布斯不仅仅是一位亲历苹果公司发展历程的天才,其产品足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他更被刻画为才思敏捷,与友人感情深厚,热爱家庭。但是,在这个看似完美的追悼会背后,却有一部作品给乔布斯的公众形象蒙上了阴影。

人群陆续涌入葬礼,乔布斯官方传记执笔人沃尔特·艾萨克森坦言,他刚刚对先前呈给劳伦娜(乔布斯遗孀)的草稿做了删减。就着乔帮主之死的余热,作品仓促出版。追悼会刚一结束,在花园派对开始之前,另一位熟知乔布斯的记者——布伦特·施兰德起身离开,为自己没能早些与乔布斯道别而心怀遗憾。

艾萨克森的乔布斯同名传记迎来出版热潮,大卖逾百万本,这也造就了作者本人的名气。但私下里,乔布斯的亲信都抱怨艾萨克森过于注重这位苹果前总裁的糟糕言行,并没有全方位展现出他们熟知的乔布斯。尽管书中用大量事例详述他的天才与成就,读罢,数百万读者还是会以一个与“gas hole”发音类似的词为结论——“ass hole(混蛋)”。一场公开论辩由此展开,根据艾萨克森的诠释,对一个用远见卓识和丰富想象力革新整个行业的天才而言,性格缺陷是财富还是阻碍?Wired一篇封面文章问道:“你真的愿意成为史蒂夫·乔布斯吗?”

直到三年后的今天,众亲信的不满才公诸于众。在《纽约客》2月的一篇传记中,苹果设计奇才乔尼·伊夫坚持认为,尽管有时候,乔布斯对员工的严厉批评让人难堪,但都是出于率真,只不过缺乏耐心。谈到艾萨克森的这本传记,伊夫坦言:“我对它不报丝毫尊敬。”

布伦特·施兰德的新作《成为史蒂夫·乔布斯》将这种不满展露无遗。布伦特·施兰德就是当年早早离开追悼会现场的那名记者。他愤然推掉与乔布斯的最后一场重要采访,只因前任牵线人不再让他为《财富》周刊撰写系列故事。但由于这本书,苹果公司对施兰德伸出了橄榄枝。

在新作中,施兰德联合作家瑞克·特策利,通过对乔布斯亲信为数不多的采访,捕捉观点,似乎更为直接公正。采访对象包括伊夫,苹果公司总裁蒂姆·库克,苹果前任公关部门负责人凯蒂·科顿,皮克斯公司总裁埃迪·卡特穆尔,以及乔布斯的遗孀劳伦娜·鲍威尔·乔布斯。

迫于上述知情人士的压力,其他不愿参与采访的人也加入了队伍。这也说明,尽管几乎所有人都参与了这本官方传记的筹备,仍然没能如愿将那个他们所熟知的乔布斯诠释出来。“我希望这本书是对历史的还原。”卡特穆尔谈到这本新书时说到。

《成为史蒂夫·乔布斯》一书是对沃尔特·艾萨克森的反驳。

我必须承认自己有所偏袒。在数十年的报道中,施兰德是乔布斯信任的少数几个记者之一。这个团队的核心由《华尔街日报》和《财富》周刊的攥稿人施兰德,《纽约时报》的约翰·马尔可夫,以及我组成。(沃尔特·莫斯伯格,前任《华尔街日报》记者,曾与乔布斯有很深的交情,但他只从事产品评审,后改行为会议组织人,并不撰写新闻报道。)我们仨与乔布斯的经历有些类似。我们都见证了他从一个叛逆自负的二十岁青年,历经成长,直到五十岁,成功领导了这个世界上最杰出的企业。

正如《成为成为史蒂夫·乔布斯》所说:从冲动自负的青年成长为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人,施兰德与乔布斯的交往更加私人化。(在施兰德眼中,虽然本书由两位作家共同完成,却依然采用第一人称。)尽管他特意将自己与乔布斯的关系刻画的更为亲密,不单单是两个业内人士的友好往来,不过,两人的确交往甚密,他时常造访乔布斯的家,有时还会带上孩子一同前往。

或许正因为如此亲密,施兰德才有机会与乔布斯的亲信合作。从采访对象的言辞来看,在透露乔布斯轶事之前,它们大都看过沃尔特·艾萨克森的《乔布斯传》。

一个最佳例证就是,据苹果现任总裁蒂姆·库克称,当时,器官移植名单上并没有合适适配的器官,他曾提议向乔布斯捐赠部分肝脏。但没等库克解释完,就被乔布斯断然拒绝。这是个颇具代表性的动人故事。但在讲述期间,库克似乎是在强调一个观点。他告诉采访者:“一个自私的人不会做出这样的举动。”为了获取人们的认同,他继续解释。

“对于乔布斯形象的刻画并不明朗。我认为沃尔特·艾萨克森的书极大损害了这一形象。这本《乔布斯传》只是对已有之物的老调重弹,一味关注人物个性的细枝末节。它并没有准确捕捉主人公,反倒让读者认为史蒂夫是一个贪婪、自私的自大狂,一个谁也不愿与之共事的人。生命如此短暂。。。他并非圣贤,我也不是,我们都不是。但说乔布斯不是伟人是完全错误的,完全是空穴来风。”

这一观点,正如库克所言:“在后续采访中,乔布斯的众多密友都表示赞同。。。”

依我看,库克对艾萨克森一书的不屑,称其为敷衍了事,老调重弹有些矫枉过正。通过艾萨克森的书,我对乔布斯有了很多了解,通过他对乔布斯的四十多个采访,我掌握了很多闻所未闻的新鲜事,从一些采访内容来看,艾萨克森占上风,因为乔布斯曾说服大家配合这一传记的完成。不论你以什么眼光看待这本《乔布斯传》,它都已经广泛的传播开来,也经过了主人公的认可,可谓名正言顺。况且,没人会质疑艾萨克森所用材料的真实性。

(在《纽约时报》的一次采访中,艾萨克森说:“我写的传记很受欢迎,内容也非常忠实,无意中伤谁。”)

相反,有人抱怨艾萨克森过于强调主人公不受人待见的一面,而不是全面阐述,塑造一个乔布斯身边的人所熟知的形象。施兰德与特策利力从两个方面加以弥补。首先,给那些对乔布斯不良行为持偏见的人足够的空间,以便进行一个全局的了解。其次,将出于不同时代的主人公加以对比,不论是那个自大缺少判断力、行为不端的青年,还是那个才华尽显,在成人世界游刃有余的成年乔布斯。

对作者而言,要把握这种微妙的平衡尤为不易,毕竟终其一生,乔布斯这个人都不好对付。最后一章“盲点,嫉妒与不择手段”,讲述了在人们吹捧其成熟之际,主人公的不义之举。乔布斯善妒是个不争的事实,当背着劳动法与其它公司串通一气,互不雇佣彼此员工的时候,他幸灾乐祸,有时,他会“弃车保帅”,牺牲几位备受尊重的老员工。

对于这一点,人们不禁要问,两种观点之间的差异是不是出于虚构。但从我与乔布斯近30年的交情来看,我不得不说,比起艾萨克森,施兰德与特策利笔下的人物的确更加丰满。不可否认的是,在传记中直接引述能够还原一个更为真实的乔布斯。然而,只有读过《成为史蒂夫·乔布斯》,我才真正理解了乔布斯的复杂与温情,尤其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历程里。

尽管乔布斯坦言自己厌恶怀旧,我却尤为明显的感觉到,随着年岁见长,尤其是在直面生死考量的时候,人也会变得多愁善感。有时候,看到过去的一些老玩意儿,会惹得他发笑,比如早期个人电脑时代里一些鲜为人知的老古董,或者是想起Mac团队里流传的绯闻,甚至是我笔下关于他个人或苹果公司的二三轶事。

他不苟言笑,却擅于展露锋芒,这常常遭到同行吐槽,但偶尔,他也会自嘲。我最难忘的经历就是,一次,我问披头士乐队迷——乔布斯:“在产品发布会的尾声,你总会用两首披头士的歌来闭幕,有没有想过邀请保罗·麦卡尼现场演唱一首呢?”而他告诉我,“不!我想让约翰·列侬来唱!”

比起施兰德,我与乔布斯之间不算是工作关系,但我相信《成为史蒂夫·乔布斯》完整的呈现了乔布斯这个人。跟施兰德一样,我身为采访者,因为工作属性不同,与乔布斯存在很多差异,但在许多问题上却英雄所见略同,不论是谈到技术给社会带来的巨变,还是设计简洁明了的重要性,或是鲍勃·迪伦有多伟大。

与施兰德不同(让人不解的是,出于工作原因,或是自身身体状况,他推掉了与乔布斯的最后一次见面),我很庆幸能够在乔布斯生命的最后时光和他道别。尽管如此,我依然相信《成为史蒂夫·乔布斯》比官方《乔布斯传》更全面。

长远来讲,对乔布斯人格的争论不仅会削弱工科生的重要性,也阻碍了从文化角度去探寻乔布斯真正做了什么,以及是如何做到的。为此,《成为史蒂夫·乔布斯》的长远价值或许并不在于更正旧版传记,而是以专业的眼光,给历史学家精心呈现了一部乔布斯个人发展史。

本书的官方评价是,在乔布斯“在野”的日子里,自1985年被苹果解雇到1997年复职期间,这位苹果创始人掌握了管理心经,磨练了耐性,甚至变得圆通老练,这些收获帮助他将公司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不仅仅如书中所得,管理智慧、耐性以及练达,都是经久不衰的传统智慧,但从没有被提炼出来,进行如此精心的雕琢、阐述,正如在《成为史蒂夫·乔布斯》里一样。

对乔布斯在苹果早期,以及在Next的任期内,作者没有任何消极观点,之后还表示,尽管乔布斯会表现的粗鲁和以自我中心,他仍然能够成为一名无与伦比的战略家与管理者。并且及其擅于与自己尊重的对象建立深厚的交情。

此外,关于乔布斯,作者尝试总结一些被前人忽略的有趣细节。谁知道,不论是将微交易盈利方式运用到iTunes商店,还是从唱片公司赢得了一首歌99%的特许经营权,都能让这位苹果总裁津津乐道?

《成为史蒂夫·乔布斯》记述了乔布斯生前的大量细节,用寥寥数语作结恐怕有失公允。作者解释,对乔布斯而言,仅用一部皮克斯电影,无法道尽其一生。他“鼓舞人心,大胆果断,却又让人费解。”如果要非要在推特做个概括,我会引用施兰德与特策利关于乔布斯的一句话:

“他是混蛋?或许吧!愚蠢?绝不!”

译者:PROTESTATION  原文来源:medium.com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Steven Levy
来源:译言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