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share:这让创作变得更有趣也更方便了。

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文艺工作者来说,只用笔和纸在 iPad 的时代似乎显得有些老套。现在,使用智能笔记本可以让你的手稿轻松地转码为数字格式,而新型的相机外接设备则可以让摄影师的作品被很快公布到世人面前。技术的进步正在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当然也改变着艺术家们的创作方式。

最重要的是,随着科技产品从研发到量产之间的壁垒的减少,创作工具对大多手头拮据的艺术工作者来说也变得越来越实惠——这还得归功于众筹这一新兴的商业模式。

举个例子来说吧,比如 FiftyThree 公司生产的 Pencil 手写笔,它的价格为 60 美元。

05GADGETWISE4-master180

Pencil 在美国文艺圈因为其表达能力强和多功能性而受到追捧。它的外形酷似一个木匠的工具笔,其笔头有一个锥形尖,能够让你轻松地绘出任何角度的倾斜图。

在使用与之配套的 iPad 应用绘图时,Pencil 还提供一些额外的特殊功能,比如手掌误触识别技术,它能够让屏幕智能识别来自 Pencil 和你的手之间的触碰。另外该应用还具有颜色混合功能,特别适合画家的工作。当你需要擦去刚画下的线条时,只需将 Pencil 倒过来在屏幕上滑动即可。嗯,有点类似与传统的铅笔。

另一种方便让你进行数字创作的是 Moleskine 生产的的 SMART Notebook。作为一个艺术家,你可以把这款小巧的 SMART Notebook 随时带在身上,因为灵感随时都会到来。Moleskine 与 Adobe 公司合作推出的这款智能笔记本售价仅为 33 美元,它能够让你随时抓住灵感的火花,并将其付诸笔端。

05GADGETWISE5-master315

与 SMART Notebook 匹配的免费 IOS App 可以将你的作品同步到 Adobe 的创意云(Creative Cloud)上,方便你在其它的设备上进一步创作。在 PC 上,你可以用 Photoshop CC 或 Illustrator CC 将草图打开,完成对作品的修改。

对于想要在手机上完成摄影工作的摄影师来说,Olloclip 公司的四合一镜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05GADGETWISE8-master315

现在,任何人都可以在智能手机的帮助下成为一个业余摄影师。对于那些不满足于自拍和滤镜的人来说,Olloclip 公司便提供了解决方案。该公司最畅销的产品四合一镜头(4-in-1 Lens)最近刚被重新设计,以便适配 iPhone 6 和 iPhone 6 Plus。

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四合一镜头提供了四个可以快速转换的镜头:鱼眼、广角以及它们的微距选项。这款镜头的价格为 80 美元。这款镜头的安装和卸载都十分方便,也能被装在随产品赠送的小布袋里当做配饰。另外,Olloclip 公司同时还提供了 iPad 和 三星 Galaxy S 系列手机的版本。

另外一个值得推荐的手机摄影外接设备是 GripTight 公司的 Gorillapod 三脚架。

05GADGETWISE7-master180

这款售价仅为 30 美元的三脚架非常灵活,能让摄影师从不同角度获得更大的镜头空间。GorillaPod 的固定装置能牢固地抓住你的手机,即使是在你将它倒置时它也能让手机稳定地聚焦。如果你对平衡性的要求比较高的话,可以选择50美元的 GorillaPod Hybrid,它配备了一个 气泡水平仪和微调旋转装置。

对于作家来说,这款由 Logitech 公司生产的蓝牙打字键盘 K480 可以轻松地完成在多个设备上的创作需求。

05GADGETWISE3-master315

K480 是专门为那些习惯同时在PC、平板电脑和手机上进行创作的人准备的。这款 50 美元的键盘能够通过蓝牙将当前的创作进度同步到不同的设备上。

只需将 K480 正面的按钮扭动一下,你就可以无缝地从 PC 转移到手机上继续创作。K480 的全尺寸键盘和凸起的按键按起来非常自然,也不会像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打字时那样显得过分紧凑。

当然,有了创作设备,你还需要一个安静的创作环境。在嘈杂的公共场合创作时,你可以考虑一下 RHA T10i 耳机。

05GADGETWISE2-master180

这款价格 200 美元的耳机能够在物理上隔绝大部分噪音,但和其他的隔音耳机一样,高频率的噪音是很难隔绝的。因此,T10i 会智能分析这些噪音,来相应的调节耳机的音量——对了,这个时候你得用它播放音乐,前提是你喜欢的音乐。其可塑的耳挂可以轻松的被放置在耳朵里,而硅胶和记忆海绵的材质也让它显得更加柔软和舒适。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盛威_
来源:《商业价值》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