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患上“互联网焦虑症”,怎么破?

“现在每一个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线下企业和线上企业都在思考,互联网条件下物质的现实世界和虚拟的数字世界这两个世界的融合,到底冲击了什么?”腾讯移动互联网事业群(MIG)副总裁马斌认为,“冲击的是我们整个思维体系。”在华章书院举办的“时代的变换,如何应对互联网焦虑症”交流会上,《时代的变换》作者马斌、徐昊和业界人士一起探讨了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思考和应对,徐昊是腾讯移动互联网事业群(MIG)/腾讯学院资深技术培训专家。

大家从不同的视角描述着这次时代的变换:移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连接时代、扁平时代、粉丝经济时代、信息化时代、感性时代、娱乐时代等等。在这个变换的时代里,不少企业患上了“互联网焦虑症”——甚至包括微软这样的高科技企业。而身处其中的传统企业,更是对这场来势汹汹、速度快,超越人类经验积累的时代浪潮感到措手不及。时代的变换,不仅仅是互联网带来的技术上的颠覆,其本质是人的更新换代,准确地说它是思维的大变换。

——科技究竟给世界带来了怎样的人文改变?

——互联网之争的逻辑和实质究竟是什么?

——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下,传统企业的优势和机会在哪里?

——面对焦虑,创新又当如何进行?

科技延伸了人类的感知

徐昊:科技让“延伸”继续

科技是发展的原动力,一次又一次划时代的技术革新,使人们的肢体、视力、听力以及大脑等组织器官得以延伸。今天,我们看到麦克卢汉说的“延伸”仍然在继续,电话延伸了耳朵,各种屏幕延伸着我们的眼睛,一家热气球公司可以让我们到距离地面30公里的天空遨游,美国奇点大学在研究登月项目,这是范围的延展。而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我们的感觉和头脑的想法进一步延伸了出来。技术连接了人和人、设备和设备、服务和服务、人和设备、人和服务。这一切的连接,本质就是人和人的连接。

技术的进步和快速迭代同时更新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媒介。电视、计算机、智能手机以及PAD的出现使信息承载的方式从以文字为主变成了以形象为主;微博和微信等应用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递的效率从1到N变为N2;信息采集、存储技术的发展使信息分析的量从样本提炼的经验时代走向全息全量的大数据时代。

马斌:感性的时代到了

今天,受技术发展、媒介延伸的影响,人们变得越来越感性。尽管我们的左脑时刻提醒着自己不要做出草率的行动和决定,要保持理性。但是,右脑中的“感性细胞”却会使我们冲动地做出直觉性的决定。我们已经从过去的理性时代步入了感性时代。

感性时代的形成肯定是多方面推动的结果,但至少有三个因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是技术的“感性”,从电视到电脑,再到现在的智能手机和PAD,技术在年轻一代人的大脑中种下了感性的种子;二是改革开放30多年,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社会物资,这为人们提供了感性的土壤;三是各种色彩饱满的图片、煽情的电视节目以及网络视频,这些感性的媒介内容最大化激发了人们心中的感性元素。

人们的思维由原来理性明显占优的时代,进入到感性思维主导的时代,由此对人、对事都呈现出感性化的色彩,这也造就了数字时代的人们在商业社会的选择原则:注重服务体验,而决策的依据中,感性元素也占据了主导。

徐昊:企业强权地位开始变弱

承载方式、传递效率和信息量的改变,让我们从信息不透明的时代走向信息透明的时代,与此同时,知识、文化、信息已经从老人教给小孩,变成了相反的过程。传统的权威受到挑战,规则被打破,年轻人正在建立自己的新世界与新规则。

同时在一个透明化的世界,传统社会原本被垄断的或是散落的信息越来越容易被大众所获取和认知。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由此被打破,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发生了反转。

过去,传统企业常喊的一句口号是“顾客就是上帝”,可惜在现实中,顾客购买产品,发现问题之后而得不到满意处理结果是最普遍的现象。原因在于,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每一个个人消费者都是相对孤立的,其获取、传播信息和对抗能力与企业相比不值一提。因此,个人对抗企业,总是会以完败收场。这样的强弱对比,使得企业不会真正重视消费者的感受。

今天,这种情景发生了转变。信息的透明化,社交工具的进步,让个人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形成一个整体,一个足以令企业个人关系发生反转的整体。QQ月活跃用户8.29亿,微信月活跃用户4.38亿,新浪微博月活跃用户1.5亿,这些庞大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可以随时集结的个人。可以说,在互联网提供的这种对抗和博弈中,企业的强权地位开始变弱。

马斌:感性元素、心理感受才是刚性需求

弗洛伊德认为,“我”有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同理,“我”有三层需求:本我的生理需求、自我的心理需求、超我的精神需求。过去,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人们被长期挤压在了本我的生理需求空间,会特别关注产品的功能满足了什么样的生理需求。今天,丰富的物质基础把我们从生理需求空间中释放了出来,产品的基本功能变成了基本的需求,但无法满足全部的需求,感性元素、心理感受才是让我们买单的刚性需求。对于企业而言,只有抓取并深度满足人们的感情需求,才算理解这个时代的基本商业规则。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四个字就可以概括:诱惑和满足。而管理学的核心就是为人服务的。因此我们产品的设计者,一定要懂人,把产品拟人化,而且不仅仅是产品,产品、技术和服务都是这样的。我们之所以强调体验经济,是因为没有体验就没有情感,就不能建立情感链路。

从“入口”之争到“场景”之争

徐昊:从PC时代的“入口”到移动互联时代的“场景”

从互联网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各大网络公司从来都不平静,每一个主要市场都是你争我夺、硝烟弥漫。从安全、搜索、电商、移动应用分发到支付、音乐、视频等领域,不断地上演王者之争。互联网巨头们也一直鏖战正酣:腾讯圈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百度圈住人与信息的关系,阿里圈人与商品之间的关系。外行看的也许是热闹,内行看到的则是,所有的竞争都围绕着的一个核心——信息入口。

随着个人计算机(PC)被智能手机和PAD取代,人们不再只是坐在办公室或者待在家里在网上冲浪,移动中的人让联网的场景开始多样化。在互联网时代,不管你是哪个国家的人,你都是坐在电脑面前上网,背后的需求类似,因此竞争是围绕着信息入口之争,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上网时不同的场景背后的服务需求不同,因此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开始聚焦于“服务场景之争”。

服务场景无法穷尽,相比于大平台服务,场景服务非常精准,因此在某个垂直领域中占领市场非常重要。相信现在我们看到的场景之争只是一个开端,未来“服务场景之争”会像“信息入口之争”一样广泛和激烈。

马斌:时间、空间维度上的需求再分配

入口和场景,就是在时间节点上和空间节点上,把你的需求锁定,用时间和空间坐标来标定你的位置和状态。在虚拟和现实两个世界当中,互联网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将人们的需求重新做了分配,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定义商业规则,我认为这是整个时代变换的最核心内容。

我们知道,服务场景之争才刚刚开始,而服务场景市场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线上线下的融合。网络数字世界的建设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物质需求必须由线下提供。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成了不可抵挡的潮流。随着线上线下融合潮流的到来,市场上会有更大的机遇,这些机遇一定是被既理解互联网,又理解线下管理的这些公司抓住,虽然蕴藏着更大的创业风险,但也是改造传统行业的巨大机遇。

不仅要创新,更要有速度的创新

徐昊:开源能力+节流手段

应该说,O2O是既懂传统行业又懂互联网企业的机会。线上公司天然的优势在于它的开源能力,但其成本能力则相对欠缺。比如我所在的腾讯,对于需要投入的事情几乎没有人问成本的问题,先考虑的就是达到什么效果。因此像腾讯这样的大型互联网公司即使本身具备强大的资源和能力基础,线下的事情对于腾讯这样的企业反而成为了挑战。

虽然互联网大公司可以将战略打法梳理明晰,但是真正执行下来,往往没有足够的成本意识,而将思维一味聚焦于“好玩”和解决用户痛点之上。我们看到,互联网巨头在冲击线下不利的情况下会选择投资,而不是收购。原因就在于,如果选择控股,收购目标因为演变为“富二代”而丧失了创业精神。所以,腾讯过去的模式基本上是以20%的股份参与,倾向于选择发挥搭建生态系统的作用,以避免线下的弱势。

相反在传统公司做事,第一个想到的首先是有没有钱。对于一个传统设备供应商而言,他们的成本意识非常明显。一次压货就有可能压垮一个公司,饥饿营销往往是基于库存的考虑,为避免库存积压,只能一点一点地放量。我认为,一旦传统行业把目标锁定,将互联网思维真正领悟和运用到位,加上与生俱来的成本控制能力,其反攻能力优于互联网公司。

不过,对于传统企业,服务意识依然是一块软肋。在信息足够对称的今天,企业利用微薄利润法则在生存,免费应用就是典型的表现,这种商业思维对于很多传统行业暂时还无法领会和超越。微利和免费背后的实质就是服务,做不到真正为用户服务,只能面临被新进入者颠覆的命运。

石聚彬:不仅要创新,更要有速度的创新

传统企业过去面对面跟市场打交道,和客户做交流。互联网时代带来了信息的透明化,企业面对一个更加透明的市场环境,不可能像以前一样独断专行,它迫使企业致力产品的品质提升,同时也迫使企业在产品品类、渠道、营销等各个方面不断地创新升级,从这个角度讲,之前困扰传统行业多年的同质化现象反而获取了有效的解决路径。

我认为,在互联网风潮中,传统企业获得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而决胜的一个关键要素是企业的速度意识,只有速度能成就企业的发展,才能成就企业的生命。原因在于,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让你的既有优势成为了竞争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而你的竞争对手可以是任何不具备传统资源优势的人,不拿出100%的速度和爆发力去改造你的既有资源、创新你的商业模式,你的既有资源完全可以在瞬间被新进入者们颠覆。

徐欢生:场景应用让传统企业未来媒介化

不久前美的宣布了小米12.66亿元战略入股的消息,双方将在智能家居及其生态链、移动互联网业务领域进行多种模式深度的战略合作,并对接双方在智能家居、电商和战略投资等领域的合作团队。今后美的所有的空调都会装上互联网模块,10年以后,像京东、天猫这样的外来渠道还会不会存在,都未可知。

类似美的这样从电商操作、粉丝社区运营、互联网营销、产品迭代开发、用户有效交互等方面,以互联网方式和方法全面介入的案例,会在未来大面积发生。未来厂商掌握了这种场景应用之后,商业世界会变成另一种全新的形态。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厂商会化身为媒介,其盈利方式也将和互联网公司趋同。在这个互联网化的过程中,传统行业的变革节奏会保持上升,不往这个方向走,企业生存岌岌可危。

焦虑之下的创新应对

苏萌:组织内部的创新多数发生于初创时期

我们看到绝大多数的创新,都不是发生在大企业。一个企业做得越来越大的时候,创新能力和创新的驱动力会越来越小,无论是谷歌、Facebook,还是腾讯都有这样的趋势。

大型企业创新力下滑的时候,会将很大一部分目光和精力转向投资领域,通过资源垄断市场。一个大企业,本身的资源有时候会限制创新。我觉得真正的创新,往往发生在中小企业,所以我相信,每个参与者都依然富有机会。

徐昊:大型企业需要在管理创新上有所作为

大企业的创新能力,在科层制情况下会非常薄弱,但互联网公司的创新思维,往往不会受制于规模大小。即使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大公司,也依然极为注重创新层面的反思。腾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构建和拓展生态系统功能,公司内部对于如何做生态系统的研究一直保持活跃。我认为,通常大企业最后走向非创新的泥沼,还是因为封闭的氛围和文化。

如果你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型企业,同时内部保持灵活的淘汰机制,这样的企业即便规模和组织庞大也未必在创新上一定走向僵化,至少不像以前所看到的那些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因创新不足而死掉的企业一样。我认为,大型企业的管理创新极为重要,组织对可能出现的创新障碍与阻力要有清醒认识,从而使得技术、产品等其他层面的创新成为可能。

马斌:创新的实质是重新发现新的价值

商业模式的创新和产品的创新,实际上就是重新找到新的价值,通过价格最终触达用户。

在物理世界和虚拟的数字世界当中,我们重新把人分成了虚拟的和现实的人,人和人、物和物、人和物再一次在时间、空间、需求做了一次匹配,并且重新建立规则,描述我们的位置参数变成了“时间”、“空间”、“位置”。移动互联时代不可能因为一个标准化产品形成大量的用户。

在这种条件下,未来只有个性化的东西才有市场。信息全部透明以后,所有的信息不对称造成原有的商业模式的必然摧毁,考验的是效率的方方面面——产品技术的效率,组织的效率,商业模式的效率,而商业模式的效率靠品牌,渠道供应链管理等等。

当一切都被连接,各个产业全部都在移动互联网化,变换的时代,每个人都需要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对于企业而言,基于场景的服务之争才刚刚开始,我们必须掌握这种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平衡力,唯有如此才能找到自身应对变化的发展路径。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李紫宸
来源:商学院杂志